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
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状况、水平和能力进行衡量和评价,以及对区域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进行指导和监督的指标体系。主要有以下五种:
❶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最早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可以追溯到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于1990年提出的人文发展指数。该指标体系以预期寿命、教育水准和生活质量三项变量为依据。预期寿命是指出生后的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教育水准是由成人识字能力和小学、中学、大学的综合入学注册率两项指标的加权 (权重分别为2/3和1/3) 来综合评价,生活质量用实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测定。人文发展指数综合反映了卫生与健康水平、教育水平、经济和生活水平,能较全面地反映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自1990年以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每年都发布世界各国的人文发展指数,在世界许多国家或地区颇有影响。
❷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将环境问题作为可持续矩阵的“行”,驱动力、状态和响应指标作为 “列”,针对每一个问题构建了 “时间系列”,确定了哪些指标是近期指标,哪些是中期指标,哪些是远期 (理想) 指标,并对特定的生态系统或环境要素所确定的可持续性指标定义了统一的模型,即 “压力—状态—响应” 模型。该指标体系回答了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发生、将如何做等三个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问题,特别是提出的所评价对象的 “压力—状态—响应” 指标与参照标准相对比的模式受到了很多学者的推崇。
❸联合国统计局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1994年联合国统计局对环境统计框架进行修改,不用环境因素和环境成分作为划分指标依据,而是以 《21世纪议程》 中的主题章节如经济问题、大气和气候、固体废弃物、社会经济活动和事件、影响和效果,以及对影响的响应等作为可持续发展进程中的主要问题来对指标进行分类,形成了一套新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❹世界银行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世界银行对OECD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进行了调整,将OECD建立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应用到四个基本的领域 (环境、社会、经济和机构),于1995年9月公布了一套以 “国家财富” 作为衡量可持续发展依据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将 “国家财富” 分解为自然资本、人造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四个部分,否定了传统的以人造资本为依据来衡量可持续发展的方法,赋予了可持续发展以科学的内涵,动态地反映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并运用该指标体系对世界192个国家的资本存量进行了粗略的计算,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付诸可操作的实施。
❺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1996年由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及联合国政策协调与可持续发展部牵头,联合国统计局、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亚太经社理事会参加,在 “经济、社会、环境和机构四大系统” 的概念模型和 “驱动力—状态—响应” 概念模型的基础上,结合 《21世纪议程》 提出了一个初步的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指标体系框架。其中,驱动力指标用以表征那些造成发展环境不可持续的人类活动、消费模式和经济系统等因素,状态指标用以反映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各系统的状态,响应指标用以表明人类为促进可持续发展所采取的对策。该指标体系指标间的逻辑性较强,充分体现了环境在可持续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特别突出了环境受到威胁与环境破坏和退化之间的因果关系。我国在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方面十分活跃,已建立并正式提出的指标体系已有几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