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后迟发性脑脓肿
外伤后迟发性脑脓肿一般系指开放性主要是穿通性火器伤3个月以后所发生的脑脓肿,但也可晚至数年、数十年后始发病。多系由污染的金属异物引起。致病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与革兰阴性杆菌等。为颅脑损伤的严重并发症及急性期后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随战场救护条件的改善与医疗技术的提高,本病的发生率已有明显减少。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发生率为10~15%,而越南战争美军一组1221例穿通伤的统计为3%。发病和下列因素密切有关: 脑组织损伤的程度、范围和深度; 伤道是否波及眼眶与副鼻窦,昏迷时间的长短;伤口有无感染和裂开; 有无帽状腱膜下血肿以及脑脊液漏等; 而有无早期彻底清创最重要。如珍宝岛自卫战中的一组颅脑火器伤伤员,因清创及时和彻底,无一例发生脑脓肿。如单纯使用抗生素,可减轻感染,但不能防止脑脓肿的发生。
伤道附近的脑组织液化、出血和水肿,为侵入脑部的细菌创造了良好的繁殖条件,致使脑部充血并呈现急性炎性反应,继而软化坏死。伤员在原有外伤症状的基础上,出现高热、头痛、呕吐等全身和脑部感染症状。其后由于脑软化坏死灶的汇合、化脓,形成脓腔,周围有不明显的肉芽组织形成,临床症状也有所缓解而进入无症状期。以后脓腔周围肉芽组织逐渐纤维化,形成包膜。环绕以增生的胶质细胞,出现颅内压增高和脑限局灶体征。两组症状的明显程度,与脓肿形成的部位和速度有关。形成较快者,因脑组织炎性反应与水肿明显,症状发生也较早而明显。但一般本病的颅内压增高不如病理性脑脓肿严重,可能因脑损伤后一部分脑组织丧失或萎缩,颅内腔隙增大,加之颅骨缺损和脓肿经窦道向外排脓使颅内压得到缓冲之故。至于迟至伤后十数年或数十年才发病的脑脓肿,往往在病程中并无明显的炎症征象,颅内压增高进展缓慢,而和脑瘤相似;还有些病员除仅有头痛、限局性抽搐或原有体征加重外,连颅内压增高征象也不明显。即呈现为所谓“脑瘤型”或“潜伏”脑脓肿的临床表现,应加警惕。关于迟发性脑脓肿症状的发生机理,可能是污染较轻(特别是小的金属异物引起者),细菌毒性较低,早期使用大量抗生素,使炎性病灶长期处于静止状态而未形成脓肿,或已形成脓肿但失去活性而静止潜伏,当机体再次遭受感染或抵抗力降低后,病灶再趋活动而发病。
凡开放性特别是穿通性火器伤伤员,在症状稳定的外伤后期,出现下列症象时,均应高度警惕发生迟发性脑脓肿的可能性,如慢性创伤窦道愈合后,症状反见逐渐恶化;原有症状和体征有所加重或出现了新的体征;颅骨缺损处张力逐渐增高,或脑组织经缺损处突出等。脑脊液压力、白细胞计数与蛋白含量增高,头颅X线平片有骨折、颅骨缺损、颅骨骨髓炎和脑内存有碎骨片和金属异物时,均有助于诊断。如不同时期的颅骨X线平片显示异物有移动,表明为脑脓肿增长所引起,则尤有意义。可进一步作脑血管造影、脑室造影和核素检查等以明确脑内有无占位性病变及其位置。CT检查对本病具有确诊价值。如果条件限制不能进行上述检查时,可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和异物位置,进行脓肿穿刺和注入碘油或钡剂胶浆等对比剂,进行脓腔造影。
脑脓肿如不断增大,可引起颅内压增高而发生脑疝,或破裂而引起化脓性脑膜炎,或硬膜下脓肿。有颅骨骨髓炎者,尚可发生硬脑膜外脓肿与静脉窦炎,均可促使临床症状复杂化和危及病员生命,故一旦确诊应尽早手术根治。术前应予抗感染与降低颅内压治疗。如处理及时得当,大多可痊愈,少数遗有癫痫、偏瘫等后遗症,个别可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