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民歌藏族民间文学形式之一。内容丰富,可分为情歌、颂歌、山歌、对歌、悲歌、欢歌等。形式多样,可分为谐体、鲁体、自由体等,主要是谐体和鲁体两大类。“谐”是藏语音译。谐体民歌主要流行于藏族农业区,如拉萨、山南、日喀则等地区。一般为六言四句,亦有六句和八句的,分男女对唱与一人领唱众人合唱。歌舞时以顿足打拍踏节,节奏性很强,但无韵。形成年代尚无定论,《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中载有两首谐体民歌,约为七、八世纪时作品。17世纪,达赖六世仓央嘉措曾以谐体写有《仓央嘉措情歌集》(20世纪30年代出有藏、汉、英文对照版),藏文手抄本中包括360多首民歌。深受群众喜爱,长期广为流传,解放后谐体民歌更有发展。“鲁”亦为藏语音译,意为“山歌”。主要流行于藏族牧区,如四川甘孜、甘肃甘南和青海的几个藏族自治州。一般都比较长,多为三段,每段三至六句,五、六段的也不少,每一句六言至十一言不等。11世纪时西藏喇嘛教噶举派第二代祖师米拉日巴曾用鲁体写过一部诗集,包括五百来首民歌,在藏族群众中广为传诵。解放后鲁体民歌的内容也有很大发展变化。从形式上来讲,谐体比喻很多,多为偶句,有的喻实结合,直抒胸臆。鲁体则先设喻,后直陈,对仗严谨,比喻和反复咏叹的技巧都很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