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农业生产和农作物生长发育有密切关系的气候条件。包括光、热、水分等作物不可缺少的因素和旱、涝、霜冻等不利气候条件。气候条件是农业生产重要的环境条件,也是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资源。
农业气候
为了正确评价我国农业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合理规划和正确指导生产,进行农业气候区划是必需的。近年来有丘宝剑的中国农业气候区划,李世奎、王石立的全国农业气候区划等。以下主要介绍丘宝剑的中国农业气候区划、中央气象局气象研究院和南京气象学院的中国种植制度气候区划。
丘宝剑鉴于我国地理、气候条件自然形成的迥然不同的地理和农业气候区域,将我国划分为三个农业气候大区,即青藏高原气候区、西北干旱气候区和东部季风气候区。高原区海拔3000米以上,地高天寒,降水虽然不多,但因气温低蒸发更少,因而湖泊沼泽随处可见; 干旱区气温虽很高,但降水稀少,水分不足严重地限制了热量作用的发挥; 季风区雨热同季,植物茂盛,农业发达。
三大区域的划分指标有两个,一个是海拔高度在3000米,一个是最暖月平均气温18℃,即海拔高度在3000米以上、最暖月平均气温18℃以下为高寒区。干旱区和季风区的分界是年平均降水量400毫米等值线。但因三大区域范围均很大,区内气候差异显著,因此在大区内再进行分带作为二级区。二级区共划分14个带,各带的划分指标是最冷月平均气温。≥10℃积温以及日平均气温≥10℃的 日数等。三级区以降水量、气温以及地形、水文、土壤、植被等为指标,把全国划分为46个地区。
中央气象局气象研究院和南京气象学院在对我国农业气候资源进行详细分析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种植制度的气候区划。
这个区划主要考虑热量,采用日平均气温≥10℃积温作为主导指标,然后北方再兼用最热月平均气温,南方再兼用秋冬低温指标,最后得到的区划简单明了。(见下表)
种植制度分区表
分区 | 主导指标 | 辅助指标 | 农业意义 |
≥0℃积温 | 最热月 平均温度 (℃) | 秋季低温 出现时间 (稳定通过 20℃终日) | 极端最低 多年平均 温度 (℃) |
一熟区 | <4000℃ | | | | 一年一熟 |
I(0) | <1500℃ | <10℃ | | | 高寒无农业区 |
I(t) | 1500~2500℃ | >10℃ | | | 高寒农业区,可种植春麦、青稞、 马铃薯、林、牧 |
I(2) | <2500℃ | <22℃ | | | 一熟喜凉作物区,春麦、马铃薯, 还可发展林、牧 |
I(3) | 2500~4000℃ | 22~25℃雅 | | | 可一熟喜温的玉米、大豆、高粱、 水稻等 |
| | 鲁藏布江河谷 | | | |
| | 15℃左右 | | | |
二熟区 | 4000~5800℃ | | | | 一年二熟 |
Ⅱ(1) | 4000~4800℃ | | | | 冬小麦与早熟玉米连作 |
Ⅱ(2) | 4800~5500℃ | | | | 冬小麦与中、晚熟玉米连作;水 源较好的地区 |
分区 | 主导指标 | 辅助指标 | 农业意义 |
≥0℃积温 | 最热月 平均温度 (℃) | 秋季低温 出现时间 (稳定通过 20℃终日) | 极端最低 多年平均 温度 (℃) |
| | | | | 可稻、麦两熟 |
Ⅱ(3) | 4000~5800℃ | | | | 海拔低的地区为稻、麦两熟,个 别地区玉米、 |
| | | | | 冬小麦两熟 |
Ⅱ(4) | 5500~5800℃ | | | | 水田比例大,为双季稻两熟区 |
三熟区 | >5800℃ | | | | 一年三熟 |
Ⅲ(1) | 5800~6000℃ | | 9月25日前 | -4~-9℃ | 冬油菜或冬小麦、早稻中熟、 晚稻中熟 |
Ⅲ(2) | 6000~6700℃ | | 10月10日前 | -4~-7℃ | 冬油菜或冬小麦、早稻中熟、 晚稻迟熟。亚热 |
| | | | | 带作物可基本越冬 |
Ⅲ(3) | >6700℃ | | 10月10日以后 | | |
Ⅲ(3.1) | 6700~8000℃ | | | 2~-4℃ | 冬油菜或冬小麦、早稻迟熟、 晚稻迟熟 |
Ⅲ(3.2) | >8000℃ | | | >2℃ | 可冬种喜温作物,水稻可三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