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尚书省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尚书省

尚书省

官署名。秦汉时,尚书为少府属官。因在殿中主管收发文书并保管图籍,故称尚书。汉武帝时,为强化君权,以尚书主管文书,省阅章奏,传达诏令,故尚书地位日渐重要。东汉以后,宰相实权移于尚书,机构始称尚书台或中台,长官为令,副长官为仆射,并设左右丞及尚书,分曹以主众务,逐渐发展为全国政务的汇总机构。魏晋以后,尚书台改称尚书省,逐渐成为与中书、门下鼎足而立的三省之一。

☚ 都水使者   都省 ☛

尚书省

 元朝中央官署之一。中统元年(1260)忽必烈即位后,始采用中原官制,设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至元七年(1270)立尚书省,专管财赋,置平章、右丞、左丞等宰执官,阿合马任为平章尚书省事,张易、张惠等为副。新建的尚书省与前代总理政务的机构完全不同。两年后,罢尚书省,并入中书省。至元二十四年至二十九年、至大二年(1309年)又两次设尚书省分理财赋。这期间,虽仍设中书省,但行政权实际上归尚书省,各行中书省亦相应改为行尚书省,管理地方政务。尚书省罢,权力复归中书省。有元一代,三次置尚书省,时间均不长,旋设旋罢,这除了财政上的原因外,也有新进权贵企图以别立尚书省同中书省争权的因素。
尚书省

尚书省

官署名。东汉始置,称尚书台。南北朝始称尚书省。至隋唐成为中枢机构三省(尚书、下、中书)之一,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是全国政务的总枢纽。长官为尚书令,副长官为左右仆射,并置左右丞、左右司郎中、员外郎等官。自唐代中期以后,设使以代尚书之职,故尚书省地位渐降。宋初虽仍沿置,但自尚书令、仆射至郎中、员外郎多为寄禄官,其职则为他官所判。元丰改制,始部分地恢复其官员和官署的行政职务。

☚ 起居舍人   尚书令 ☛

尚书省

官署名。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而来,魏晋以后成为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之一。唐代尚书省为国家政事总枢纽和最高行政机构。与中书省、门下省合称三省。曾改名文昌台、都台、中台,旋复旧名。其名义长官为尚书令,实际长官为左右仆射。办公机构为尚书都省,并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别负责铨选、财政、礼仪贡举、兵籍器仗、刑狱词讼及工程建设等。唐代中期以后,由于设立使职代掌其事,故尚书省机构制度名存实亡。

尚书省

官署名。源于秦,少府属官有尚书,在内掌文书。汉成帝时始设尚书员,东汉设尚书台,也叫中台。其时政归台阁,群臣章奏,都要经过尚书。魏晋以后,随着中书省的出现,其权遂减。南北朝时始称尚书省,下分各曹,是朝廷执行政务的总机构。唐宋时与中书,门下二省合称为三省,长官称尚书令 (宋代不实授),负责宰相职务,副长官是左、右二仆射,下统六部,分管国政。元朝时废时置。明初设六部尚书,属中书省。洪武十三年撤中书省,分其政于六部,各部尚书直接对君主负责。不再设尚书省,而尚书之权始重。清制同。参见《通典》二二,《续通典》二六。

尚书省【同义】总目录


南宫南省粉闱宫台会府粉省粉阁尚书省文昌省文昌台
旧政府机关

旧政府机关

辕(辕垣;辕门) 署(署府;云署;解署;节署;曹署) 衙(衙门;衙府;衙署;官衙) 牙(牙门;牙署;牙阖) 庭(庭阁)府(~司;府朝;府署;府室;府馆;府廨) 局(局子;局署;官局;曹局) 廨(廨署;官廨;公廨) 司 邸 官(官署;官府;官厅;官司;官家;官衙;官寺;官室;官廷;授~厅) (署)理所 馆舍 门馆 讼阁
古代官署名称:监(国子~) 院 台(~阁) 省(尚书~) 礼部 青官 春官 柏署 柏府 栢府 御史台御史府 四方馆
封建时代中央官署名:枢幄 枢密院
中枢官署的统称:枢密 枢掖
衙门里,官府里:官里
各官署:庶司
军司马的官署:霜府
中央权力机关:枢轴
军政大吏的府署:幕府 议幕 宾幕
营帐,幕府:露幕
起草文书、参与谋议的幕府:计幕
官吏办事机关:官曹
唐代吏部铨选官员的机关:铅部
清末内阁及各部所设掌理政务之机关:
古代掌管财政、赋税、贸易等事务的官署:计司
古代掌管财赋会计的官署:计曹
宋代管理财经事务机关的别称:计省 计台 计枢
古代地方上将帅的官衙:
将帅的府署:军府
古代将帅的府署:幕(幕府;阃幕)
地方长官的官衙:阃署
郡守的官署:郡府 郡廨
词臣的官署:词垣
机要的官署:机衡
警察机关:警所
中央司法机构:大理寺
古代司法官署:法曹
我国封建社会掌管刑法﹑狱讼事务的官署:刑部 宪部
明代特务机关:厂(厂卫;西厂)
无足轻重的清闲的官署:闲曹冷局

