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势不两立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当前位置:主页 > 成语大全 > 同义成语 > 不共戴天;你死我活;势不两立 我们同敌人是势不两立的你死我活的斗争,我们绝不能指望敌人发善心。(黎汝清《万山红遍》上卷第十五章) 异 不共戴天 戴:加在头上或用头顶着。不跟仇敌在一个天底下并存。形容仇恨极深。其对象仅指人。在句中多作定语,亦作谓语。 例 我周威为了四岭山的老百姓安安生生过日子,才和任中元结下了不共戴天的冤仇,我的身上还留着任中元的刀疤。(黎汝清《万山红遍》上卷第十九章)小裴接过来看,只见那页上面写着八个大字:“国仇家恨,不共戴天!”(宗璞《弦上的梦》五) 你死我活 不是你死就是我死,不是你活就是我活。形容矛盾、斗争的对抗性和不可调和性。较通俗,口语色彩浓。其对象多指人。常作定语、状语、补语。 例 我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你死我活的革命与反革命的阶级斗争关系!(罗广斌、杨益言《红岩》第十章)两军战士从这船跳到那船,头顶上火箭炮石齐飞,眼面前一片刀光剑影,耳朵里只听见斫击喊杀的声音,胸膛里怀着拼个你死我活的决心。(吴晗《朱元璋传》第三章) 势不两立 势:事物力量所表现出来的趋向、状况和形势。表示敌对或对立的事物不能同时并存。通常用来形容事物矛盾尖锐到不可调和。对象既可指人,亦可指国家或集团。多作谓语,亦作定语。 例 他指出,秦、魏两国势不两立,魏国有高山险阻,同秦国以黄河为界,并占据了中条山以东的地理优势。(冯惠民《商鞅》七)中国的这些小资产阶级成分曾参加过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的革命。和农民一样,他们有同帝国主义势不两立的小生产的经济地位。(《毛泽东选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同 都有不能共存的意思。都可作谓语。 辨 “势不两立”也有人写作“誓不两立”,虽然也讲得通,却不是原来的意思。“不共戴天”的“戴”不能写作“载”或“带”。
势不两立shì bù liǎng lì〈成〉指对立双方不能同时并存:与分裂分子势不两立│我们之间的矛盾并非势不两立。 势不两立shì bù liǎng lì《战国策·楚策一》:“楚弱则秦强,此其势不两立。”后用“势不两立”比喻矛盾不可调和。鲁迅《两地书》二集六六:“做文章呢,还是教书?因为这两件事,是势不两立的;作文要热情,教书要冷静。”也作“势不两存”。《三国志·吴志·陆逊传》:“得报恳恻,知与休久结嫌隙,势不两存。欲来归附,辄以密呈来书表闻,撰众相迎。”也作“势不并立”。《晋书·刘琨传》:“臣与二虏,势不并立。聪、勒不枭,臣归志 。 ” 势不两立(同)不共戴天 你死我活 誓不两立 不共戴天、你死我活、势不两立[誓不两立];唇齿相依、辅车相依、相依为命○不共戴天bù gòng dài tiān表示仇恨很深重,势不两立:两家有~之仇|~的仇敌|他们的关系简直到了~的地步|他突然有一种杀戮式的冲动,面对酒盅就像面对一个~的仇人,不管不顾地大喝起来。 ○你死我活nǐ sǐ wǒ huó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势不两立:世俗人争长竞短,~|誓与日寇拼个~|这并非~、不可调和的矛盾|大敌当前,~,没有战争的胜利,就没有人民的一切。 ○势不两立shì bù liǎng lì双方矛盾尖锐,不能并存:楚强则秦弱,楚弱则秦强,此其~之缘由也|他俩现在已闹到~了 |逢前者要虚怀若谷,有容人之量;遇后者须疾恶如仇,~! 也作〖誓不两立〗。 ●唇齿相依chún chǐ xiāng yī比喻关系密切,互相依存:两国比邻,~|我们是~的友好邻邦|这时候,朝鲜官兵已经逐渐整顿起来,中国明朝政府又派援军去支援~的邻邦。 ●辅车相依fǔ chē xiāng yī辅,颊骨。车,齿床。比喻两者关系密切,互相依存:~,唇亡齿寒 | 我们是~的两个部门 | 两国~,必互相救援。 ●相依为命xiāng yī wéi mìng(互相)依靠着生活,(彼此)离不开:母女俩~| 因为失去父母,兄弟两人从小~|其中尽管坎坎坷坷,恩恩怨怨,毕竟~,同偕到老。 势不两立 势不两立指对立的双方不能并存。形容矛盾很尖锐。势:情势。 ☚ 日月交食 势如冰炭 ☛ 矛盾2 矛盾2内心矛盾:冰炭在怀 冰炭攻心 冰炭交集 冰炭交战 冰炭满腹 另见:冲突 造成 隔阂 嫌隙 ☚ 矛盾2 对立 ☛ 并列 并列并(并排) 骈 齿(齿列;齿班;齿躐;齐齿;隶齿) 比(比并;次比) 齐(齐齿;齐列;齐班) 方 同列 平列 軿列 ☚ 排队 排列状况 ☛ 势不两立成语。形容敌对的双方,矛盾尖锐,不可调和,不能并存。《战国策·楚策一》:“秦之所害,于天下莫如楚。楚强,则秦弱,楚弱,则秦强,此其势不两立。” 势不两立形容敌对双方,矛盾尖锐,不可调和,不能并存。晋代陈寿《三国志·吴书·周瑜传》:“今数雄已灭,惟孤(孙权自称)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 势不两立勢不兩立shì bù liǎng lì敌对事物,矛盾尖锐,其势不能并存。