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中国现代文学词典︱序 序 辞书作为工具书,它是高密度,大容量的知识载体。对于专业辞书来说,它必须为读者提供具有规范性和权威性的有关某一专业或学科所应具有的知识资料,尽到传授本专业或学科的基本知识概念和释疑解惑的功能。因此,它的编纂工作必须以实用为目的,并以高度的科学性和知识性结合与统一为其最高标帜;同时,也应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不为一时的环境变异而成为明日的黄花。象我国东汉时代编就的字书《说文解字》,成书虽已二千多年,至今仍然是权威性的辞书;成书于1771年的《英国百科全书》,历时二百年而不衰。反之,成书于1962年的我国第一部小百科全书式的修订旧版的《辞海》初稿本,因为它成书于极左思潮盛行年代而存在严重的缺陷,有背于辞书学的本旨,它的昙花一现式的存在,已经作为一种历史的教训,深刻地留在人们的记忆里。 中国现代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专业学科,建国以后,随着高等院校建立专业教研室和开设专业课程,正式建立了起来。但由于它和现实关系最为贴近等复杂的历史和社会因素,因此,正如茅盾同志所说,由于“文化大革命前,……文艺界始终动荡不宁,……后来‘四人帮’的十年浩劫,又把所有的作家赶进了‘牛棚’,几乎全部作品都送进了废品站。”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序》)它作为一门专业学科,正常化的学术建设事业,包括资料建设事业,只有在粉碎了“四人帮”,我国步入新的历史时期,克服了极左思潮以后,才迈上了正轨,呈现出全新的局面。所以,要编纂一部资料讯息丰富、词条详尽确实、观点客观公允的《中国现代文学大辞典》,补足我国辞书建设中的这一个大缺门,也只有这时,才具备了成熟的历史条件。 1978年,由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倡议和主持,结集了全国六十多个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专业力量,召开了中国现代文学史资料会议,制定了规模空前的中国现代文学资料建设规划,决定以分工合作的方,着手式编纂和出版三大门类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资料汇编》系列性丛书,后来并被列为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眼下这部由徐迺翔同志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辞典》,就是在这套资料丛书的基础上编纂而成的;它的编写人员,大都也是以参加这套丛书编写工作的人员为班底组织而成的,这就天然地赋予它的绝对优势条件。 因为这些同志,都在原始资料的海洋里浮沉了三、四年,摸遍了各自专题域领里的角角落落,而且都已出了自己的成果。同时,这些同志,又多值盛年,他们经受过历史风暴的严峻锻炼,善于汲取历史中的积极因素和总结它的消极影响,因而,又能以今天的思想水平,审视历史,面对时代。有人说,文学创作要有火山般的热情,辞书著述要有雪峰般的冷静思考,在他们身上正蕴含着这样的精神素质。这些主客观条件的结合,充分地保证了这部开创性大型辞典的编纂工作在质量上的应有要求。 从这部辞典本身的编辑体例和成果来看,可以说,它收罗宏富,视角辽阔,词条面宽广,足以真实而全面地反映三十多年来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风貌。全书共分为六大部类,举凡重要的文学运动、论争、思潮、事件,文学社团流派,作家(包括评论家),作品(包括作品集、有代表性的名篇、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主要的文学报刊,文学体裁(包括各种文体发展、演变进程中有重大影响的评论文章等),靡不网罗殆尽,全收眼底。对于过去研究工作或资料收集工作中尚未接触或接触不够、不深,而为现代文学这一历史范畴内不应缺少或薄弱的环节,如鸳鸯蝴蝶派文学,老苏区及解放区文学,东北沦陷区文学,上海“孤岛”及抗战时期敌占区文学,港台文学等,以及过去在左倾思想的影响下,受到疏忽或不公正待遇,因而被历史尘沙淹没无着或半被淹没以至评价失之偏颇或扭歪变形的运动论争、社团流派、作家作品、文艺报刊等类,这里都能从深入发掘第一手资料出发,经过蒐集、整理、鉴别、厘订工夫,披拣摄取,淘澄提炼,撰成词条。或钩沉故实,拾遗补缺;或校正失误,更易旧说。