☚ 国家行政机关   朝廷 ☛

尚书省

官署名。秦、汉尚书隶少府。东汉始置尚书台,或称中台,名义上仍隶属少府。魏、晋以后,改称尚书省,并成为独立的中央执行政务的总机构,下分若干曹。隋正式定尚书省分六曹。唐代尚书省先后改称中台、文昌台、都台,旋复旧称,并改六曹为六部,定名为:吏、户、礼、兵、刑、工;每部下辖四司,共二十四司。尚书都堂居中,左右分司。其东为左司,统吏、户、礼三部;西为右司,统兵、刑、工三部。尚书省与门下省、中书省合称三省,是中央最高政务机关。尚书省长官原为尚书令,但唐初李世民曾居此职,他当皇帝后,多虚此职,以副职左、右仆射(又称左、右丞相)为尚书省长官。宋以后,尚书都省职权渐轻。元代以中书省统六部,尚书都省时置时罢。明代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尚书省即不再设。

尚书省

官署名。辽初,以汉人枢密院兼,相当于兵部,掌汉人兵马之事。属南面朝官系统。设尚书令、左右尚书、左右仆射、左右丞、左右司郎中、左右司员外郎等官职。

尚书省

尚书省

官署名。南北朝时期始置。掌总国家政务,统辖吏、户、礼、刑、工、兵六部。至明代废。《隋书·百官志上》:“(梁官制)尚书省:置令,左、右仆射各1人。又置吏部、祠部、礼部、度支(户部)、左户(刑部)、都官(工部)、五兵(兵部)等6尚书。左右丞各1人。吏部、删定、三公、比部、祠部、仪曹、虞曹、主客、度支、殿中、金部、仓部、左户、驾部、起部、屯田、都官、水部、库部、功论、中兵、外兵、骑兵等郎23人。令史120人,书令史130人。尚书掌出纳王命,敷奏万机。令总统之。仆射副令,又与尚书分领诸曹。令缺,则左仆射为主。其祠部尚书多不置,以右仆射主之。若左、右仆射并缺,则置尚书仆射,以掌左事,置祠部尚书,以掌右事。”《宋史·职官志一》:“尚书省:掌施行制命,举省内纲纪程式,受付六曹文书,听内外辞诉,奏御史失职,考百官庶府之治否,以诏废置、赏罚。曰吏部、曰户部、曰礼部、曰兵部、曰刑部、曰工部,皆隶焉。凡天下之务,六曹所不能与夺者,总决之;应取裁者,随所隶送中书省、枢密院。事有成法,则六曹准式具钞,令、仆射、丞检察签书,送门下省画闻。审察吏部注拟文武官及封爵承袭、赐勋定赏之事。朝廷有疑事,则集百官议其可否。凡更改申明敕令格式、一司条法,则议定以奏复,太常、考功谥议亦如之。季终,具赏罚劝惩事付进奏院,颁行于天下。大祭祀则誓戒执事官。设官9:尚书令、左右仆射、左右丞、左右司郎中、员外郎各1人,分房10:曰吏房、曰户房、曰礼房、曰兵房、曰刑房、曰工房,各视其名而行六曹诸司所上之事;曰开拆房,主受遣文书;曰都知杂房,主行进制敕目、班簿具员,考察都事以下功过迁补;曰催驱房,主考督文牍稽违;曰制敕库房,主编检敕、令、格、式,简纳架阁文书。置吏64:都事3人,主事6人,令史14人,书令史35人,守当官6人。”

