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货币提高消费、投资促进经济增长论
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刺激消费和投资需求来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该理论的主要倡导者有J·M·凯恩斯以及A·汉森等凯恩斯主义者。
凯恩斯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之所以产生失业和经济危机,其根源在于有效需求不足,也就是投资和消费需求不足,而消费需求取决于消费倾向。在凯恩斯看来,由于短期内人们的消费倾向很稳定,所以,边际消费倾向呈递减趋势。当收入增加时,消费的增长往往赶不上收入的增长,这就引起消费需求不足。要弥补消费需求的不足,“国家必须用改变租税体系、限定利率以及其他方法,指导消费倾向。”(《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325页)。所谓“指导消费倾向”,实际上就是通过增加政府支出来提高消费需求和边际消费倾向。根据凯恩斯的乘数原理:K=1/1-△C/△y,边际消费倾向△C/△y的提高将扩大投资乘数K,从而导致国民收入的倍增,即△Y=K △ I,(△ I为投资的增量)。据此凯恩斯认为,提高消费需求和边际消费倾向,对于资本和经济的增长有利无弊。
凯恩斯理论的信奉者认为,乘数理论只说明了投资的增长如何引起收入和就业的增长,而没有说明收入或消费的变动如何反过来引致投资的变动。为此,他们提出了加速数原理来弥补乘数原理的不足。加速数原理最早由法国经济学家A·阿夫塔里昂在1913年发表的《生产过剩的周期性危机》一书中提出来,美国经济学家J·M·克拉克在1917年发表的《商业的加速和需求规律》一文中也提出了同样的理论。以后,英国经济学家R·F·哈罗德在1936年出版的《经济周期》一书中也把它作为决定经济周期性变动的三个动态因素之一。
加速数原理是根据现代机器大生产采用耐久性固定资本设备的生产方法这一技术特点,说明收入水平或消费需求的变动将会引起投资量更为剧烈的变动,而且这种由收入或消费变动引起的“引致投资”的变动不是取决于收入或消费变动的绝对量,而是取决于收入或消费变动的比率。例如,假定技术条件或其他条件不变,生产出价值100万美元的消费品需要使用300万美元的机器设备,即资本——产生比率为3:1。若因收入或消费增加,需要增产10万美元的消费品,则需要相应增加30万美元的投资,这个资本增量(投资)与收入或消费增量之比,称为加速数。但是,一个时期内的投资量不仅包括新投资(净投资),而且包括补偿损耗掉的机器设备的“重置投资”。前者主要取决于收入或消费需求的变化,后者则取决于资本设备的数量、构成和使用年限等。这两个因素的交织作用,使投资量的波动特别剧烈。按照上述例子,若机器设备的使用年限是10年,每年损耗机器设备的1/10,则每年需要重置投资30万美元。如果第一年对消费品的需求不变,则该年只需30万美元的重置投资。但是,如果第二年的消费需求增长10%,由100万美元增加到110万美元,则除了重置投资30万美元之外,还需新增加资本投资30万美元。两者合计为60万美元,比上年的投资量(30万美元)增长了100%,其增长率大大超过消费需求的增长率(10%)。同样,如果消费需求下降一定比率,则会引起投资的更大比率的下降。例如,若第三年的消费需求增长率由上年的10%降至5/11(约4.55%),则第三年的消费需求只比上年增加5万美元,这样,除继续需要重置投资30万美元外,按3:1的加速数,仅须新投资15万美元,两者合计为45万美元,与上年的投资总量60万美元相比,反而下降了25%。
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逊和汉森认为,如果将加速数原理和乘数原理结合起来,能够更充分地说明投资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萨缪尔逊在汉森的提示下,于1939年发表了《乘数分析与加速数原理的相互作用》一文,提出了“乘数——加速数模型”。设Y代表t时期的国民收入,Gt、Ct和It分别代表t时期的政府支出、消费支出和引致投资,则:
yt=Gt+Ct+It (1)
设a为边际消费倾向,yt-1为t的上一时期的国民收入,根据汉森的假定:
Ct=ayt-1 (2)
而加速数β等于t时期的引致投资除以t时期的消费支出与t-1时期消费支出的差额,即:

(5)式表明,t时期(本期)的国民收入由前两个时期的国民收入水平以及投资乘数1/(1-α)和加速数β所决定。他们认为,在消费需求增加的推动下,边际消费倾向α、投资乘数K和加速数β都将随之扩大,从而引起国民收入的持续增长。为此,汉森等凯恩斯主义者都积极主张刺激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各种宏观经济政策。为维持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托宾和奥肯(Arthur Okun,1928- )等人也认为,政府当局以实现“潜在的生产量”(即充分就业水平)为目标来制定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这是防止经济衰退的最好办法。即使在经济上升时期,政府也要通过赤字财政和扩张货币政策来刺激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使实际产出量达到潜在产出量,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