《杂病广要· 阴痿》:“邪火内炽,阳事反痿,苦寒泻之,阳事勃然,火与真阴势不两立如此。” 势不两立誓不两立shì bù liǎng lìat daggers drawn; at the opposite pole to; be at sword’s point;be extremely antagonistic; be irreconcilable; bel ligerent like two bitter opponents; completely in compatible; diametrically opposed to each other;implacably hostile (to each other); like fire and water; resolve to destroy the enemy or die in the attempt; swear not to coexist with one’s enemy;swear that one of the two must be destroyed 势不两立mutually exclusive;extremely antagonistic;irreconcilable;incompatible;diametrically opposite 势不两立shì bù liǎnɡ lì立:存在。比喻敌对的事物不能同时并存。irreconcilable, at opposite poles, at enmity, absolutely antagonistic 势不两立shì bù liǎng lì【解义】势:情势,事情在一定阶段上的状况和发展趋势。立:存在。表示根据情势,对立的双方不能同时存在于世上。比喻矛盾十分尖锐。 势不两立《辞源》源云:《战国策·楚策一》:“楚弱则秦强,此其势不两立也。”也作“势不两存”。《三国志·吴志·陆逊传》假作答逯式书:“得报恳恻,知与(文)休久结嫌隙,势不两存。” 势不两立shì bù liǎng lì两方尖锐对立,不能同时并存。《战国策·楚策一》:“楚弱则秦强,此其势不两立。”《韩非子·人主》:“故有术不必用,而势不两立,法术之士焉能无危?”《史记·孟尝君传》:“凭轼结靷东入齐者,无不欲强齐而弱秦,此雄雌之国也,势不两立。”《三国志·吴志·周瑜传》:“孙权曰:‘孤与老贼,势不两立。’” 势不两立战国时代,秦国经过商鞅变法,迅速强大起来,一跃而成为实力最强的国家。 势不两立shì bù liǎnɡ lì【释义】根据情势,对立的双方不能同时并存。 势不两立shì bù liǎng lì两方尖锐对立,不能同时并存。形容双方矛盾十分尖锐或仇恨极深。李辉《风雨中的雕像》:“本来是~的两个人,却被姚文元划归到一起。” 并行不悖bìng xíng bù bèi势不两立 不共戴天bù gòng dài tiān你死我活 势不两立 势不两立shì bù liǎng lì势:形势,情势。两立:并存。情势上双方不能并存。形容对立的双方矛盾极其尖锐。 势不两立shìbùliǎnɡlì《战国策·楚策一》:“楚强则秦弱,楚弱则秦强,此其势不两立。”势:情势,势态。两立:并存。后以“势不两立”形容双方处于矛盾不可调和的状态,其势不能并存。 势不两立shì bù liǎnɡ lì从形势上看,双方是不能并存的。形容对立的双方矛盾尖锐。也作“势不并立”、“势不两存”、“势不两全”。 势不两立shì bù liǎng lì【解义】 势:情势,事情在一定阶段上的状况和发展趋势。立:存在。表示根据情势,对立的双方不能同时存在于世上。比喻矛盾十分尖锐。 势不两立shì bù liǎnɡ lì势: 情势。立: 成立,存在。两方不能同时并存(必有一方倒下)。形容双方矛盾十分尖锐或仇恨极深。姚雪垠《李自成》:“他们这班土豪大户,天生的跟咱们义军~。” 势不两立shi bu liang li势:情势。两立:并存。指敌对双方不能并存。形容双方矛盾十分尖锐,无法调和。 反目成仇 势不两立fǎn mù chéng chóu;shì bù liǎng lì反目:翻脸;两立:并存。指双方翻脸成为敌人,矛盾极深,不能调和和并存。李国文《老人二题》:“真怪! 差不多所有离婚的夫妻,不论如何~,但彼此之间的情况动态,互相都总是暗暗地关注。” 冤家对头 势不两立yuān jiā duì tóu;shì bù liǎng lì冤家:仇人;对头:敌对的人。形容仇人之间,尖锐对立,彼此不能共存。高阳《玉座珠帘》:“小李吐一吐舌头,放低了声音,‘你告诉我,你们预备怎么治他?我决不说出去。你知道的,我跟他是~。’” 势不两立shìbùliǎnglì势:情势。立:存在。两立:同时并存。指对立的双方矛盾极其尖锐,不可调和。 T114【势不两立】shì bù liǎng lì指敌对的人或事物不能同时并存在一起。也作“势不两立”。 势不两立shìbùliǎnglì〔主谓〕 势,情势;立,存在、生存。指对立的双方彼此不能同时存在。语出《战国策·楚策一》:“楚弱则秦强,此其势不两立。”《醒世姻缘传》:“看这光景是~了,我有甚么嘴脸去劝他?” 势不两立shì bù liǎng lì《史记·孟尝君列传》:“此雄雌之国也,势不两立为雄,雄者得天下矣。”形容双方矛盾尖锐,不能并存。也比喻矛盾不可调和。也作“势不两存”、“势不并立”。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