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论文和杂文集。鲁迅著。北京未名社1927年3月出版。收入作者1907年至1925年的作品23篇。这些作品写作时间跨越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历史时期,是研究鲁迅前期思想和中国革命史的重要文献。其中《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和《摩罗诗力说》等4篇用文言所写,是鲁迅参加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同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论争的记录。《我之节烈观》和《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揭露了封建伦理道德的虚伪性和反动性,是五四运动时期反封建礼教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灯下漫笔》和《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等,表现了鲁迅的彻底革命思想和韧性战斗精神。

☚ 范爱农   请看今日之蒋介石 ☛

鲁迅著。1927年3月北京未名社初版。收1907年至1925年间所作论文、杂文《人之历史》、《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我之节烈观》、《灯下漫笔》等23篇。以及1926年编集时撰写的《题记》和《写在〈坟〉后面》2篇。

☚ 请看今日之蒋介石   华盖集续编 ☛

坟fén

❶堤防,大堤。《周南·汝坟》一章:“遵彼汝坟,伐其条枚。”《鲁》、《韩》诗曰:“遵,行也。条,枝也。”毛《传》: “汝,水名也。坟,大防也。枝曰条,干曰枚。”
❷大。参见〔坟首〕 条。

☚ 均   坟首 ☛

读音f·en(ˊ),为en韵目,属en—in—un—ün韵部。符分切,平,文韵。
❶坟墓。
❷土堆。
❸[三坟]传说中远古时代三皇所作的书。
❹隆起貌。

上一条: 下一条:

读音f·en(ˋ),为en韵目,属en—in—un—ün韵部。房吻切,上,吻韵。
❶高起;隆起貌。
❷土质肥沃。

上一条: 下一条:

〔fen〕 ghob nzent.
坟地 〔fen di〕 dex nzent.
坟墓 〔fen mu〕 ghob nzent.
坟丘 〔fen qiu〕 baot nzent.

ㄈㄣˊ;ㄈㄣˋfén; fèn2399高大的土山。古北方方言。《方言》第一:「青幽之间凡土而高且大者谓之~。」晋郭璞注:「即大陵也。」大片的墓地。晋语。山西五寨〖〗。害羞。中原官话。陕西中部。捧。晋语。陕西北部。韩起祥《刘巧团圆》:「把你小妈睡女小女孩子~去!」不吉利。兰银官话。甘肃兰州〖〗。

〈隐〉旧时黑社会指村庄。

坟;坟墓;坟茔fén fénmù fényínɡ

【同】 都是名词;都可以指埋葬死人的墓穴和上面堆起的坟头。
【异】 “坟”特别突出葬地上方隆起的土堆;通用于书面语和口语,而较多用于口语;多同单音词搭配,常和“上”、“挖”、“刨”等词组合;不能用于比喻。[例]清明节,我们姐弟为父亲垒了~。“坟墓”通用于书面语和口语,而较多用于书面语;多同双音词搭配;可以用于比喻。[例]高原公路旁的~里,葬着为这里献身的筑路者。“坟茔”是书面语,带有浓厚的书面语色彩;不能用于比喻。[例]告别了友人的~,回到了自己的家。

坟墳fén

墓穴上筑起的土堆(也有用砖、石等修成的)
 △ 上~|~墓。

坟fén


坟墳

❶埋葬死人的穴和土堆:~地︱~墓︱~头︱~茔(ying)︱~山︱祖~︱古~︱上~。
❷旧指古代的书:~典︱三~五典。

坟fén

坟墓:祖坟│新坟。

坟fén

❶堤岸;高地。《诗经·周南·汝坟》:“遵彼汝坟。”毛传:“坟,大防也。”《尔雅 ·释丘》:“坟,大防。”又《释地》:“坟莫大于河坟。”郭璞注:“谓堤。”《方言》卷一:“坟,地大也,青幽之间,凡土而高大者谓之坟。”《哀郢》:“登大坟以远望兮。”王逸注:“水中高者为坟。”王夫之通释:“坟,堤岸也。”《九叹·远逝》:“登大坟而望夏首。”
❷ 划分。《广雅·释诂一》:“坟,分也。”王念孙《读书杂志·余编·楚辞》:“坟、分声相近。”《释名·释典艺》:“《三坟》,坟,分也。论三才之分,天地人之始,其体有三也。”《天问》:“地方九则,何以坟之?”王逸注:“坟,分也。谓九州之地,凡有九品,禹何以能分别之乎?”姜亮夫通故:“坟本大地,此言分者。”

