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藏文大藏经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藏文大藏经》藏传佛教译传经典总集。大藏经又称“一切经”、“契经”或“藏经”,其主要内容由经、律、论三部分组成,故又称“三藏”。所谓经,主要是指释迦牟尼为指导弟子修行所说的理论;律是僧徒所应守护之法,即戒律;论是佛弟子们为阐明经律所作的解释。从公元7世纪佛教传入西藏之后,藏地高僧即陆续开始以藏文翻译佛经,到14世纪后半叶逐步译传了较为完备的藏文三藏经典,被称为藏文大藏经。该经分《甘珠尔》和《丹珠尔》两大部分,总摄经、律、论全典,《甘珠尔》包括经和一部分律,《丹珠尔》包括论和一部分律,二者目录主要分别由蔡巴·贡噶多吉(1309—1364)和布顿·仁钦珠(1290—1364)编订的。其版本主要有纳塘版、北京版、德格版、拉萨版、卓尼版、理塘版等。内容除三藏经典外,尚有文法、诗词、美术、天文、历算、医药、工艺等内容。 藏文大藏经用藏文翻译和撰写的佛教典籍丛书。以经、律、论为主, 包括天文、历算、工艺、医药、美术、诗歌等著述,约四千五百种,分“甘珠尔”、“丹珠尔”两大部分。相传最早版本为西藏那当寺古本, 由该寺住持藏僧君丹惹墀及其弟子卫巴洛赛,以萨迦寺藏书为基础,搜集不同版本编纂而成。十四世纪后期,噶举派藏僧*蔡巴·贡噶多吉编订了*甘珠尔,夏鲁寺藏僧*布敦·仁钦朱编订*丹珠尔,均前后刻印多次。最早刻本是明永乐九年(1411)南京雕版的“甘珠尔”和万历二十二年(1594)在北京补刻的“丹珠尔”。此外又有明崇祯年间到清初印的理塘版“丹珠尔”; 清康熙至雍正年间印的那当新版“甘珠尔”、“丹珠尔”以及德格版、北京版、卓尼版、拉萨版等。 藏文大藏经 藏文大藏经藏文佛教典籍总称。分甘珠尔(意为“佛语部”,主要搜集相传为佛所宣说的训诫,相当于汉文大藏经的经、律、秘密藏等三部分)和丹珠尔(意为“论疏部”,相当于汉文大藏经论集、经疏、律疏、论疏、史传等部)两大部分。另有一批藏外著作,称“松绷”,主要收入藏、蒙僧人的有关著述。佛教于7世纪传入西藏后迅速发展。前弘期松赞干布时,藏族学者吞米桑布扎仿照梵文创制了藏文,佛典翻译也从此发展起来。13世纪以前,藏文大藏经一直以手写本形式流传,13世纪以后方有刻本藏经出现。先后雕刻的刻藏经有11种。其中大部分版片已佚,如刻于青海西宁*塔尔寺的塔尔寺版,刻于甘肃临潭*卓尼寺的卓尼版等。版片完好的仅清雍正八年(1730)至乾隆二年(1737)刻于西康德格县的德格版和公元1933年刻于拉萨的拉萨版。德格版藏文大藏经共收佛教典籍4569种,除佛教经、律、论外,还收有文法、诗歌、历算、逻辑、天文、医药、工艺等,大多数是汉文大藏经所没有的。现在正在陆续出版的《中华大藏经》 (藏文部分),集中了以往各种版本藏文大藏经的优点,将是藏文佛教典籍总集的最佳版本。 ☚ 河西吐蕃经卷及文书 西夏文大藏经 ☛ 藏文大藏经 藏文大藏经藏文佛教典籍总称。分甘珠尔(意为“佛语部”,主要搜集相传为佛所宣说的训诫,相当于汉文大藏经的经、律、秘密藏等三部分)和丹珠尔(意为“论疏部”,相当于汉文大藏经论集、经疏、律疏、论疏、史传等部)两大部分。另有一批藏外著作,称“松绷”,主要收入藏、蒙僧人的有关著述。佛教于7世纪传入西藏后迅速发展。前弘期松赞干布时,藏族学者吞米桑布扎仿照梵文创制了藏文,佛典翻译也从此发展起来。13世纪以前,藏文大藏经一直以手写本形式流传,13世纪以后方有刻本藏经出现。先后雕刻的刻藏经有11种。其中大部分版片已佚,如刻于青海西宁*塔尔寺的塔尔寺版,刻于甘肃临潭*卓尼寺的卓尼版等。版片完好的仅清雍正八年(1730)至乾隆二年(1737)刻于西康德格县的德格版和公元1933年刻于拉萨的拉萨版。