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历代对六经病机之研究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历代对六经病机之研究

历代对六经病机之研究

自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以后,唐宋以来研究者不下三百余家,他们都按各自的理解,对《伤寒论》的六经病机学说进行了探讨,各有阐发;如有以经络论者; 有以脏腑及气机升降论者; 有以六气论者; 有以阶段论者; 有以症候群论者。这些探讨对人们运用《伤寒论》六经辨证于临床实践都有较大之启发。现择其中讨论六经病机学说较有代表性者简介于下。
宋·朱肱著《类证活人书》,在第一卷开始即指出:“治伤寒先须识经络,不识经络,触途冥行,不知邪气之所在“。并用经络循行以解释六经病证,如: “足太阳膀胱之经,从目内眦上头连于风府,分为四道,下项并正别脉上下六道以行于背,与身为经。太阳之经为诸阳主气。或中寒邪,必发热而恶寒。缘头项腰脊,是太阳经所过处,今头项痛、身体痛,腰脊强,其脉尺寸俱浮者,故知太阳经受病也。”其余诸经亦均有类似论述。此外,朱肱还归纳了六经为病的主证,指出:“太阳经: 发热恶寒,头项痛,身体痛,腰脊强,脉尺寸俱浮。阳明经;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脉尺寸俱长。少阳经:胸胁痛而耳聋,口苦舌干,往来寒热而呕,脉尺寸俱弦。太阴经: 腹痛,咽干,手足自温,或自利不渴,或腹满时痛,脉尺寸俱沉细。少阴经: 或口燥舌干而渴,或口中和而恶寒,脉尺寸俱沉。厥阴经: 唇青舌卷,烦满,囊缩,脉尺寸俱微缓”。他以经络学说来论证伤寒六经病机规律是有其正确的鉴识的,为后世提出了纲领,创造了有利条件。此说颇得汪琥及徐灵胎的赞赏。后来,人们对以经络论六经的内容作了进一步分析,指出六经病机不仅与足经有关,而且应包括手经在内。但亦有人指出,张仲景之所以不提辨三阳三阴经病脉证并治,而提辨三阳三阴病脉证并治,因为六经病机已大大超出了仅仅从经络循行路径去理解其实质的范围。而后,成无己以经络论六经为立足点,结合《内经》中有关病因、病机、脏腑、气血等学说为《伤寒论》首先作注。
宋·刘河间首倡以六气论六经。他对运气学说中六气致病有较深入的研究,提出“六气都可以化火”的见解。主张这一学说者,可以张志聪为代表。他从六气分析六经,以脏腑联系六气立论,认为:“天有六气,地有五行,人秉天地之气而生,兼有此五行六气”。所以他主张学习《伤寒论》须从五运六气入手,方能得其要领。又说:“三阴三阳,谓之六气。天有此六气,人亦有此六气。无病则六气运行,上合于天;外感风寒则以邪伤正,始则气与气相感,继则从气而入经。世医不明经气,言太阳便曰膀胱,言阳明便曰胃,言少阳便曰胆,迹有其形,亡乎无形,从其小者,失其大者”。“所谓六经伤寒者,病在六气而见于脉,不入于经俞,有从气分而入于经者,什止二三”。由此可见,张氏所谓三阴三阳病者,多半是六经气化为病,是人体六气为病,而不是经络本身的病变。他为了论证这个观点而进一步指出:“仲祖撰《伤寒论》,止论太阳之为病,曰脉浮,曰头项强痛,此首明太阳之气,有通体,有分部也。至于阳明之为病,曰胃家实,谓阳明主燥热之气也。少阳之为病,曰口苦、咽干、目眩,谓少阳之相火之气也。太阴之为病,曰腹满而吐,谓太阴主湿土之气也。少阴之为病曰脉微细,但欲寐,谓少阴有标本寒热之气化也。厥阴之为病曰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谓厥阴从中见少阳之火化也。此皆论六气之化,本于司天在泉五运六气之旨”。从五运六气学说,结合脏腑气化功能论证六经病机是张氏研究《伤寒论》独到的发挥。伤寒之六经传变也与气化功能有关,伤寒病发生的最初阶段之所以多从太阳表寒证开始,就是因为太阳主皮毛而统卫气,为诸经之藩篱。寒邪由皮毛而入,故太阳之表首当其冲。至于其后,或不传,或传阳明,或传少阳,或传三阴,则应视病人脏腑气化功能状态而定。如胃气强,则能为三阴之外蔽,使三阴不致受邪,如胃气弱,则难免三阴不受其累。因此,伤寒之传与不传及往何经传变都与脏腑气化之具体情况有关,而不能拘于《素问 ·热论》所谓: “一日太阳、二曰阳明、三日少阳、四日太阴、五日少阴、六日厥阴”之说。清·黄元御亦甚赞同张氏之说。
