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恩格尔定律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恩格尔定律ēn gé ěr dìng lǜзакóн Энгеля

恩格尔定律Engel’s law

反映食物支出比重与家庭总支出变化关系的定律。即: 一个家庭收入越少, 家庭收入中或家庭总支出中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重就越大; 一个国家越穷, 每个国民的平均收入或平均支出中用于购买食物的费用所占的比重也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 家庭收入或家庭支出中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重将会下降。
恩格尔定律是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E. En-gel)提出的。他根据经验统计资料, 对消费结构的变化提出了上述定律, 后来以他的名字命名。其定律用下列公式表示:
R2又称为食物支出的收入弹性。
根据恩格尔定律得出的比例数称为恩格尔系数(Engel’s Coefficient)。它以下列公式表示:
根据恩格尔定律, 可以得出食物支出曲线, 人们称它为恩格尔食物支出曲线。
在中国,据国家统计局家庭抽样调查,城乡居民食物支出金额占生活消费总支出金额的比重,1981年为56.7%,1988年下降为51.4%。

恩格尔定律Engel's law

西方经济学用来表明家庭食物费用和家庭总收入之间比例关系的定律。1857年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Ernst Engel,1821~1896)提出:家庭愈贫穷,收入愈少,其用于食物的费用占总收入的比例愈大;反之,愈小。食物费用所占比例大小是衡量某部分人口物质生活程度的最好尺度。1875年赖特(C. Wright,1840~1909)据此提出所谓“恩格尔定律”。要点是: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食物费用的比例就会减少。食物费用与家庭消费支出总额之比称为“恩格尔系数”。其数值越小,说明生活越富裕,数值越大,则说明生活水平越低。

恩格尔定律Engel's Law

购买食物支出占比随着家庭收入增加而下降的经济规律,由德国统计学家恩斯特·恩格尔于19世纪提出。该规律表明:一个家庭的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则会下降。推而广之,一个国家越穷,每个国民的平均收入中(或平均支出中)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比例就越大,随着国家的富裕,这个比例呈下降趋势。

恩格尔定律

表明食品支出与收入变化之间的关系的原理。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其中用来购买食品的支出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参见“消费结构”。

恩格尔定律

恩格尔定律Engel′s Law

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对消费结构变化提出的一个理论:一个国家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越大;一个国家越穷,每个国民的平均收入中用来购买食物的费用所占比例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比重将会下降。恩格尔定律还可用下列公式表示:

后来人们用恩格尔定律来说明其他商品消费支出与收入水平的关系。经济学家发现在不断增长的家庭收入或家庭总支出中,衣服、住房等必需品支出所占比重在经历一段时期上升后,也会递减;而奢侈品支出所占的比重保持上升;低等品支出在总支出中所占比重将下降。
☚ 效用极大化   需求因素 ☛
恩格尔定律

恩格尔定律

恩格尔定律是描述随着家庭收入增加,用于家庭消费各项支出的比重变化的规律。德国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恩斯特·恩格尔于19世纪中期在对英国、法国、德国、比利时等国家一些居民家庭的收入与食物支出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提出恩格尔定律,得到西方经济学界广泛接受和确认,认为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同时,也对恩格尔定律进行了补充修正和引申,提出恩格尔定律适应性有两个前提条件: 一是假定其他一切变量都是常数; 二是“食物支出” 以及 “总支出”、“总收入”要有统一的含义。也有的提出,在分析食物支出在总消费支出中的比重时,还应考虑城市化因素、商品化因素、购买食品的加工程度及饮食习惯、消费方式等方面变化的影响。西方经济学对恩格尔定律的表述是: 随着家庭收入增加,在家庭收入中用于购买食品的支出所占的比重 (称恩格尔系数) 会下降。用于住宅建筑和家务经营的支出所占的比重大体不变(燃料、照相、冷藏等支出占家庭收入的比重会下降),用于其他方面的支出(如服装、交通、娱乐、卫生保健、教育等的支出)和储蓄所占的比重会上升。