坟fen

坟包 坟场 坟地 坟墓 坟山 坟头 坟茔(ying) 古坟 扫坟 上坟 祖坟 自掘坟墓

坟fen

埋葬死人的穴和上面筑起的土堆:山坡上那一片~埋的都是筑路烈士。

(同)墓 冢

坟fén

坟墓: 等你明儿做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我往你~上替你驮一辈子的碑去。(二三·525)


坟fén

古代名物 > 禮俗類(上) > 喪葬部 > 墳墓 > 墳
墳  fén

亦作“隫”。隆起如丘之墳墓。《禮記·檀弓上》:“古也墓而不墳。”鄭玄注:“土之高者曰墳。”《方言》第一:“青幽之間,凡土而高大者謂之墳。”漢·班固《白虎通·崩薨》引《春秋含文嘉》:“天子墳高三仞,樹以松;諸侯半之,樹以柏:大夫八尺,樹以欒;士四尺,樹以槐;庶人無墳,樹以楊柳。”《說文·土部》:“墳,墓也。”段玉裁注:“此渾言之也。析言之則墓爲平處,墳爲高處。”宋·曾慥《類說》卷二十八引唐·沈既濟《任氏傳》:“自北之東,誰氏之宅?舊隫墉棄地也。”《集韻·文韻》:“[墳],亦作隫。”

坟fén

旧时江湖土匪谓埋藏财宝的地方或袭击的目标。

坟墳fén

❶ 堤岸,高地。《诗经·周南·汝坟》:“遵彼汝~,伐其条枚。”(遵:循,沿着。)《楚辞·九章·哀郢》:“登大~以远望兮,聊以舒吾忧心。”
❷ 有封土隆起的墓,后泛指墓葬。《礼记·檀弓上》:“吾闻之,古也墓而不~。”(坟:用作动词,封土为坟。)李贺《秋来》:“秋~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
❸ 大。《韩非子·八奸》:“纵禁财,发~仓。”
❹ 古代的典籍。《左传·昭公十二年》:“是能读三~五典八索九丘。”“三坟”本是传说中的古书名之一,后简称“坟”,并用来泛指古籍。《后汉书·郭太传》:“三年业毕,博通~籍。”
另见142页fèn。


坟墳fèn

❶ 土质肥沃。潘岳《藉田赋》:“沃野~腴,膏壤平砥。”
❷ 地面隆起。《左传·僖公四年》:“公祭之地,地~。”
另见141页fén。

*墳fen

B7D8
❶埋死人用的墓穴及地表隆起的封土堆:~地/~茔/~场/孤~/无主~。
❷〈文〉高出地表的土堆;堤岸:遵彼汝~(沿着汝水边的河堤。见《诗经》)。
❸〈文〉指古代的典籍:~典/~籍/三~五典。

大(~型;浩~;憨~;哆~) 巨(~大;~型) 冯 洪(~大) 渠 鸿(~文) 弘(~大;~裕;~图) 恢(~弘) 元(~龟) 介(~福) 丰 丘(~牛) 至 皇(~~) 湟京 甫(~田) 山(~响) 莽(~雨) 胡(~福) 郅 祁(~寒) 邱奕 弈 丕(~业) 老 夸 硕(~果) 讵 浑 粗 简 阜(~陵) 封(~羊;~豖;~狐) 俊 纯 峻肤 贲(~鼓) 坟(~仓;~烛) 垺 殷 桓 魁 僤(~怒) 訏(~谋) 重(~金;~价;~赏) 剧(~寇;~盗) 厦(~屋) 闳 宏穷 穹(~石) 都 庞 菿 斗(~胆) 嚭 懋 颙 马(~蜂;~蓼)
大的:倬 大者 鹏鲸
扩大,大:
高,大:
对小的物体,形容其大:斗大 大如斗
所观者大:观海
如此之大:许多
这样大或那么大:偌大
这般大:许大
大而多:洪茂
大而茂盛:硕茂
大而有力:粗壮
大而美:鸿姱
大而久长:隆长
大得不切合实际、不合用:大而无当 廓而无当
大的样子:闳闳