即或对于过去的研究和资料成果,他们也一一查对原件,进行了核校补正。在释文上,更能排除多年来积淀于人们头脑中的“左”的条条框框,做到言必有据,注意观点与材料的结合,既避免了不反映观点的盲目性的资料堆积,又能克服只有观点而缺乏实际知识的空洞说教。对于一切有争议的人和事,又能取公允的审慎态度,作出尊重历史事实的客观性的描述和评价。同时,又善于在词条设置和事实叙述中,保持应有的倾向性,并能把革命的、进步的文学现象、作家作品,这一中国现代文学发展中的主流力量,摆在应有的历史地位。 因此,作为一部专业知识广博、资料精确、释文谨严、行文简明、体例严密而又具有实用价值的专业辞书,它可说是一项有历史意义的学术成就,正足以填补我国辞书建设事业中的一个重要缺门。为此,我们非常乐意把我们的同业同志们这部心血产物推荐给广大中外读者和研究家。因为它对初入此门的从业者说来,足以充当一个合格的业务向导。手此一编,无异身入文山艺海,实有指津引谜,左右逢源,无师自通之便;对于研究家说来,它也可备为咨询之用,因为它不只是中国现代文学这门专门学科的知识总汇和资料仓库,它实际上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成果的学术总结性的结集。中国现代文学,是中国现代这一历史时期的经济形态和政治形态、文化形态的艺术反映和表现,因此,对于治中国现代史的学者说来,它又不啻是一部内涵丰富的思想资料仓库,具有其特有的参考意义和使用价值。 人类编纂辞书,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我国第一部辞书《尔雅》,成书于西汉,距今已二千年左右,我国也是世界上编纂辞书最早的国家之一。进入本世纪下半叶,人类面临“知识爆炸”的时代,全世界范围内各类辞书更是层出不穷,呈现出一派繁花似锦的繁荣局面。同时,五十年代以来,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和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增强,东西方汉学界也更注意于“中国学”的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和教学也作为“中国学”的分枝,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研究学科,出现了一代一代的专业学者。仅就有关中国现代文学专业辞书来说,据我们所见,日本河出书房1955年就出版了竹内好、冈畸俊夫监修、中国文学研究会编的《中国新文学事典》,高文堂1978年出版的藤野岩友等编的《中国文学小事典》,大修馆同年出版的迈藤春雄编的《中国学艺大事典》,捷克丁·普什克1974年在纽约出版的《东方文学辞典》等,也都收有大量有关中国现代文学词目,至于包括中国现代文学词目在内的国外各类百科全书、文学辞典,我们也多有所接触。我国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故乡,现在徐迺翔同志主编的这部五卷本《中国现代文学词典》的出版,不仅填补了我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一个巨大空白,它也应该说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同类出版物中的后来居上的权威性存在,因为对于中国现代文学我们最有发言权。我们相信,随着这部专业辞书的出版,不仅将引出我国现代文学研究工作的新高潮,有助于我们研究和教学工作质量的提高和专题研究的开拓;而且对于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东西方汉学界的学者说来,也必然会有如获至宝的感觉,它将有助于他们解决由于资料的缺乏和不足在研究工作和教学工作中所存在的那些困难和局限。因此,这部辞书的问世,对于促进世界性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工作的深入发展,加强国际间的学术文化交流,也将是一个很有益处的贡献。贾植芳 钱谷融 1987年4月下旬 上海 |
☚ 中国现代文学词典︱作品集作者索引 中国现代文学词典︱编委会(一) ☛
