农林复合经营效益评价
农林复合经营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分析评价。
农林复合经营的生态效益评价。农林复合经营的生态效益主要为改善农田小气候,增加土壤肥力和减少水土流失。如桐农间作、枣粮间作、杨粮同作可使农田小气候得到明显改善,桐农间作地与不间作地相比风速减小21%—50%,夏季降温0.2—1.1℃,春秋季增温0.1—0.6℃,夏季空气相对湿度提高7%—10%,蒸发蒸腾量减少23%—34%,耕作层含水量增加1%—10%,还可减轻干热风对小麦的危害,为小麦的正常生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使小麦产量增加5.0%—12.7%。湿地松与茶树间作可改善茶园光照条件,春、夏茶期间作茶园的相对光强比单作茶园的减少39%—45%,直射光减少,散射光增加,符合茶树耐阴特性的要求。在白天气温较单作茶园低1—3℃,空气相对湿度也稍大于单作茶园。因此间作茶园茶树叶片光合效率有所提高,蒸腾量减少,叶片较薄,厚壁细胞少,故叶质柔嫩,芽叶持嫩性强,茶叶品质提高。春、夏茶中1—2级茶比单作茶园分别高41%和33%,且产量也比单作茶园高8%。农林复合经营由于树木能提供较多的枯枝落叶和凋落的根系,豆科树种如刺槐、相思树、胡枝子、皂角、锦鸡儿等和非豆科固氮树种如桤木、术麻黄、胡颓子、杨梅等能结瘤固氮,而且叶的含氮量高,因而能改善土壤肥力。如四川盐亭县桤木年固氮量为24—70千克/公顷,落叶的含氮量达1.98%,落叶含氮总量为35.6千克/公顷。乌桕林与农田相间分布能为农田提供大量的氮素。安徽休宁县乌桕与茶树间作,年凋落物比单作茶园多42%。主要营养元素 (氮、磷、钾、钙、镁、铁、锰) 含量比对照茶园每年多82.1千克/公顷,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乌桕茶园0—40厘米的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的含量都明显高于单作茶园,分别提高44%、31%和8%,营养元素的吸收量和归还量增加,生物循环作用加强,为乌桕茶园茶叶的优质高产提供了养分基础。丘陵地区,单纯农作常引起水土流失。发展农林复合经营是一项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在坡地上隔一定距离沿等高线营造由乔木树种或灌木树种组成的生物篱,可以增强保持水土效益。江西省广丰县在坡地上营造胡枝子生物篱比对照区每年可减少地表径流40%—50%,减少土壤冲刷60%—70%; 土壤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分别增加65.3%、21.2%、64.7%和200%,土壤物理性状也得到明显改善。陕西渭北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发展的“地埂花椒一小麦” 复合经营系统能有效地减少水土流失,使梯田地埂边的冲刷量降低86.9%,地埂的稳定性大大提高,光能利用率比小麦单作提高7.5%。花椒经济价值较高,与小麦单作相比,经济效益可提高36.8%。农林复合经营还可增加生物多样性。据江苏江都县绿洋林场调查,复合经营系统中鸟类种类和种群数量明显多于单纯农田,栖息的鸟类共65种,比湿地开发前增加了1倍,其中灰喜鹊等有益鸟类的种群数量明显增加,有效地抑制林木和农作物害虫的危害。此外,农林复合经营的多种类型,还可增加平原地区森林覆盖率,改善环境,形成多样的景观,使环境得到美化,为当地居民提供良好的游憩场所。
农林复合经营的经济效益评价。农林复合经营系统由于生产力较高,产品种类多,能适应市场多种需要,因此经济效益较高。据1986年广东南海县的试验,以1公顷蕉基鱼塘建立8层水陆种养体系,陆基4层: 香蕉、兰花、鸡、瓜; 鱼塘4层:鸭,养鱼3层,每公顷年纯收入达7.12万元,而每公顷水稻只能收入0.525万元。江苏里下河滩地开发前柴草的年产值仅450元/公顷,农林复合经营后,仅林木年收入约1300元/公顷,养鱼平均净收益1200元/公顷,林下间作油菜—黄豆年收益4200元/公顷,为开发前收益的15涪。河南省以农为主的桐农间作,可使小麦增产4%—11.3%,且每年平均可得泡桐木材0.3立方米/公顷,经济效益明显高于农田。农林间作在短期内即有收益,可做到以短养长,加快资金的周转期,栽树又有长期收益。这对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起者十分重要的作用。
农林复合经营的社会效益评价。农林复合经营系统栽植多种农林作物,要求集约经营,需投入密集的劳力,有利于安排农村的剩余劳力,加快农民脱贫致富。复合经营能提供大量的药材、用材和饲料等产品。木材加工剩余物亦可作生活燃料,缓和了农村缺柴的矛盾,有利于作物秸秆还田,恢复和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节省农业成本。为农业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并可大大减轻对原有森林的压力,有利于保护森林。农林复合经营可生产农、林、牧、渔等多种产品,并为加工业和副业的发展提供原料,满足市场的需求和消费需要。农林复合经营改善小气候后,使某些地方病大量减少。如河南、安徽黄泛区过去由于风沙飞扬,红眼病患者较多,大面积发展桐农间作和白蜡、农作物条状间作后,风沙减弱,患者大大减少。因而农林复合经营有多方面的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