另见:程度 水平 形象 ︱小

☚ 大   大小 ☛

坟墓

坟墓

坟(坟垒;坟茔;坟包;坟堆;坟坵;坟封;坟冢;坟陇;坟垄;坟垒;邱坟) 墓(墓葬;墓坟;墓墟;邱墓;墟墓;公~) 陵(陵阜) 茔(茔墓;茔兆;茔垅;茔塚;茔竁;邱茔;新~;荒~) 宰 丘(丘山;丘坡;丘坟;丘墓;丘垄;丘封;丘茔;丘陇;丘墟;丘冢;丘塚;丘壤;丘陵;丘坂;丘垅;山丘;蒿丘;一丘土) 埌冢(冢茔;冢墓;山冢;青冢;古~) 垄(垄塚;垄墓;圹垄;残~;荒~) 垅(松垅;邱垅) 塚(塚舍;青塚) 塸 砻 墦 藏 山(山冢;山壤) 琴(琴城) 瘗阡(阡原;阡兆;遗阡) 陇(畴陇;鹤陇) 室(长夜室) 幽(幽宅;幽堂;幽墟;幽台;幽竁;幽陇;幽扃) 封(封隧;堂封) 黄垆 黄卢 黄炉 黄土 黄泥 黄垩 青墩 马鬣(马鬣封;马鬣坟)松楸 松邱 松蒿 斧屋 堂斧 墟落 化居 神寝 宿草 北邙 壤树 殡宫 圹坵 圹壌 巢窝 泉窝 夜台(长夜台) 夜壑 殡宫玄堂 玄庐 玄穸 穸台 穸窀 窀窆 抔土 一抔(一抔土;一抔之土;一抔黄土) 土包子 土骨堆 土中宅 三尺土 复真堂 青松宅 冷土荒堆
雅称坟墓:千岁室 千秋佳城
陵墓,坟墓:
坟在地上的土堆:塿 墓堆 墓头 蓬颗
墓前供拜祭的平台:墓台
旧时看风水的所定的坟茔方位:山向
(埋葬死人的穴和上面的坟头:坟墓)

另见:埋葬 死人 墓碑 碑文 墓地

☚ 坟墓   各种坟墓 ☛

典籍

典籍

记籍 坟策 坟籍 载籍 篇籍
文章、典籍:铅椠
经翻译的典籍:译籍
国家的典籍:国籍
古代的典籍:坟(坟典;坟典丘索) 古典八索九丘 六经三史 九经三史
古代文化典籍:鲁壁
传说中的典籍:三坟五典 五典三坟
传说中的上古五部典籍:五典
传说中我国最古的书籍:坟(三坟)
篇幅巨大的典籍:皇皇巨典 煌煌巨典
重要的典籍:大典
珍藏的典籍:
珍贵的典籍:宝典
比较重要的古书:经传
将要失传的学问典籍:孤学坠绪
(古代图书:典籍)

☚ 各种程度的书   好书 ☛

水边地

水边地

皋(皋渚;河~;江~)
海边弯曲可以停船的地方:
可停泊船只的江湾或海湾:港(港湾;港澳)
伸入陆地的海湾:
突向海边的尖形陆地:岬角
泽边之地:皋壤
滨水的地方:沧洲
靠河地带:沿河
靠海地带:沿海
近海地区:海甸
沿江一带:江介
水边的平地:亭皋 皋陆
水边的高地:坟 隫 隆坻
水边低湿的地:隰皋 皋隰

另见:水 小洲 沙滩 沼泽

☚ 水边地   水聚汇处 ☛

坟墳fén

符分切,平文。
❶土堆。《楚辞·九章·哀郢》:“登大~以望远兮,聊以舒吾忧心。”
❷堤岸。《诗·周南·汝坟》:“遵彼汝~,伐其条枚。”
❸坟墓。《史记·文帝本纪》:“不治~,欲为省。”
❹传说中的古代典籍。见“三坟”。
❺大。《诗·小雅·苕之华》:“牂羊~首。”

