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卫尉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卫尉

卫尉

官名,秦置,汉时为九卿之一,掌管宫门警卫。

☚ 先达圣聪   三台 ☛
卫尉

卫尉

官名。秦代始置,汉沿置,为九卿之一。掌守卫宫门,主南军。汉景帝时,改名中大夫令,不久复旧称。属官有公车司马、卫士、旅贲三令丞、及诸屯卫侯司马等。魏晋南北朝多沿置,北魏称卫尉卿,北齐称卫尉寺卿,隋文帝开皇三年 (583),废卫尉寺,并入太常及尚书省,至十三年 (593)复置。

☚ 议郎   太仆 ☛

卫尉wèi wèi

〖名词〗
官名。西汉时掌管宫门的警卫,统领宫廷屯卫兵(1)。《光武帝临淄劳耿弇》:高帝诏卫尉,不听为仇。——高帝告诫卫尉郦商,不能听任他去复仇。

卫尉

官职名,掌管宫门警卫。汉代列为九卿之一。《史记·萧相国世家》:“数日,王~侍,前问曰:‘相国何大罪,陛下系之暴也?’”

卫尉

宫名。秦置,汉为九卿之一,景帝初更名中大夫令,旋复称卫尉。掌宫门卫屯兵,西汉时主南军,守卫宫门和宫内。因西汉时皇帝居未央宫,故有时称未央卫尉;皇后居长乐宫设长乐卫尉。秩二千石,其副职为丞,属官有公车司马、卫士、旅贲三令丞等。魏晋南北朝时多沿置,北齐称卫尉寺。隋时改掌军器仪仗帐幕之事。唐宋因之。元称卫尉院。明废。

卫尉

卫尉

官名。战国时置。掌皇宫城禁卫。为九卿之一,南北朝时期设置称寺,以卫尉卿为官名。金国太后宫亦置卫尉,掌本宫禁卫。《汉书·百官公卿表》: “卫尉: 秦官,掌宫门卫屯兵,有丞。景帝初更名中大夫令,后元年 (公元前143年) 复为卫尉。属官有公车司马、卫士、旅贲3令、丞。卫士3丞。又诸屯卫候、司马22官皆属焉。长乐、建章、甘泉卫尉皆掌其宫,职略同,不常置。” 《金史·百官志三》: “太后两宫官属: 正大元年(公元1224年)置。卫尉,从三品; 副卫尉,从四品。”

☚ 委署参领上行走   卫令 ☛

卫尉

官名。秦置,汉为九卿之一,景帝初更名中大夫令,复称卫尉,掌宫门卫屯兵。西汉时主南军,守卫宫门和宫内。因西汉时皇帝居未央宫,故有时称未央卫尉;皇后居长乐宫设长乐卫尉。秩2000石,其副职为丞。魏晋南北朝时多沿置,北齐称卫尉寺。隋时改掌军器仪仗帐幕之事。唐、宋因之。元称卫尉院。明废。

卫尉

卫尉

官名。秦汉时期掌宫门屯兵。西晋时期统武库、公车、卫士、左右都侯、南北东西督冶掾等,并掌冶铸,领39冶令,5350户。东晋省。南朝复置,仍掌宫门屯兵。

☚ 太舟卿   纸官署 ☛

卫尉wèi wèi

官名,秦汉两朝皆有此官,掌宫门屯卫兵,汉景帝初更名中大夫令。有丞,属官有公车司马令丞,卫士令丞,旅贲令丞,又有屯候、司马二十二官。长乐卫尉、建章卫尉、甘泉卫尉各掌其宫屯卫兵,不常置(见《汉书·百官公卿表》)。东汉卫尉,掌宫门卫士和宫内巡察。其长官卫尉卿,俸中二千石,其次为丞,俸比千石。其属官有公车司马令,南宫卫士令,北宫卫士令,左右都候,宫掖门司马等(见《后汉书·百官志》)。三国魏置,三品。西晋沿置,兼管武库、冶铸,三品。东晋省,有时作为赠官。南朝宋复置,三品,掌宫禁及京城防卫。梁、陈及北朝称卫尉卿。

卫尉

官名。❶战国时期秦国置,掌管宫禁宿卫。秦、汉沿置,列为诸卿之一,秩中二千石。魏、晋南北朝沿置,南朝宋、齐及北魏皆三品。南朝梁及北齐改称卫尉卿。

❷太后三卿之一,汉朝置,前冠以太后所居宫名。职掌、品秩与正卿同。魏晋南北朝不常置。

卫尉

官名。汉九卿之一,掌宫门警卫,主南军。汉景帝时改称中大夫令,后元元年(前143)复旧名。南北朝多沿置。唐代为卫尉卿,仅掌仪仗帐幕等。

卫尉

官名。秦在战国时已设置,汉沿置,景帝初更名中大夫令,后元年(公元前145年)复称卫尉。王莽改为太尉,东汉复旧。卫尉秩中二千石,其寺在宫内,掌管宫门卫屯兵,所掌军队称为南军。其执掌比起光禄勋来,较为单一。有丞一人,所属有公车司马、卫士、旅贲三令丞(卫士令在秦称卫令, 西汉卫士令有三丞),卫候、卫司马二十二人。长乐、建章、甘泉诸宫亦有卫尉,掌守其宫,职掌略同而不常置。东汉裁撤旅贲令丞,卫士令分别冠以宫名,置丞一人。改卫候、卫司马为左右都候与宫掖门司马。宫掖门每门司马一人, 驻于门下,以稽察出入符籍,故宫掖门有司马门之称。三国魏置武卫将军以统宿卫禁兵,宫门卫屯兵已归武卫将军所掌。卫尉虽仍掌宫门卫士及宫中徼巡之事,而职任已轻,此后逐渐发展为管理军用器物的机构。西晋的卫尉统武库、公车、卫士、诸冶等令,东晋时裁撤。南朝宋孝武帝孝建初重建,南齐沿置。梁天监七年(公元508年)置十二卿,改卫尉为卫尉卿,属秋卿。陈沿置。北魏亦称卫尉卿, 至北齐改称卫尉寺卿。见该条。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6:5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