☚ 消费水平   信用消费 ☛
恩格尔定律

恩格尔定律Engel’s Law

西方经济学用来分析消费问题的一个重要理论。指人们用来购买食物支出的比重,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而下降。该定律是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Ernst Engel)提出的。他从统计资料中发现,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其中用来购买食物支出所占比重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家庭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将会下降。后来,西方经济学家将这一定律应用从家庭推广到整个国家并得出下列结论:一个国家越穷,每个国民的平均收入或平均支出中用于购买食物和其它生活必需品的费用所占比重越大。这一结论反映了收入变动与消费结构变化的一般规律,所以用此统计学家名字命名为“恩格尔定律”。根据此定律可得出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食物支出总额/总支出。根据此系数大小可判断出一个家庭或国家的贫富程度。恩格尔定律可以用来解释在一国的工业化进程中,作为食品供应部门的农业为何总有发展滞后的特征。根据恩格尔定律,还可得出下列结论,即发展中国家的非生活必需品市场相对狭小,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该市场的容量将会扩张较快;而发达国家的生活必需品市场相对稳定,非生活必需品市场相对庞大,而且处于不断的增长中。

☚ 奢侈品   商品生产周期 ☛
恩格尔定律

恩格尔定律

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根据统计资料,对消费结构的变化得出一个规律: 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 (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 (或总支出中) 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则会下降。推而广之,一个国家越穷,每个国民的平均收入中(或平均支出中) 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比例就越大,随着国家的富裕,这个比例呈下降趋势。
恩格尔定律是根据经验数据提出的,它是在假定其他一切变量都是常数的前提下才适用的,因此在考察食物支出在收入中所占比例的变动问题时,还应当考虑都市化程度、食品加工、饮食业和食物本身结构变化等因素都会导致家庭的食物支出增加。只有达到相当高的平均食物消费水平时,收入的进一步增加才不会对食物支出发生重要的影响。

☚ 百分点   恩格尔系数 ☛
恩格尔定律

恩格尔定律Engel’s Law

由19世纪德国的统计学家恩格尔 (Ernst Engel) 提出。该定律指出,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其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比重越来越小,即食物在总支出中所占比重与家庭收入成反比。恩格尔定律表明,食物支出的收入弹性小于1,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其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重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食物等生活必需品支出将会下降。事实上,恩格尔定律不仅适合于某一横截面上的情况,而且在时间序列分析中常常也被证明是正确的。
恩格尔定律的适用范围是有条件的: (1)假定其他一切变量都是常数,其中最主要的是假定价格是不变的; (2) 食物支出要有统一的含义,即维持生活所需要的食物支出。根据恩格尔定律可以得到恩格尔系数:

正如恩格尔自己所强调的,他的定律对于经济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食物是农业的主要产品,因此,食物在总消费中所占比重的下降,意味着农业在总产出中所占比重的下降。要全面分析恩格尔定律的效果,就得详尽地考虑农业部门与非农业部门的相对价格和生产率。还应当指出的是,将该定律用于分析农业发展时,要牵涉到把支出弹性分解为数量弹性和质量弹性,其原因在于,农业生产的是数量,而食物加工业和商业生产的是质量,在食物总量方面,邦克斯和科克伦 (Bunkers,Cochrane,1957) 已经证明,数量弹性大大低于支出弹性。
在恩格尔定律的现代流派中有所谓随意消费 (Optional Consumption) 的概念,其内容是: 在较富裕的国家里消费者支出的相当大一部分是用在那些对物质福利并非必需的物品和劳务上,因此,消费者在这些项目上有随意消费的选择自由。与此相关的是可自由支配的收入(discretionary income) 的概念,这是衡量消费者在他们已经进行了不可缺少的消费支出以后余下的、可以用于奢侈品和其他非迫切性消费的那部分收入份额的一种尺度。

☚ 经济范式   菲利普斯曲线 ☛
恩格尔定律

恩格尔定律Engel’s law

用以表明家庭收入和消费结构之间的关系,随着收入增加,家庭收入支出中购买食物支出所占的比例将会降低。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 (E. Engel) 根据大量有关家庭生活支出的统计资料发现食品的需求收入弹性很小,据此提出此定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根据一个家庭或一个国家的总支出中购买食品支出所占的比例大小来衡量其富裕程度,食品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称为恩格尔系数,系数越大表示愈穷,系数越小表示越富裕。恩格尔定律除了表明家庭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外,还实际上指出了: 在食物价格的上涨率大于其他消费品价格上涨率的情况下,低收入家庭与高收入家庭相比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因为低收入家庭的总支出中,食物支出所占比例较大。该定律的适用条件是: (1) 其他变量的值 (商品价格、消费者爱好等) 固定不变; (2) 在各种收入水平上,“食物支出” 均有统一的含义,即维持生活所需要的食物支出,总支出和总收入也要有统一的含义。
〖参〗恩格尔系数
 恩格尔曲线