☚ 尚功局   尚方监 ☛
尚书省

尚书省

官署名。原秦,西汉少府属官有尚书,令丞掌通章奏。汉武帝时政事不专任丞相府、御史大夫府,尚书因主管文书,纳奏出令,地位渐为重要。东汉光武以后,置尚书台,有令、仆射各1人,尚书6人,分主六曹。属官有左右丞、尚书郎和令史等尚书台成为中枢机构,或称中台,或称台阁。虽文隶少府,实际是独立机构。曹魏时正式脱离少府。令、仆射,尚书皆三品,与九卿同,置吏部、左民、客曹、五兵、度支五曹。西晋武帝太康(280—289) 以后置吏部殿中、五兵、屯田曹、度支、左民六曹。尚书令、左右仆射为长贰。南朝尚书机构分置上,下省,尚书上省即尚书省办事机构,称“都坐”,仍留在禁中附近,移出宫城的尚书诸曹称尚书下省,还称尚书省。两省之间以阁道相连,可随时保持联系。北朝也分上、下省置。隋唐以后,尚书省为全国最高政务机构。尚书令常缺,以左仆射为长官,与门下省、内史省并称三省,共掌军国大政,三省长官并为宰相。以都省为总官署,又称都司、都台、都堂,职在纠正省内诸司,监督百官,检核诸司文案阙史。除令、什外、品官有左右丞、左右司郎中、员外郎、都事、主事。下设吏,户 (民)、礼、兵、刑 (都官)、工六部,各置尚书、侍郎为长贰,六部分领二十四司,各设郎中,员外郎。高宗龙朔二年 (662) 至咸亨元年(670)改称中台,武则天光宅元年 (684) 改称文昌台,次年改称都台,长安三年 (703) 又改中台,至中宗神龙元年 (705) 复为尚书省。中唐以后,尚书省职权大为削弱,诸司成为闲曹。北宋初虽仍置省,仅以此寄禄秩,别充差遣,形同虚设,以诸司三品以上官或学士为判省事,掌定谥、封赠及六部事。神宗元丰 (1078—1085) 改制后,仍复其职,以左右仆射为宰相,兼领中书、门下省事。南宋乾道八年 (1172) 改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省左右丞。辽太祖初年,尚书省并非独立机构,只设汉儿司,以韩知古总知汉儿司事。太宗置枢密院,尚书省由枢密院兼行,后亦仿宋制。金尚书省为政务总枢,有“政府”之称。正隆元年 (1156) 罢中书,门下省,与枢密院分掌政务、军事。尚书令、左右丞相、平章政事皆为宰相,左右丞、参知政事则为执政,地位至尊。六部各设尚书、侍郎、郎中、员外郎,下不设司。元初与中书省并置,设左右丞相、平章政事、左右丞、参政等官,后废置无常。至武宗至大四年 (1311) 以后正式并入中书省。

☚ 城门郎   八座 ☛

尚书省

官署名。东汉称尚书台或中台。南朝刘宋时改称尚书省,下设各曹,为中央执行总机构。隋唐成定制,称尚书省,亦曾称文昌台、都台、中台。为三省之一,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长官为尚书令,副职为左右仆射。元废置不常。明废。

尚书省

官署名。辽初,以汉人枢密院兼,相当于兵部,掌汉人兵马之事。

尚书省

尚书省

中央官署之一。秦置尚书于禁中,掌通奏章。汉初因之,武帝、宣帝之后,权力稍有扩大。东汉光武帝亲总吏职,尚书权重,成为实际上掌管机要的宰相之任。魏晋以来,其任尤重。隋确立三省六部制度,以尚书省为三省之首,主管吏、礼、兵、都官、度支、工等六部。唐承隋制,尚书省曾一度改称中台、文昌台、都台,为中央行政机构,号称“天下纲维”,长官为尚书令和左右仆射,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隋及唐初,尚书令、仆射同为宰相。因李世民曾为尚书令,以后除代宗时雍王李适拜为尚书令外,尚书令有其职而不实授; 仆射后来只管尚书省内务,仆射带同中书门下三品衔者方为宰相。尚书省也是隋、唐、五代国家财政经济的最高主管机构。

☚ 八、经济职官   三司 ☛

尚书省

Chancery

尚书省

官署名。东汉始置,称尚书台或中台。南北朝始称尚书省。唐代一度改称文昌台、都台、中台,后复旧称。辽南面官有尚书省。西夏为执行政务的总机构。长官为尚书令,下设左右司郎中等官。西夏《天盛律令》和《官阶封号表》皆不载。金为最高政务机构。元代时置时废。元世祖至元三年(1266),立制国用使司,掌财政。七年,罢制国用使司,改立尚书省,与※中书省并立,总领六部。八年罢,并入中书省。二十四年至二十九年,武宗至大二年至四年(1309—1311),再度复置。