中国现代文学词典︱序 序 辞书说来,它必须为读者提供具有规范性和权威性的有关某一专业或学科所应具有的知识资料,尽到传授本专业或学科的基本知识概念和释疑解惑的功能。因此,它的编纂工作必须以实用为目的,并以高度的科学性和知识性结合与统一为其最高标帜;同时,也应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不为一时的环境变异而成为明日的黄花。象我国东汉时代编就的字书《说文解字》,成书虽已二千多年,至今仍然是权威性的辞书;成书于1771年的《英国百科全书》,历时二百年而不衰。反之,而成书于1962年的我国第一部小百科全书式的修订旧版的《辞海》初稿本,因为它成书于极左思潮盛行年代,而存在严重的缺陷,有背于辞书学的本旨,它的昙花一现式的存在,已经作为一种历史的教训,深刻地留在人们的记忆里。 中国现代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专业学科,建国以后,随着高等院校建立专业教研室和开设专业课程,正式建立了起来。但由于它和现实关系最为贴近等复杂的历史和社会因素,因此,正如茅盾同志所说,由于“文化大革命前,……文艺界始终动荡不宁,……后来‘四人帮’的十年浩劫,又把所有的作家赶进了‘牛棚’,几乎全部作品都送进了废品站。”(《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序》)它作为一门专业学科,正常化的学术建设事业,包括资料建设事业,只有在粉碎了“四人帮”,我国步入新的历史时期,克服了极左思潮以后,才迈上了正轨,呈现出全新的局面。所以,要编纂一部资料信息丰富、词条详尽确实、观点客观公允的《中国现代文学词典》,补足我国辞书建设中的这一大缺门,也只有这时, 才具备了成熟的历史条件。 1978年,由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倡议和主持,结集了全国六十多个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专业力量,召开了中国现代文学史资料会议,制定了规模空前的中国现代文学资料建设规划,决定以分工合作的方式,着手编纂和出版三大门类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资料汇编》系列性丛书,后来它被列为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眼下这部由徐迺翔同志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词典》,就是在这套资料丛书的基础上编纂而成的;它的编写人员,大都也是以参加这套丛书编写工作的人员为班底组织而成的,这就天然地赋予它的绝对优势条件,因为这些同志,都在原始资料的海洋里浮沉了三、四年,摸遍了各该专题领域里的角角落落,而且都已出了自己的成果。同时,这些同志,又多值盛年,他们经受过历史风暴的严峻锻炼,善于汲取历史中的积极因素和总结它的消极影响,因而,又能以今天的思想水平,审视历史,面对时代。有人说,文学创作要有火山般的热情,辞书著述要有雪峰般的冷静思考,在他们身上正蕴含着这样的精神素质。这些主客观条件的结合,充分地保证了这部开创性大型辞典的编纂工作在质量上的应有要求。 从这部词典本身的编辑体例和成果来看,可以说,它收罗宏富,视角辽阔,词条面宽广,足以真实而全面地反映三十多年来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风貌。全书共分为六大部类,举凡重要的文学运动、论争、思潮、事件,文学社团流派,作家(包括评论家),作品(包括作品集、有代表性的名篇、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主要的文学报刊,文学体裁(包括各种文体发展、演变进程中有重大影响的评论文章等),靡不网罗殆尽,全收眼底。对于过去研究工作或资料收集工作中尚未接触或接触不够、不深,而为现代文学这一历史范畴内不应缺少或薄弱的环节,如鸳鸯蝴蝶派文学,老苏区及解放区文学,东北沦陷区文学,上海“孤岛”及抗战时期敌占区文学,港台文学,马华文学等,以及过去在左倾思想的影响下,受到疏忽或不公正待遇,因而被历史尘沙淹没无着或半被淹没以至评价失之偏颇或扭歪变形的运动论争、社团流派、作家作品、文艺报刊等类,这里都能从深入发掘第一手资料出发,经过搜集、整理、鉴别、弥订工夫,披拣摄取,淘澄提炼,撰成词条。或钩沉故实,拾遗补缺;或校正失误,更易旧说。即或对于过去的研究和资料成果,他们也一一查对原件,进行了核校补正。在释文上,更能排除多年来积淀于人们头脑中的“左”的条条框框,做到言必有据,注意观点与材料的结合,既避免了不反映观点的盲目性的资料堆积,又能克服只有观点而缺乏实际知识的空洞说教。对于一切有争议的人和事,又能取公允的审慎态度,作出尊重历史事实的客观性的描述和评价。同时,又善于在词条设置和事实叙述中,保持应有的倾向性,并能把革命的、进步的文学现象、作家作品,这一中国现代文学发展中的主流力量,摆在应有的历史地位。 