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史history of land utilization有限的土地,宝贵的耕地,是中华民族生息、繁衍和发展的基础。因此中国从开始农业生产起,就十分重视土地的利用。 在新石器时代,人们用石刀、石斧砍伐树林,焚烧草木,开垦土地,开穴下种,不加管理,任其生长,等待收获。这种毁林开荒的原始农业,人们称为刀耕火种。这是一种原始粗放的耕作方法,是生产力水平低下、地多人少条件下的产物,发展到一定程度,造成水土流失,地力衰退,因此如何合理利用土地,早就引起人们的重视。充分利用土地也是中国农业的一个最大特点。在土地利用方面,历来就有两条重要途径:一是扩大耕地面积,多种多收或广种薄收;二是实行精耕细作,提高利用率,少种多收,增加单产。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行,为开垦荒地,深耕细作,开发山林,兴修水利,提高农耕技术创造了条件。这一时期,人们既重视扩大耕地面积,也注意精耕细作,提高复种指数。《管子·治国》中说:“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这就是通过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又说:“河汝之间,早生而晚杀,五谷之所蕃熟也,四种五获。”在黄河和汝河一带地方,有较长的生育季节,五谷生长发育良好,有四年五收的。这是中国复种制的最早记载,也是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创举。 两汉时期耕地面积有了大幅度的增加。种植业比较发达的中原地区,陂塘地和沼泽地大多已垦辟治理成农田。另外,农作制也有了发展,北方连种制已经定型,轮作复种制有了初步的发展,间作混作开始萌芽,南方部分地区实行水稻一年两熟,土地利用率进一步提高。 汉以后,北方人口不断向南方迁徙,使南方农田垦辟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唐末五代,太湖塘浦圩田系统,有长足的进步,并臻于完整和巩固。吴越时在“都水营田使”指挥下,对太湖地区的治理有统一规划和比较完备的制度,治水与治田结合,治涝与治旱并举,兴建和管理并重,使太湖圩田系统基本上达到海网有纲,港浦有闸,水系完整,堤岸高厚,塘浦深涧,比较有效地抗御了旱涝灾害。南方水田耕作技术也有了提高,长江流域已经出现稻麦等的一年两熟制,云南滇池一带稻麦两熟制已占主要地位。 两宋时期,中国人口突破一亿大关,加之中原地区女真族的南侵,使长江流域和以南地区人口猛增。人口的增加,势必要扩大耕地,提高耕作技术,增加复种指数。这时复种普遍,形式多样,北方两年三熟和长江以南一年两熟、一年三熟的农作制度已普遍出现。11世纪《吴郡图经续纪》中说,苏南地区已是刈麦种禾(水稻)一年再熟,岭南地区有水稻一年两熟和一年三熟的记载,黄河流域早已两年三熟。通过轮作复种、间作套种以及精耕细作等耕作技术措施,使土地利用率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从而使有限的耕地生产出较多的粮食。在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同时,又大力增辟耕地。为了增加耕地,开展了“向水夺田”和“与山争地”的斗争。南方湖泊多,滨湖的土地又多是比较肥沃,宋代在前代的基础上,开展大规模的围湖造田,把湖边的浅水地方改造成农田。或把水放走,使湖底干涸成为农田。除湖泊外,沼泽沮洳地带,用筑堤办法,把水挡在外面,里面开垦成田。这种围(圩)田为当时长江中下游广大低洼地区的重要水田类型,对江、浙、两湖等地农业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进作用。另外,长江下游的河田和沿海滩涂的开发利用,对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也起了一定的作用。这种把原来无用的沼泽滩涂改造成旱涝保丰收的良田,这在世界土地利用史上也不多见。中国山地占国土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广大丘陵山区,先民上山放火烧山垦地,这种地史称畬田。中国秦岭、淮河一线以南,一般是低而平的地方种水稻,山坡上的畬田种旱作物。白居易诗句“泥秧水畦稻,灰种畬田粟”,完全概括了南方丘陵山区土地利用的情况。为了防止烧山垦荒,植被破坏,造成水土流失,先民们逐渐把畬田修筑成梯田,梯田成了宋时与山争地的主要形式。梯田在不同地区修造的形式和效果是不同的,西北黄土高原地区的梯田,主要是拦截防止水土流失,而在南方丘陵山区则表现了对水土的充分利用。宋代诗人的“水无涓滴不为用,山到崔嵬犹力耕”,充分反映了人们利用土地的寸地不舍精神。梯田是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一个伟大标志,对丘陵地区高产稳产起一定的作用。这个时期,在江西、福建、四川、广东、浙江等地都有梯田的发展。除畬田、梯田、圩田外,这一时期还出现了涂田、沙田、柜田、葑田(架田)等土地利用形式。 到了明清时期,中国人口又大量增加,清乾隆年间(1736~1795)全国人口已达二亿多。由于人口的激增,土地利用也有了新的发展,湖广垸田(与圩田同类)的兴起,西北砂田的创造,进一步扩大了耕地面积。同时,轮作复种和间作套种有了蓬勃发展。轮作复种的普遍,间作套种的盛行,还出现了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新的生产形式,如太湖地区的农、牧、桑、渔互养的形式,关中地区的粮、草、畜的结合,珠江三角洲的农、牧、渔、桑结合的桑基鱼塘,其共同的目的都是为了充分地利用土地,使有限的土地,生产出更多的农、副产品,养活更多的人口。 中国农业自古以来,就以种植业为主,土地是农业生产不可缺少的生产资料,历代先民除了在原有的耕地上,通过精耕细作,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率。同时通过开垦一切可以利用的土地,增加耕地面积,长期以来,在“与山争地”和“向水夺田”的斗争中,做出很大的贡献,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由于盲目“与山争地”和“向水夺田”,滥围滥垦,山林破坏,水土流失,湖面减少,水道阻塞,致使严重的水旱灾害时有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