德格版藏文大藏经共收佛教典籍4569种,除佛教经、律、论外,还收有文法、诗歌、历算、逻辑、天文、医药、工艺等,大多数是汉文大藏经所没有的。现在正在陆续出版的《中华大藏经》 (藏文部分),集中了以往各种版本藏文大藏经的优点,将是藏文佛教典籍总集的最佳版本。 ☚ 河西吐蕃经卷及文书 西夏文大藏经 ☛ 藏文大藏经 128 藏文大藏经喇嘛教经律论总集。由甘珠尔、丹珠尔两部分组成。相传最早版本是那塘寺写本(那塘大藏)。14世纪后期,噶举派僧人蔡巴·贡噶多吉编定了甘珠尔;日喀则夏鲁寺僧人布敦·仁钦珠编定了丹珠尔。均先后刻印多次。主要版本有万历版、里塘版、那塘版以及德格版、北京版、卓尼版、拉萨版等。藏文大藏经共收佛教书籍4569种,内容浩繁。除佛教经律论外,尚有文法、诗歌、美术、逻辑、天文、历算、医药、工艺等内容。是研究藏传佛教及藏学各门学科的重要文献。 ☚ 传召大法会 德格印经院 ☛ 藏文大藏经以藏文翻译和撰写的佛教典籍。初称※《甘珠尔》和※《丹珠尔》。吐蕃时期只有译经的目录集,如《秦浦目录》、《旁搪目录》及《登迦目录》,前两者已失,今仅存后者。最早版本为西藏纳塘寺古本。始于元仁宗(1311—1320年在位)由该寺高僧久丹日巴日迟(旧译释尊剑,山南人)及其弟子嘉木样巴克什、卫巴洛塞哇强求益西、译师索南约斯、汇若绛秋朋等,搜集不同版本,精心校勘,编纂而成,缮写了第一部手抄本《甘珠尔》及《丹珠尔》佛经,即首部写本藏文大藏经,藏纳塘寺妙音殿内,此后各种写本相继问世,诸如布顿大师精校本蔡公塘《甘珠尔》,即蔡巴甘珠尔夏鲁寺元《甘珠尔》及《丹珠尔》。以夏鲁寺为蓝本,又先后在仁蚌、泽塘、贡嘎、丹萨梯等地广为缮写。江孜第斯热丹衮桑帕巴又以纳塘《甘珠尔》为蓝本,经大译师图杰贝详加校定,写成名为《甘珠尔江孜天邦玛》大藏经。最早刻本始于明永乐之际,即永乐八年(1410)以宗喀巴校订之蔡巴《甘珠尔》为蓝本,在南京“刊梓”的《甘珠尔》。是为国内第一部刻本藏文大藏经。十二年(1414),明帝曾将该版《甘珠尔》赐萨迦派高僧正觉大乘法王昆泽思巴。此刻本为赤字版,附有汉藏文对照的永乐帝之《大明皇帝御制藏经赞》及《御制后序》。原存萨迦寺,今藏布达拉宫。此部《甘珠尔》经原为108函,今存106函。迨万历三十三年(1605),又在北京以永乐版为蓝本刻成黑字版《甘珠尔》藏文大藏经,史称万历版大藏经。此外又有天启元年(1621)纳西族木增土司刊刻之丽江版《甘珠尔》(后移里塘寺,又称丽江一里塘版《甘珠尔》)、清康熙六十年(1721)至雍正九年(1731)卓尼版、雍正八年至十年(1730—1732)纳塘版以及德格版、库伦版、拉萨雷巴版、拉嘉版等《甘珠尔》。其《丹珠尔》部成书晚于《甘珠尔》部。1334年(元顺帝元统二年,1334)夏鲁吉祥衮噶顿珠做施主,由布顿大师编出第一部藏文《甘珠尔》经,存于夏鲁寺金殿,并同时编出经目,即《丹珠尔目录如意宝珠》,后以此为蓝本又编出纳塘寺版。约在1682—1705年间,第斯桑结嘉措又写成金字本《丹珠尔》经文集,存于布达拉红宫奴玛甫神殿。刻印本则始于雍正二年(1724),谓之北京版《丹珠尔》。此外有1737年德格版,1741年纳塘版,1753—1772年卓尼版《丹珠尔》,嘉木样吉美旺波又为此编制了《佛语释意丹珠尔目录如意宝蔓》。《甘珠尔》及《丹珠尔》合为全藏藏文大藏经,一般只有《甘珠尔》经,则为单藏藏文大藏经。各版大藏经虽内容大体相同,但在编排次序、收文倾向、雕版、经纸大小、字体颜色、夹经版形制、经文精细度、经藏序言、插图与否等,都各具特色。明永乐、万历版在各方面均具备,堪称豪华珍本,但错字较多;德格版以收各家之言著称;拉萨版以注重收集格鲁派论著为特色;卓尼版以全藏而文字秀丽闻名;纳塘版以校勘精确誉满于世。上述雕版除德格版、拉萨版尚存外,其余雕版均先后毁失。有关内容参见《甘珠尔》(482页)、《丹珠尔》(377页)。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