因此,作为一部专业知识广博、资料精确、释文谨严、行文简明、体例严密而又具有实用价值的专业辞书,它应该是一部有历史意义的学术著作,正足以填补我国辞书建设事业中的一个重要缺门。为此,我非常乐意把我的同业同志们这部心血产物推荐给广大中外读者和研究家,因为它对初入此门的从业者来说,足以充当一个合格的业务向导。手此一书,无异身入文山艺海,实有指津引谜,左右逢源,无师自通之便;对于研究家说来,它也可备为咨询之用,因为它不只是中国现代文学这门专门学科的知识总汇和资料仓库,它实际上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成果的学术总结性的结集。中国现代文学,是中国现代这一历史时期的经济形态和政治形态、文化形态的艺术反映和表现,因此,对于治中国现代史的学者说来,它又不啻是一部内涵丰富的思想资料仓库,应有其特有的参考意义和使用价值。 人类编纂辞书,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我国第一部辞书《尔雅》,成书于西汉,距今已二千年左右,我国也是世界上编纂辞书最早的国家之一。进入本世纪下半叶,人类面临“知识爆炸”的时代,全世界范围内各类辞书更是层出不穷,呈现出一派繁花似锦的繁荣局面。同时,五十年代以来,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和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增强,东西方汉学界也更注意于“中国学”的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和教学也作为“中国学”的分枝,逐渐形成一门独立的研究学科,出现了一代一代的专业学者。仅就有关中国现代文学专业辞书来说,据我所见, 日本河出书房1955年就出版了竹内好、冈畸俊夫监修、中国文学研究会编的《中国新文学事典》,高文堂1978年出版的藤野岩友等编的《中国文学小事典》,大修馆同年出版的迈藤春雄编的《中国学艺大事典》,捷克丁·普什克1974年在纽约出版的《东方文学辞典》等,也都收有大量有关中国现代文学词目,至于包括中国现代文学词目在内的国外各类百科全书、文学辞典,我也多有所接触。我国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故乡,现在徐迺翔同志主编的这部五卷本《中国现代文学词典》的出版,不仅填补了我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一个巨大空白,它也应该说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同类出版物中的后来居上的权威性存在,因为对于中国现代文学我们最有发言权。我相信,随着这部专业辞书的出版,不仅将引出我国现代文学研究工作的新高潮,有助于我们研究和教学工作质量的提高和专题研究的开拓,对于已成为国际性的东西方汉学界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家说来,他们也必然有如获至宝的感觉,有助于他们解决由于资料的缺乏和不足在研究工作和教学工作中所存在的那些困难和局限,为促进世界性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工作的深入发展,加强国际间的学术文化交流,也将是一个很有益处的贡献。 1987年4月下旬于上海
|
☚ 中国现代文学词典︱编委会(一) 中国现代文学词典︱编委会(一) ☛
中国现代文学词典︱序 序 辞书作为工具书,它是高密度、大容量的知识载体。对于专业辞书说来,它必须为读者提供具有规范性和权威性的有关某一专业或学科所应具有的知识资料,尽到传授本专业或学科的基本知识概念和释疑解惑的功能。因此,它的编纂工作必须以实用为目的,并以高度的科学性和知识性结合与统一为其最高标帜;同时,也应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不为一时的环境变异而成为明日的黄花。象我国东汉时代编就的字书《说文解字》,成书虽已二千多年,至今仍然是权威性的辞书;成书于1771年的《英国百科全书》,历时二百年而不衰。反之,成书于1962年的我国第一部小百科全书式的修订旧版的《辞海》初稿本,因为它成书于极左思潮盛行年代而存在严重的缺陷,有背于辞书学的本旨,它的昙花一现式的存在,已经作为一种历史的教训,深刻地留在人们的记忆里。 中国现代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专业学科,建国以后,随着高等院校建立专业教研室和开设专业课程,正式建立了起来。