尚书省shàng shū shěng

周设司会一官,实为后世尚书省之职。秦少府属官四人在殿中掌发书,称尚书。汉武帝以宦者充任,称中书,即尚书之职。成帝罢中书,置尚书五人,一人为仆射,四人分掌四曹,掌管图书秘书记章奏、宣示内外。东汉权势渐重,掌出纳帝命,敷奏方机,无所不统,灵帝时始见曹名,总称尚书台。魏晋以后称尚书省,也称尚书台,台省并称。掌典领百官。到南朝刘宋始正式设尚书省(也称尚书寺或内台)见《通典·职官四·尚书省》。北齐尚书省其长官为令,副为仆射,下有吏部、殿中、祠部、五兵、都官、度支六尚书;另有录尚书一人,位在令上,掌与令同,但不纠察。见《隋书·百官中·尚书省》。隋朝尚书省,事无不总。置令、左右仆射各一人,总吏部、礼部、兵部、都官、度支、工部六曹事,称为八座。属官有左右丞各一人,分司管辖。见《隋书·百官下·尚书省》。唐代尚书省,其长官为令,正二品,掌典领百官;其次为左右仆射,从二品,掌统理六官,为令之贰,令缺则总省事,劾御史纠不当者;再其次为左右丞,正四品,掌辨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劾御史举不当者。下属有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分理国政。见《新唐书·百官一·尚书省》。宋沿唐制,见《宋史·职官一、职官三》。元并尚书省于中书省,明代六部直接对皇上负责。参看《续通典·职官四·尚书省》。

尚书省

官署名。东汉时置尚书台,总领全国政务。三国魏以后始有尚书省之称,然亦沿用尚书台旧称,南北朝时则多称为尚书省。以尚书令为长官,尚书左、右仆射为次官,如置录尚书事,则由其总掌尚书省事务,位在尚书令之上。尚书省下设若干尚书曹,以各曹尚书为长官,分统诸郎曹,处理全国政务。三国魏时置吏部、左民、客曹、五兵、度支五曹尚书,分统二十三郎曹。晋、南北朝各代皆有所增减。隋、唐时期尚书与中书(内史)、门下称为三省,共同掌管国家大政,尚书省主要负责执行诏令,处理行政事务。尚书令多缺而不置,而以尚书左、右仆射为长官,省中日常政务由尚书左、右丞处理。下设吏、户(民)、礼、兵、刑 (都官)、工六部,以各部尚书为长官,分领二十四司,以各司郎中为长官,分别处理政务。唐中期以后,本省及六部职责渐为宰相及诸使职所侵夺。

尚书省

官署名。秦少府属官有尚书,于宫内掌文书奏章。汉武帝以后,成为中朝官中要员,参与机密。东汉设立尚书台,或称中台,成为政府的中枢机构。曹魏初年设中书省,尚书台始称尚书省,南北朝时正式定名。下设各曹,分曹办事,并逐渐向全国政务机构转化。隋时成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唐承隋制,又称南省、都省或文昌台、中台、都台。长官为尚书令,尚书仆射副之。因唐太宗早年曾为尚书令,即位后不置尚书令,以左右仆射为该省长官。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各部设尚书一人。每部下辖四司,分曹办事。省内政务由仆射会同六部尚书共同决定。宋时除六部外,又下辖吏、户、礼、兵、刑、工、开拆、催驱、制敕库、都知杂等十房,其后又增设御史房,各有司职。元代尚书省时置时废。明时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遂不设尚书省。清制同。

