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城墙与城门
北京现在可以考知的古城墙是金中都的城墙。金代统治者仿照北宋汴梁城的布局,集中了120万劳力花3年时间对辽城旧址进行了扩建,城墙周长37里,东至今琉璃厂西口,西至广安门外土城遗址,南至右安门外1公里,北至宣内顺城街路北。元代在中都之北新筑了大都城,周长30公里、城基厚21.6米、顶部厚16.7米,这就成了今天北京城的雏形。
元大都城墙仍然可见,现建成“元大都土城遗址公园”。明代初年,徐达攻占大都后便改了建城池。北面拆大都北垣,南缩2.5公里另筑新城,南垣则向南推展1公里,东、西城垣均在元土城基础上包砖砌成,城周长20公里。
到明代中叶,统治者计划在古城墙外扩建一层“套城”。首先兴建的是南城墙,但工程到一半时,因财力不足,只好在东西角楼处封口,这样,北京城墙格局就成了凸字形,城墙也有了“内城”和“外城”之分。
金代和元代城墙均以土筑成,元代还在城门之外加修瓮城,目的是加强城门守军的防护能力。瓮城上筑有高大的箭楼,上设排射孔,守城兵将出击时可在瓮城内集结,然后启门出击。如现在俗称的“前门”就是正阳门的瓮城。
明代扩建城墙时,建筑者们在土城之外包以大块青砖,从而保证了城墙的稳固。
清代末年《辛丑条约》签订后,为让火车从天津直达正阳门,在左安门旁开了个城豁子,这是对北京城墙的第一次开刀。从此以后,对城墙的破坏一发而不可收,谁用土就挖城,谁用砖就拆墙。
北京城墙最大的变化发生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城墙逐渐被拆除,如今只剩下紫禁城、天安门、正阳门、德胜门、东南角箭楼等几处孤零零的城墙。
1988年,北京市花100多万元修复了近200米的西便门古城墙遗址,它是北京城到今仅存的一处明代内城城墙,成为首都新的旅游景观。
明代,北京城门基本上形成了现在的格局。城分紫禁城、皇城、内城和外城数重。紫禁城有四门,南为午门、北为神武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皇城有七门,最南为大明门、大明门内为正门(即承天门,清代又改为天安门)、门前为广场、广场东北为长安左门(俗称东三座门)、西北为长安右门(俗称西三座门)、正东为东安门,北为北安门;内城共九门,即正阳门(原丽正门)、崇文门(原文明门)、朝阳门(原齐化门)、东直门、安定门、德胜门、西直门、阜成门(原平则门)、宣武门(原顺承门);外城共有七门,即东例门、广渠门、左安门、永定门、右安门、广安门、西便门。俗语“内九外七”指的是就是北京内城和外城的城门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