坟墳fén

在埋葬死人的地面上筑起的土堆。如:坟墓,坟地。

坟(墳)fén

❶ (坟墓) grave;tomb:祖 ~ the grave of one's ancestors
❷ [书] (堤岸) embankment
❸ (姓氏) a surname
另见 see also fèn。
◆坟地 graveyard;cemetery;
坟墓 grave;tabut;tomb;
坟头 grave mound;
坟茔 grave;tomb;graveyard;cemetery


坟(墳)fèn

❶ (高起;隆起) rise;bulge;protuberance;eminence;hump;uplift;heave;lifting;cripling;swelling;scabrosity
❷ (肥土) fat soil;fertile soil;rich soil
另见 see also fén。

tomb;grave
上~visit a grave (to honor the memory of the deceased)

墓上的地面结构形式。指夯叠而成的土堆及其附属建筑。《礼记·檀弓上》:“古也,墓而不坟。”兴于春秋战国。秦坟的形状,累土为方锥形而截去其上部,故又称“方上”。以秦始皇陵为典型。汉承秦制,也多采用方锥平顶的形式,最大的约高20多米,坟前置石造享堂,其前,立碑;再前,于神道两侧,排列石羊、石虎和附冀的石狮。最外,摹仿木建筑形式,建石阙两座,其台基和阙身都浮雕柱、枋、斗拱马各种人物花纹,下部覆以屋顶。此外,东汉坟前还有建石制墓表的,上部的石础上浮雕二虎,其上立柱。柱的平面将正方形的四角雕成弧行,但不是正圆形,柱身上刻凹槽纹。上端以二虎承托矩形平板,镌刻死者的姓氏、官职,但也有在柱身上表面刻束竹纹的。后来东汉帝后多葬于洛阳邙山上,废止陵邑,“方上”的体量也远不及西汉诸陵的宏巨。

坟fén

典丘索

❷ 三五典

❸ 自掘

坟墳fén

(7画)

【提示】土,位于字左时,末笔的横改提。

*坟(墳)fén

7画 土部 埋葬死人的墓穴和上面筑起的土堆:~地|~茔(yíng)|祖~。

坟墳fén

古代作“”。 形声字。从土,贲声。贲有bì、bēn、fén 、fèn等音。是声母双唇音分化唇齿音。坟墓义。近代以来简化作“坟”,从土,文声。声母演变如无抚例,旁纽双声,“文”声母古音是双唇鼻音。现作为规范字。见《总表》。

坟墳★繁◎常★常◎异


fén墳,形声,从土,賁声,本义为土堆,引申为坟墓。明代俗字、《简体字表》、《简化字表》简作“坟”,音符改为文。
【辨析】
坟/墓 这两个字古代都指坟墓,但初期稍有区别:封土隆起的称为“坟”,与地面相平的称为“墓”。后不再区分。

墳;隶fén

【析形】形声字。古文字形从土,贲声。今简化字作“坟”,从土,文声。
【释义】《尔雅》:“大防。”(防,堤岸)本义为堤岸,水边高地。孔颖达疏:“坟,大防。”引申指封土隆起的坟墓。《礼记·檀弓上》:“古者墓而不坟。”春秋以前,中原地区的墓葬是在地面挖坑,尸体放入后把土坑填平,上面不封土堆,称作墓。而长江中下游的东南地区,因为地下潮湿积水,在地上用河卵石铺砌出一个墓室的范围,上放棺椁,然后用土沙把棺椁埋起来,形成大土堆,称为坟。春秋以后,中原地区在保留挖坑传统的基础上,吸收了南方地面上堆土的习俗,形成了既有墓穴又有土堆的墓葬。《说文》:“坟,墓也。”后泛指坟墓。
【shape analysis】It is the pictophonetic character.In Small Seal script,it is related to土 and sounds like the pronunciation of 贲(ben).
【original meaning】The embankment or waterside dike.The meaning was later extended to refer to tomb or grave.
Before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the grave in Central China was a hole in the ground.After the body was put into it,the grave was filled up with soil,made even without mounds.People called it tomb.But in the southeast area of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Changjiang river,due to the wet soil and ground,ancient people paved cobblers on the ground and buried the coffin with sand and soil and formed a large mound,which was called grave.After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Central China followed the tradition of digging hole,meanwhile,absorbed the tradition of forming a mound in the southern China,finally formed cemetery.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8:0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