尚书省

官署名。汉初,尚书虽有曹名,不以为号。灵帝以侍中梁鹄为选部尚书,于是始见曹名,总谓之尚书台,亦称为中台。西汉隶属于少府,东汉时名义上仍属少府。三国时始不复隶属,成为独立机构。魏晋宋齐之际,尚书机构或称台,或称寺,或称省,其名称殊无一定。《太平御览》说:“尚书汉称台,魏晋以降,方号曰省。”《宋书·百官志》说:“尚书寺居建礼门内。”《通典·职官》则说:“宋曰尚书寺,居建礼门内,亦曰尚书省,亦谓之内台。”其内部组织亦未定型。晋制,以尚书令为主官;副职为仆射,设置二人,则称左右仆射,设置一人,则单称仆射。令缺,则左仆射主持省事。太康中设吏部、殿中、五兵、田曹、度支、左民六尚书,属官有尚书丞、尚书郎。南朝宋尚书省置尚书令,左右仆射及吏部、祠部、度支、左民、都官、五兵、起部七尚书。至梁,尚书机构始定制称省,《隋书·百官志上》说:梁“尚书省置令、左右仆射各一人,又置吏部、祠部、度支、左户、都官、五兵等六尚书。”陈制同梁。北朝在北齐官制中,尚书机构亦正式称省。《隋书·百官志中》说:北齐“尚书省置令,仆射,吏部、殿中、祠部、五兵、都官、度支等六尚书。”隋唐时尚书省的组织始成典型形式,置令、左右仆射、左右丞、左右司郎中、员外郎等官,由左右司分统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唐时尚书省的名称有几次更改:龙朔改称中台,光宅更名文昌台,旋称文昌都台,神龙初复旧称。唐制,尚书省是全国的行政总汇,它将皇帝的诏敕制成政令,并按照行政规范及制敕要求督促各级官署执行各项政务。宋承唐制置尚书省,宋初设判省事一人,以诸司三品以上官或学士充任,掌集议定谥、文武官封赠、注甲,发付选人出雪投状等事。其长官尚书令虽有亲王以使相兼领,但不预政事。自尚书令、仆射至诸司郎中、员外郎等,仅作为寄禄官,无职掌;尚书各部均以他官主判。元丰改制后,尚书省掌奉行皇帝命令,总理国家政务,以左右仆射为宰相,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执行门下省长官侍中职务;右仆射兼中书侍郎,执行中书省长宫中书令职务。政和二年(公元1117年)改左仆射为太宰、右仆射为少宰,仍兼门下、中书两省侍郎。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又改太宰、少宰为左、右仆射。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尚书左右仆射皆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又改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都省置左右司如唐制,设左右司郎中、员外郎,左司治吏户礼三吏房。办理左三部诸司所上之事;右司治兵刑工三吏房,办理右三部诸司所上之事;又有开拆房、都知杂房、催驱房、制敕库房,则左右司共掌之,共十吏房。有都事、主事、令史、书令史、守当官,分在各房理事。辽南面官仿宋制置尚书省,设尚书令、左右尚书、左右仆射、左右丞等官,属南面朝官,仅以荣宠汉官,无职掌。西夏设尚书令、左右司郎中等官。金于太宗天会四年(公元1126年)置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尚书省实际执政。海陵王废中书、门下二省,独存尚书省,与枢密院分掌文武二柄。长官有尚书令一人,左丞相、右丞相各一人,平章政事二人,均为宰相之任。左丞、右丞各一人,参知政事二人,为执政官。下设左司、右司、架阁库等机构。金初,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与左、右司通署。熙宗天眷三年(公元1140年)始分治。元世祖至元三年(公元1266年),置制国用使司,专掌财、政。七年(公元1270年),罢制司,改立尚书省,与中书省并立,总领六部。又改行中书省为行尚书省。政务多由尚书省处决,唯大事与中书丞相共议奏闻。八年(公元1271年)罢废,并入中书。二十四年(公元1287年)复立,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又废。至大二年(公元1309年)再立,分理财用,置官如中书,仍领六部及诸行省。四年(公元1311年)又废,后遂不再设。明清别有体制,不置尚书省。参见“尚书台”。

尚书省

官署名,三省之一。


职源

东汉至魏晋均称尚书台,尚书省之名始自南朝梁(《隋书·百官志》上、《初学初》卷11《尚书令》)。


编制

❶宋前期,判尚书都省事一人,吏额七人:令史三人,驱使官三人,散官一人(《宋会要·职官》4之4引《两朝国史志》)。
❷元丰新制,官额九:尚书令,尚书省左仆射,尚书省右仆射,尚书省左丞,尚书省右丞,尚书省左司郎中,尚书省右司郎中,尚书省左司员外郎,尚书省右司员外郎各一人。吏额六十四:都事三人,主事六人,令史十四人,书令史三十五人,守当官六人。绍圣三年,置守阙守当官一百五十人。分房十:吏、户、礼、兵、刑、工、开拆、都知杂、催驱、制敕库房(《宋会要·职官》4之4《尚书省》及2之3《门下省》)。


尚书省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6:3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