但由于它和现实关系最为贴近等复杂的历史和社会因素,因此,正如茅盾同志所说,由于“文化大革命前,……文艺界始终动荡不宁,……后来‘四人帮’的十年浩劫,又把所有的作家赶进了‘牛棚’,几乎全部作品都送进了废品站。”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序》)它作为一门专业学科,正常化的学术建设事业,包括资料建设事业,只有在粉碎了“四人帮”,我国步入新的历史时期,克服了极左思潮以后,才迈上了正轨,呈现出全新的局面。所以,要编纂一部资料讯息丰富、词条详尽确实、观点客观公允的《中国现代文学辞典》,补足我国辞书建设中的这一个大缺门,也只有这时,才具备了成熟的历史条件。 1978年,由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倡议和主持,结集了全国六十多个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专业力量,召开了中国现代文学史资料会议,制定了规模空前的中国现代文学资料建设规划,决定以分工合作的方式,着手编纂和出版三大门类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资料汇编》系列性丛书,后来并被列为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眼下这部由徐迺翔同志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辞典》, 就是在这套资料丛书的基础上编纂而成的; 它的编写人员, 大都也是以参加这套丛书编写工作的人员为班底组织而成的, 这就天然地赋予它的绝对优势条件。 因为这些同志, 都在原始资料的海洋里浮沉了三、 四年, 摸遍了各自专题领域里的角角落落, 而且都已出了自己的成果。 同时, 这些同志, 又多值盛年, 他们经受过历史风暴的严峻锻炼, 善于汲取历史中的积极因素和总结它的消极影响, 因而, 又能以今天的思想水平, 审视历史, 面对时代。 有人说, 文学创作要有火山般的热情, 辞书著述要有雪峰般的冷静思考, 在他们身上正蕴含着这样的精神素质。 这些主客观条件的结合, 充分地保证了这部开创性大型辞典的编纂工作在质量上的应有要求。 从这部辞典本身的编辑体例和成果来看, 可以说, 它收罗宏富, 视角辽阔, 词条面宽广, 足以真实而全面地反映三十多年来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风貌。 全书共分为六大部类, 举凡重要的文学运动、 论争、 思潮、 事件, 文学社团流派, 作家(包括评论家), 作品(包括作品集、 有代表性的名篇、 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 主要的文学报刊, 文学体裁(包括各种文体发展、 演变进程中有重大影响的评论文章等), 靡不网罗殆尽, 全收眼底。 对于过去研究工作或资料收集工作中尚未接触或接触不够、 不深, 而为现代文学这一历史范畴内不应缺少或薄弱的环节, 如鸳鸯蝴蝶派文学, 老苏区及解放区文学, 东北沦陷区文学, 上海“孤岛”及抗战时期敌占区文学, 港台文学, 以及过去在左倾思想的影响下, 受到疏忽或不公正待遇, 因而被历史尘沙淹没无着或半被淹没以至评价失之偏颇或扭歪变形的运动论争、 社团流派、作家作品、文艺报刊等类, 这里都能从深入发掘第一手资料出发, 经过蒐集、 整理、鉴别、弥订工夫,披拣摄取, 淘澄提炼, 撰成词条。 或钩沉故实, 拾遗补缺;或校正失误, 更易旧说。 即或对于过去的研究和资料成果, 他们也一一查对原件, 进行了核校补正。 在释文上, 更能排除多年来积淀于人们头脑中的“左” 的条条框框, 做到言必有据, 注意观点与材料的结合, 既避免了不反映观点的盲目性的资料堆积, 又能克服只有观点而缺乏实际知识的空洞说教。 对于一切有争议的人和事, 又能取公允的审慎态度, 作出尊重历史事实的客观性的描述和评价。 同时,又善于在词条设置和事实叙述中, 保持应有的倾向性, 并能把革命的、进步的文学现象、 作家作品, 这一中国现代文学发展中的主流力量, 摆在应有的历史地位。 因此,作为一部专业知识广博、资料精确、释文谨严、行文简明、体例严密而又具有实用价值的专业辞书,它可说是一项有历史意义的学术成就,正足以填补我国辞书建设事业中的一个重要缺门。为此,我们非常乐意把我们的同业同志们这部心血产物推荐给广大中外读者和研究家。因为它对初入此门的从业者说来,足以充当一个合格的业务向导。手此一编,无异身入文山艺海,实有指津引谜,左右逢源,无师自通之便;对于研究家说来,它也可备为咨询之用,因为它不只是中国现代文学这门专门学科的知识总汇和资料仓库,它实际上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成果的学术总结性的结集。