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锻件工艺的合理设计
3.2.1 锻件设计的工艺要素 常用锻造方法的主要特点及应用范围见表3.5-21,常用金属材料热锻时的成形特性见表3.5-22。 表3.5-21 各种锻造方法的主要特点及应用范围 锻件外圆角半径γ,内圆角半径R按下列数值选用:(1.0),(1.5),2.0,2.5,3.0,4.0,5。0,6.0.8.0,10.0,12.0,16.0,20.0,25.0,30.0 40.0,50.0,60.0,80.0,100.0。当圆角半径值超过100mm时,按GB321选取。括弧内的数值尽量少用。锻件外圆角半径γ按表3.5-27确定,内圆角半径R按表3.5-28确定。当两壁(或筋)相交,相交角α≤90°时,则应加大二者之间的内圆角半径。建议加大一倍,见图3.5-5。 表3.5-27 模锻件外圆角半径数值(摘自GB 12361-90,附录A) mm 此外,模锻件的腹板最小厚度见表3.5-29,筋的高宽比见表3.5-30。凹腔<Φ25mm(锤上模锻)或<Φ20mm(压力机模锻)一般不锻出,凹腔深度的限制见表3.5-31。双向锻造凹腔时,各方向的凹腔深度均不得超过表3.5-31的限制,如图3.5-6.为了减小投影面积、减轻锻件重量或根据结构要求,可在腹板上冲出通孔。冲孔的限制条件见表3.5-32。平锻件的最小壁厚S值见图3.5-7。 表3.5-29 在锻锤及压力机上模锻件的腹板最小厚度 mm 表3.5-31 在锻锤及压力机上模锻件的凹腔深宽比值 表3.5-33 扁钢辗成圆柱形端 m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