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存篇
清代颜李学派代表作。十七卷。分《存性编》、《存学编》、《存人编》、《存治编》四编。清颜元著。颜元(1635—1704),字易直,又字浑然,号习斋。河北博野人。十九岁中秀才,一生以教书、行医为生。《存治编》原名《王道论》,早年所著,集中阐述了他的社会政治思想。《存性编》和《存学编》,三十五岁时作,反映了作者的主要思想,即注重“实学”、“实事”,反对空谈性命之学。《存人编》,四十七岁时作,内容侧重于反对佛、道,劝人打破迷信。
在哲学上,书中坚持在唯物主义基础上的体用合一论和天人合一观。《存性编》中设计有“浑天地间二气四德化生万物之图”,并解释说,二气乃阴阳之气,流行为元、亨、利、贞四德(即春、夏、秋、冬四时),然后化生万物,故物质性的阴阳二气是宇宙的根本,而“理”、“道”只能依存于气,“若无气质,理将安附?”指出物质是实体,而“理”不过是它的作用、功能。体用一致是作者用来揭露道学家剽窃佛教以欺人的武器,“盖吾儒起便与禅异者,正在彻始彻终总是体用一致耳”(《存学编》卷二)。在“理气”关系的基础上阐明了具有泛神论色彩的“天人合一”说,认为上帝即天道,它内在于“二气四德”和万物之中。人是自然界的产物,和自然界一样也有“二气四德”之良能,而自然界和人一样也有人性。自然界和人的差别只在于“二气四德者未凝结之人也;人者,已凝结之二气四德也”(《存性编》卷二)。
人性论上,根据体用一致的基本观点,认为人性是离不开人的气质之形的,“形,性之形也;性,形之性也。舍形则无性矣,舍性亦无形矣。失性者,据形求之;尽性者,于形尽之。贼其形则贼其性矣”(《存人编》卷一)。即没有离形而独存的“性”,也没有不表现“性”的“形”,“形神不二”也。但“性”是不可见的,要发于“情”方可见,而“情”之发又要依靠“才”。所谓“才”即人的感觉、思维能力,如“目有能视之才,耳有能听之才,口有能言之才,心有能思之才”等。“才”遇外物而发“情”(即恻隐、羞恶、辞让、是非等感情),而抑制、指导、衡量“情”的准则即是“性”,“性”的内涵是仁、义、礼、智,体现着天道的元、亨、利、贞。人若无气质,则无才,也不能发情,也无从见性。书中对三者的关系概括为:“发者情也,能发而见于事者,才也;则非情才无以见性,非气质无所谓情、才,即无所谓性。是情非它,即性之见也;才非它,即性之能也;气质非它,即性、情、才之气质也;一理而异名。”(《存性编》卷二)对于人性为善或为恶的问题,书中持“性无恶”或“性善”说。认为“人则尤为万物之粹”,人之气“粹且灵”,人之质“秀且备”。对宋儒区分“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而把恶归于“气质”予以了批驳,指出:“气即理之气,理即气之理,乌得谓理纯一善而气质偏有恶哉?”(《存性编》卷一)认为人之所以有善恶,是由于“祸始引蔽,成于习染”(同上),即由于后天环境熏染而成,绝非其气质禀赋使然。主张“不惟有生之初,不可谓气质有恶;即习染凶极之余,亦不可谓气质有恶也”(同上)。习染成恶是形体感官“误用”的结果,“耳听邪声,目视邪色,非耳目之罪也,亦非视、听之罪也,皆误也,皆误用其情也。误始恶,不误不恶也;引蔽始误,不引蔽不误也;习染始终误,不习染不终误也”(同上)。要防止这种误用就要把个性修养同成就事业联系起来,在实际生活中正确地作用于客观事物,从而避免偏邪的诱惑,杜绝感官的误用,这样就可以复善远恶。
知行观上,批判了程朱、陆王的“贵知而贱行”的观点,而主张务实、习行。指出程朱把知行“判为两途”,表面上看似乎很强调“知”,而“行”则不及,“其实行不及,知亦不及”(《存学编》卷三)。认为人的知识、才能和德性是随着“习行”而发展的,只有在“习事”中才能见理,在实践中认识客观规律。反对求道于经典之中,更反对把经典本身当做道。指出以书为道犹如以谱为琴,不能算习琴。“故曰:以书为道,相隔万里也”(《存治篇》卷二)。总之,“习行”比“学”、“问”、“思”、“辨”更重要,“心上思过,口上讲过,书上见过,都不得力,临事时依旧是所习者出”(《存学篇》卷一)。极力提倡务实以矫空谈,主张学得一技之长,致一事之用。认为所谓“下学而上达”是指从具体知识学起,逐渐领会天道性命。主张“宁为一端一节之实,无为全体大用之虚”(同上)。
在教育上,反对读书静坐的方法,揭露科举压抑了人的创造性和助长了务虚学风。指出正是读书和科举造成了宋明两代“上不见一扶危济难之功,下不见一可相可将之材”(同上),主张教育应以实代虚,提倡“实文”、“实学”、“实习”、“实行”、“实用”,以学、习、行、能代替道学家的讲、读、著、述。
认识论上,以朴素唯物的经验主义批判佛、儒、道“真空”、“真静”的唯心学说,认为世界本是实的、动的。道家讲“虚无宁静”,佛家讲“静极生觉”都是虚妄,他们整日耽于镜花水月,于虚中玩弄光景,实是“徒自欺一生而已”(《存性编》)。指出佛、道把人间罪恶归于耳目口鼻等感官和外界声色,是欺人之谈,因为感官声色本无罪,只是人追求“非礼之声”、“非礼之色”才造成罪恶。主张为破除佛、老的毒害,“宁使天下无学,不可有参杂佛老章句之学;宁使百世无圣,不可有将就冒认标榜之圣”(同上)。
历史观方面,主张恢复三代的“王道”政治,包括“井田”、“封建”、“学校”。
有《畿辅丛书》本,清光绪初年被入《颜李遗书》,1923年四存学会编有《颜李丛书》本。1957年北京古籍出版社出版标点本。1959年中华书局出版《四存编》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