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劳动制度改革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劳动制度改革

对现行劳动制度中那些与生产关系不适应的部分,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而不断予以改革、完善,以达到使之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的要求,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劳动制度泛指劳动就业制度、劳动力培训制度、劳动用工制度、劳动报酬制度、劳动保险制度、劳动力社会调节制度等。通常人们所说的劳动制度,一般指劳动力管理制度,即劳动就业制度、劳动力培训制度、劳动用工制度、劳动力社会调节制度等。我国的劳动制度随着国民经济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经历了一个复杂而曲折的过程。建国初期,对失业人员采取“介绍就业与自行就业相结合”方针,在用工方面实行正式工、临时工等多种形式,管理方式灵活,劳动力使用比较合理,对发展生产和建设起了积极作用。随后,“统包统配”的就业制度逐步形成。50年代末,由于极左思想影响,劳动力管理制度不能顺利执行。60年代初,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行刘少奇提出的“两种劳动制度”,多用临时工、少用固定工,加之《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草案)的试行,劳动制度得到逐步恢复和改进,并取得一定成效。“文化大革命”时期,劳动制度又遭到破坏。70年代初,又把大量的临时工转为固定工,使用工制度更加趋于单一化,固定工制度进一步强化,招工制度中又逐步恢复了“内招”和“子女顶替”的办法。这种劳动制度由于统得过死,企业和劳动者都没有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相互选择的自由,劳动力实际上成为部门、单位所有,不能灵活地进行社会调节和合理流动,因而不利于发挥企业、劳动者两个积极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进行了劳动制度的改革,实行了“三结合”的就业方针,颁布了《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国营企业招用工人暂行规定》、《国营企业辞退违纪职工暂行规定》、《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规定》等法规,增强了企业活力,激发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劳动制度的改革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不断地深化和完善,以适应我国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劳动制度改革

劳动制度改革

对国家原制定的与劳动者参加社会劳动有关的各种制度规章进行改革。劳动制度广义上包括培训、招收、录用、调动、考核、奖惩、辞退、工资、劳动保险与劳动保护等制度。狭义上指劳动就业制度、劳动力培训制度、用工制度、劳动力调配制度、工时制度等劳动立法。劳动制度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组成部分,是劳动关系的具体体现。它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决定的,受社会政治、经济及生产发展水平、劳动力资源的制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容和形式。我国现行的劳动制度,实行统筹安排劳动力,对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各种错误思想影响和工作上的失误,统包统配的就业制度弊病越来越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对劳动制度进行积极改革:在用工制度上,试行並推广了劳动合同制; 在就业制度上实行了“三结合”的就业方针; 在工资制度上实行“按劳分配”的多层次更切实际的分配方法;劳动服务公司的发展,对统筹就业,吞吐劳动力起积极作用;劳动计划管理权限下放等。逐步建立一套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就业、培训制度以及用工和社会调节紧密联系的新的劳动制度。

☚ 劳动力介绍所   劳动服务公司 ☛
0000338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2:2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