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地花鼓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地花鼓 地花鼓民间歌舞。又称 “对子调”,是在民歌、山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表演时间多为春节期间或婚寿喜庆之时。表演人数为一丑一旦或一生一旦,表演时多以手巾、扇子为道具,表演场地多为堂屋或晒谷坪。动作幅度较小,调度变化亦不多,表演常借用虚拟手法和比划动作。以旦角为主,丑角配合。动作讲究二人对称和 “团得紧”(即双人动作紧贴而舞),常用动作有 “反顺涡子”、“内外荷花”、“矮桩”、“梭梭子步”等; 丑角动作活泼粗犷,俏皮逗乐,旦角的表情则含蓄细腻,动作优美轻俏。地花鼓代表节目有“洗菜心”、“望郎歌”、“比古”等近百个,在我省各县郊广泛流传。据清同治六年 (1867) 《宁乡县志风俗志》载: “上元灯有狮灯、龙灯、鱼灯……男女妆唱插秧采茶等曲,曰打花鼓……” ☚ 楚鼓舞 江西车子 ☛ 地花鼓 地花鼓是湖南省广泛流布的民间艺术形式。大致分为曲艺型、歌舞型和戏剧型三个类型。曲艺型地花鼓主要在汉寿、常德等地流传,约兴起于明代,又称打花鼓。相传在明代中叶,安徽凤阳歌女盛氏,千里南下寻夫,沿途靠打花鼓谋生,最后在汉寿大屋弯定居。她吸收当地民歌曲调,与凤阳花鼓调糅合,形成风格独特的地花鼓调。汉寿古称龙阳,后人为纪念她称汉寿地花鼓为 “龙凤花鼓”。艺人盛天保 (1835—1911),是盛氏的第18代传人; 吴神保 (1895—1983) 是盛天保的嫡传弟子。曲艺型地花鼓通常由一人表演。演唱时一边击鼓,一边按情节表演不同的角色。以唱为主,有少量的道白,多在春节期间演出。曲目中,一部分是送财、送喜等喜庆内容,唱词可即兴创作; 另一部分是有故事情节的,如《白牡丹》、《孟姜女》、《算命》等70余部,均有手抄底本。清末民初之后,戏剧型地花鼓已逐渐走上舞台,成为花鼓戏的一个组成部分,如《讨学钱》、《扯萝卜菜》等。歌舞型地花鼓每年春节期间有演出活动,以气氛热烈、载歌载舞为主要特点,如《采花》、《采茶》等。曲艺型地花鼓已很少有演出活动。 ☚ 对鼓 款古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