☚ 最大社会福利产量   恩格尔曲线 ☛
恩格尔定律

恩格尔定律

西方统计学中关于家庭消费结构与家庭收入间关系的一种理论,它是十九世纪德国的统计学家恩斯特·恩格尔在研究了大量的统计资料后提出的。该定律的主要内容包括:
❶凡居民家庭的收入越少,则用于购买食物的费用占家庭收入或家庭总支出的比例就越大;
❷凡国家愈贫穷,其国民用于购买食物的费用占国民人均收入或人均支出的比例就越大;
❸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家庭支出中用于购买食物的费用的比例将会下降。当代某些西方经济学家则认为,由于现代经济生活中食物构成、食品价格、饮食业的发展及城乡经济交流等因素的影响,恩格尔定律在其适用范围上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有必要作相应的修正。

☚ 恩格尔系数   铁的工资规律 ☛
恩格尔定律

恩格尔定律Engels′Law

用来表明家庭收入与消费结构之间的关系的定律。德国统计学家恩斯特·恩格尔(Ernst Engel)于1857年提出: 家庭愈贫穷,用于食物的费用占生活费用的比例愈大; 其他情况相同,食物费用所占的比例大小是衡量某部分人口物质生活水平的最好尺度。1875年赖特(Carrolld Wright)据此提出恩格尔定律。其要点是: 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支出中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比例降低,于衣着房租、燃料和照明方面的支出比例大致不变,用于教育、卫生保健和娱乐的支出比例增加。

☚ 消费序列   商品性消费 ☛
恩格尔定律

恩格尔定律Engel’s Law

收入是影响需求结构变化的基本因素。一个家庭 (国家) 的收入越低,其总支出中用于食物消费的份额越大。在收入 (总支出) 增长的情况下,食品消费支出的绝对额虽然也增长,但所占的比重是下降的。这一统计规律性由德国统计学家E. 恩格尔在1857年指出,故名恩格尔定律。食品消费支出占总支出或总收入的比重,就是恩格尔系数。定律适用性的两个前提是: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和保持“食品消费”有统一的含义,即生存需要。而发展过程中城市化因素、商品化因素、生活节奏紧张化因素、副食消耗上升趋势,都会影响恩格尔定律的适用性。因此,可以将主食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作为恩格尔系数的补充。现代发展之初食品消费支出增加幅度更大,只有达到相当高的平均食品消费水平时,收入进一步增加才不再对食品消费支出发生重要影响。作为定律的延伸,衣着支出比重会先上升或持平,然后下降,时间晚于食品消费支出下降时间;其他生活必需支出也会发生同样的变动;直至非生活必需支出,如耐用消费品、旅游、保健、教育和文化娱乐等支出占据越来越大的份额。联合国粮农组织根据恩格尔系数数值,大体上将居民生活分为贫困、温饱、小康和富裕4个阶段:60%以上为绝对贫困,50%~60%为温饱,40%~49%为小康,30%~39%为富裕,30%以下为最富裕。

☚ 蛛网定理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
恩格尔定律

恩格尔定律

西方经济学分析消费问题的工具之一,其含义是: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多,收入中用在食物上的开支比例就越来越小。该定律以其发现者——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 (Ernst Engel) 的名字命名。后来,西方经济学家将这一定律的应用从家庭推广到整个国家并得出如下的结论: 一个国家越穷,每个国民的平均收入中或平均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费用所占的比例就越大。他们还根据经验统计资料提出,衣服、住房等生活必需品的支出也存在着类似的情况。食物支出金额在总支出金额中的比例称为恩格尔系数,用公式表示就是: 恩格尔系数=食物支出金额/总支出金额。根据恩格尔系数的大小可以判断一个家庭或国家的贫富程度。恩格尔系数的应用也可以推广到其它商品,诸如劣等品、奢侈品或其它生活必需品。现代西方经济学家认为,恩格尔定律在以下两个前提之下是普遍适用的: 第一,假定其它一切变量都是常数; 第二,“食物支出”有统一的含义,即指维持生活所需要的食物支出,不论收入水平高低,都应该按照这种含义所要求的来衡量。

☚ 总消费函数   价格效应 ☛

恩格尔定律

Engel’s Law (由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阐明的一条定律,即: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收入中用于食物的开支比例就越来越少)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22:0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