中国现代文学,是中国现代这一历史时期的经济形态和政治形态、文化形态的艺术反映和表现,因此,对于治中国现代史的学者说来,它又不啻是一部内涵丰富的思想资料仓库,具有其特有的参考意义和使用价值。 人类编纂辞书,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我国第一部辞书《尔雅》,成书于西汉,距今已二千年左右,我国也是世界上编纂辞书最早的国家之一。进入本世纪下半叶,人类面临“知识爆炸”的时代,全世界范围内各类辞书更是层出不穷,呈现出一派繁花似锦的繁荣局面。同时,五十年代以来,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和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增强,东西方汉学界也更注意于“中国学”的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和教学也作为“中国学”的分枝,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研究学科,出现了一代一代的专业学者。仅就有关中国现代文学专业辞书来说,据我们所见,日本河出书房1955年就出版了竹内好、冈畸俊夫监修、中国文学研究会编的《中国新文学事典》,高文堂1978年出版的藤野岩友等编的《中国文学小事典》,大修馆同年出版的迈藤春雄编的《中国学艺大事典》,捷克丁·普什克1974年在纽约出版的《东方文学辞典》等,也都收有大量有关中国现代文学词目,至于包括中国现代文学词目在内的国外各类百科全书、文学辞典,我们也多有所接触。我国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故乡,现在徐迺翔同志主编的这部五卷本《中国现代文学辞典》的出版,不仅填补了我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一个巨大空白,它也应该说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同类出版物中的后来居上的权威性存在。因为对于中国现代文学我们最有发言权。我相信,随着这部专业辞书的出版,不仅将引出我国现代文学研究工作的新高潮,有助于我们研究和教学工作质量的提高和专题研究的开拓;而且对于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东西方汉学界的学者说来,也必然会有如获至宝的感觉,它将有助于他们解决由于资料的缺乏和不足在研究工作和教学工作中所存在的那些困难和局限,因此这部辞书的问世,对于促进世界性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工作的深入发展,加强国际间的学术文化交流,也将是一个很有益处的贡献。贾植芳 钱谷融 1987年4月下旬于上海 |
☚ 中国现代文学词典︱作品集作者索引 中国现代文学词典︱编委会(一) ☛
中国现代文学词典︱序 序 辞书作为工具书,它是高密度、大容量的知识载体。对于专业辞书说来,它必须为读者提供具有规范性和权威性的有关某一专业或学科所应具有的知识资料,尽到传授本专业或学科的基本知识概念和释疑解惑的功能。因此,它的编纂工作必须以实用为目的,并以高度的科学性和知识性结合与统一为其最高标帜,同时,也应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不为一时的环境变异而成为明日的黄花。象我国东汉时代编就的字书《说文解字》,成书虽已两千多年,至今仍然是权威性的辞书;成书于1771年的《英国百科全书》,历时两百年而不衰。反之,而成书于1962年的我国第一部小百科全书式的修订旧版的《辞海》初稿本,因为它成书于极左思潮盛行年代,而存在严重的缺陷,有背于辞书学的本旨,它的县花一现式的存在,已经作为一种历史的教训,深刻地留在人们的记忆里。 中国现代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专业学科,建国以后,随着高等院校建立专业教研室和开设专业课程,正式建立了起来。但由于它和现实关系最为贴近等复杂的历史和社会因素,因此,正如茅盾同志所说,由于“文化大革命前,……文艺界始终动荡不宁,……后来‘四人帮’的十年浩劫,又把所有的作家赶进了‘牛棚’,几乎全部作品都送进了废品站。”