高学山著《伤寒尚论辨似》则从脏腑论六经,明确提出:“手太阳与手太阴同治皮毛之合,则肺部所辖之胸中,原为太阳阳气之公署”。其实,如太阳膀胱蓄水的少腹满、小便不利; 阳明胃家燥热的大渴引饮;少阳胆火上炎的口苦、咽干、目眩;太阴脾脏虚寒的吐利不渴食不下,腹满时痛;少阴肾脏虚寒的脉微细,但欲寐,小便色白;厥阴肝脏虚寒的头痛干呕吐涎沫等等,都是与膀胱、胃、胆、脾、肾、肝等脏腑功能紊乱直接相关的。再如抵当汤所主治的少腹鞕满、小便自利,也可以说是病在乎太阳小肠;承气汤所主治的腹胀满痛、不大便,就是病在乎阳明大肠;小柴胡汤所主治的邪入腠理的往来寒热,也可以说是病在乎少阳三焦;小青龙汤所主治的咳喘,也可以说是病在乎太阴肺;黄连阿胶汤所主治的心中烦、不得卧,就是病在乎少阴心;“厥阴下之”的热厥神昏,也可以说是病在乎厥阴心包络。这些事实表明六经病机又与小肠、大肠、三焦、肺、心及心包络等脏腑有关。同时这也支持了前述三阴三阳不仅与足经脏腑,而且与手经脏腑亦有关的论点。因为经络学说本身原是与脏腑学说密切相关的,因此,六经病机与脏腑病机亦不是截然可分的。
清·柯琴主张以经界分区论六经。他在《伤寒来苏集》中认为《伤寒论》六经与《素问·热论》六经在内容上是有很大区别的,并称: “伤寒不过是六经中一证,叔和不知仲景之六经是经界之经,而非经络之经,妄引《内经·热论》作《序例》,以冠仲景之书,而混其六经之证治,六经之理因不明,而仲景平脉辨证能尽愈诸病之权衡废矣”。因此,他特提出:“六经正义”,以纠正叔和之误解。他说:“夫仲景之六经是六区地区,所赅者广,虽以脉为经络,而不专在经络上立说,凡风寒温热,内伤外感,自表及里,有寒有热,或虚或实,无乎不包,故以伤寒杂病合为一书,而总名为《伤寒杂病论》,所以六经提纲,各立一局,不为经络所拘,弗为风寒划定也”。而且他认为:“六经之为病,不是六经之伤寒,乃是六经分司诸病之提纲,非专为伤寒一证立法也”。由此可见,柯氏认为伤寒六经应概括杂病辨证在内。证虽万殊,理实一贯。这确是精义独标,自具卓识的,对后人理解六经病机颇多启发。而后程郊倩在《伤寒论后条辨》中说:“名曰六经,实是为表里脏腑四字各与之地方界限”。周学海在《伤寒补例》中说:“经也者,分野之谓也,三阴三阳分经,只是人身分野之空名,非如筋脉之有专物也”。如果说六经辨证包含着界限区域的意义,未尝不可,若是说六经病机仅有分野之空名,则有不同的见解。
近代医家有以六种“症候群”和病程阶段论六经者。主要是根据《素问·热论》: “伤寒一日巨阳受之,二日阳明受之,三日少阳受之,四日太阴受之,五日少阴受之,六日厥阴受之。三阳三阴,五脏六腑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矣”而立论的。因此,常将伤寒六经分证视作六种临床证候类型及其发病过程中的六个传病阶段。其证型常由表及里,由阳及阴。病程中邪正消长力量的对比及治疗处理是否恰当为诸经传变与否的两个主要因素。当然,伤寒六经为病比较复杂,事实上,有时往往并非固定地依次传变,因此,亦有学者对以病程阶段论六经持以不同的看法。
历代医家从不同的角度对《伤寒论》六经病机的实质进行深入的研究,认识颇不一致,各家均有一定的道理,但亦均不能以一种见解来概括全面。六经应包括着手足十二经,并且六经联系着整个五脏六腑,彼此之间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脏腑、经络、气化三者之间是息息相关的,辩证统一的,如果割裂开来看六经病机,则都片面的。任何疾病都有它的开始阶级,演变过程与最后结局,伤寒六经病也不例外,因此,将六经之为病看作六大组特定的“证”,将六经传变看作疾病由表及里,由轻及重的演变趋向也是符合一般疾病发展的总规律的。

☚ 六经病机   病机十九条 ☛
0000953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3:3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