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省兵部官司名。尚书省六部之一。
职掌❶宋前期兵部职事为枢密院、三班院所分,本部仅掌仪卫、武人科举等事(《宋会要·职官》14之1《兵部》)。 ❷元丰改制后,兵部职权没有扩大多少,兵政总于枢密院,武官铨选除授归吏部,兵部止掌民兵、厢军名籍、蕃官加恩及领所属诸司局(如左右金吾街仗司、骐骥院等)。故兵部在宋代有“名存实亡”之讥、“冗职”之议(《分纪》卷10《兵部尚书》、《苏轼文集》卷24《谢兼侍读表二首》之2、《容斋随笔》卷11《兵部名存》)。
编制❶宋前期,判兵部事一人,吏额十二人(其中包括兵部甲库令史二人);熙宁八年(1075)因掌教阅诸路保甲,增同判兵部事一人,主簿二人,勾当公事官十员(《宋会要·职官》14之1至3《兵部》)。 ❷元丰新制,设官十:兵部尚书一人,侍郎一人,所属四司(兵部司、职方司、驾部司、库部司)郎中、员外郎各一人。分案九,置吏四十七。元祐初,省驾部郎中,职方郎中兼库部郎中,即减官额两员。 ❸南宋时,建炎三年四司并为二:以兵部司兼职方司,驾部司兼库部司。隆兴初,四司合一,止置一郎官兼领。兵部尚书、侍郎,南渡初置一员,后置侍郎二员。孝宗隆兴时止置侍郎一员(《通考·职官》6《兵部尚书》)。吏额:南宋初,分案十,吏额五十三,至乾道六年裁减为三十人(《宋会要·职官》14之1、9)。
简称与别名❶尚书兵部、兵部。《宋会要·职官》14之4:“尚书兵部,自今文臣……提点刑狱以上,各举应武举人。”《通考·职官》5《尚书省》:“曰吏部、曰户部、曰礼部、曰兵部、曰刑部、曰工部,皆隶焉。”《要录》卷22,庚申:“卫尉寺归兵部。” ❷七兵。兵部拟古官称。后魏有七兵尚书。《苏轼文集》卷24《谢兼侍读表二首》:“伏奉制书,除臣守兵部尚书兼侍读。……知先王之兵,必本于道德,故以儒臣为七兵。”《通典·职官》5《兵部尚书》:“晋虽分外兵为左、右,与旧五兵为七曹,然尚书唯置五兵而已,无七兵尚书之名。至后魏始有七兵尚书。” ❸司马。兵部拟《周礼》官名。《宋史·职官志》8,页4002:“兵部四司,司马之职,掌武人选举,周知天下兵马器械之数。”《周礼·夏官》:“乃立夏官司马,使帅其属而掌邦正。” ❹圻父。兵部拟古官称。《曾巩集》卷24《兵部侍郎制》:“圻父之贰,往唯汝谐。”《尚书·酒诰》:“矢引唯若畴圻父。”疏曰:“司马主圻封,故云圻父。父者,尊之辞。” ❺武部。拟唐官称。周纶《周必大年谱》:“淳熙二年闰九月,除兵部侍郎。制词:敕国家之设武部,职固简于周官论思之属。”《新唐书·百官志》1《兵部》:“天宝十一载曰武部。” ❻夏官。拟《周礼》官名。《攻媿集》卷43《新除兵部尚书张叔椿辞免不允诏》:“进长夏官。”《通典·职官》5《兵部尚书》:“《周礼》夏官大司马之职,……即今兵部之任也。” ❼兵曹。《长编》卷386,元祐元年八月:“六曹事之简者,莫如兵曹四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