(《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序》)它作为一门专业学科,正常化的学术建设事业,包括资料建设事业,只有在粉碎了“四人帮”,我国步入新的历史时期,克服了极左思潮信息丰富、词条详尽确实、观点客观公允的《中国现代文学大辞典》,补足我国辞书建设中的这一大缺门,也只有这时,才具备了成熟的历史条件。 1978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倡议和主持,结集了全国六十多个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专业力量,召开了中国现代文学史资料会议。制定了规模空前的中国现代文学资料建设规划,决定以分工合作的方式,着手编纂和出版三大门类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资料汇编》系列性丛书,后来被列为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眼下这部由徐迺翔同志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大辞典》,就是在这套资料丛书的基础上编纂而成的;它的编写人员,大都也是以参加这套丛书编写工作的人员为班底组织而成的,这就天然地赋予它的绝对优势条件,因为这些同志,都在原始资料的海洋里浮沉了三、四年,摸遍了各专题领域里的角角落落,而且都已出了自己的成果。同时,这些同志,又多值盛年,他们经受过历史风暴的严峻锻炼,善于汲取历史中的积极因素和总结它的消极影响,因而,又能以今天的思想水平,审视历史,面对时代。有人说,文学创作要有火山般的热情,辞书著述要有雪峰般的冷静思考,在他们身上正蕴含着这样的精神素质。这些主客观条件的结合,充分地保证了这部开创性大型辞典的编纂工作在质量上的应有要求。 从这部辞典本身的编辑体例和成果来看,可以说,它收罗宏富,视角辽阔,词条面宽广,足以真实而全面地反映三十多年来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风貌。全书共分为六大部类,举凡重要的文学运动、论争、思潮、事件,文学社团流派,作家(包括评论家),作品(包括作品集、有代表性的名篇、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主要的文学报刊,文学体裁(包括各种文体发展、演变进程中有重大影响的评论文章等),靡不网罗殆尽,全收眼底。对于过去研究工作或资料收集工作中尚未接触或接触不够、不深,而为现代文学这一历史范畴内不应缺少或薄弱的环节,如鸳鸯蝴蝶派文学,老苏区及解放区文学,东北沦陷区文学,上海“孤岛”及抗战时期敌占区文学,港台文学,马华文学等,以及过去在左倾思想的影响下,受到疏忽或不公正待遇,因而被历史尘沙淹投无着或半被淹没以至评价假失之偏颇或扭歪变形的运动论争、社团流派、作家作品、文艺报刊等类,这里都能从深入发掘第一手资料出发,经过搜集、整理、鉴别、弥订工夫,披拣摄取,淘澄提炼,撰成词条。或钩沉故实,拾遗补缺;或校正失误,更易旧说。即或对于过去的研究和资料成果,他们也一一查对原件,进行了核校补正。在释文上,更能排除多年来积淀于人们头脑中的“左”的条条框框,做到言必有据,注意观点与材料的结合,既避免了不反映观点的盲目性的资料堆积,又能克服只有观点而缺乏实际知识的空洞说教。对于一切有争议的人和事,又能取公允的审慎态度,作出尊重历史事实的客观性的描述和评价。同时,又善于在词条设置和事实叙述中,保持应有的倾向性,并能把革命的、进步的文学现象、作家作品,这一中国现代文学发展中的主流力量,摆在应有的历史地位。 因此,作为一部专业知识广博、资料精确、释文谨严、行文简明、体例严密而又具有实用价值的专业辞书,它应该是一部有历史意义的学术成就,正足以填补我国辞书建设事业中的一个重要缺门。为此,我们非常乐意把我们同业同志们这部心血产物推荐给广大中外读者和研究家,因为它对初入此门的从业者来说,足以充当一个合格的业务向导。手此一书,无异身入文山艺海,实有指津引谜,左右逢源,无师自通之便;对于研究家说来,它也可备为咨询之用,因为它不只是中国现代文学这门专门学科的知识总汇和资料仓库,它实际上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成果的学术总结性的结集。中国现代文学,是中国现代这一历史时期的经济形态和政治形态、文化形态的艺术反映和表现,因此,对于治中国现代史的学者说来,它又不啻是一部内涵丰富的思想资料仓库,应有其特有的参考意义和使用价值。 |
☚ 中国现代文学词典︱编辑凡例 中国现代文学词典︱散文卷编写说明 ☛ 000091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