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关学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关学以北宋张载为代表的学派,宋代理学的四个主要学派之一。因张曾长期居住、讲学于关中(古代称函谷关以西为关中),弟子多关中人,故名。又因张在关中居住与讲学的地址为凤翔眉县横渠镇(今陕西眉县横渠镇),学者尊称他为横渠先生,故亦称横渠学派。关学没宗传,张载无师承。关学的理论是张载自己经过几十年的探索,“苦心得之”(《宋元学案·横渠学案下》)。“其学尊礼贵德,乐天安命,以《易》为宗,以《中庸》为礼,以孔、孟为法”(《宋史·张载传》)。提出“太虚即气”的气一元论的唯物主义学说,宣扬仁孝的兼爱思想,主张把人性分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提倡“变化气质”的道德修养论。关学的基本特点是具有“学贵于用”的学风,表现在关学学者重视对封建、宗法、军事、井田、自然科学等实际问题的研究。另一个特点是株守儒学,躬行礼教,以反对佛、道为己任。在北宋时,关学曾一度兴盛,与“洛学”、“新学”鼎足而三,颇有影响。关学和王安石的“新学”在政治观点上都主张改革,但在改革的办法、途径上有分歧,所以张载没有与王安石合作,但也没有攻击新法,在新旧党争中采取了中立的态度。在学术上,张载曾称道过王安石,他与王安石都推崇《周礼》,两人有契合之处。关学与洛学的观点比较接近,联系比较密切,张载与二程讨论过学术问题。二程赞赏张载《西铭》中的仁孝思想,赞同他的性二元论观点等;张载听了二程讲《易》,深受启发,自认不如。但关学与洛学在“理”与“气”孰先孰后、“清虚一大”、“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等问题上存在着很大的分歧,进行过激烈的争论。关学的阵容很大,与张载同辈的关学学者重要的有李复、游师雄、张舜民等。弟子有吕大忠、吕大钧、吕大临三兄弟,苏昞、潘拯、邵清等。张载去世后,关学出现了分化,三吕、苏昞、潘拯等主要弟子依傍二程,归依洛学,成了二程的得意门生。虽然李复、游师雄等仍继续其传,但此后关学再没出现较有影响的思想家,加之政治上缺乏靠山,便逐渐衰落消亡了。到了南宋,关学作为一个学派已不复存在,但其思想影响十分深远。它的性二元论和仁孝等伦理思想受到朱熹的推崇;它的“太虚者,心之实”的观点,成为陆九渊“心学”的一个思想来源;它的思想的精髓——气一元论的朴素唯物主义被明清时代的王廷相、王夫之、戴震所继承和发挥。 关学宋代关中理学家张载创立的一个哲学流派。张载,陕西眉县横渠镇人。提出“太虚即气”的学说,肯定“气”是充塞于宇宙的实体,由于“气”的聚散变化,形成各种事物现象。并说“造化所成,无一物相肖者,以是知万物虽多,其定一物无无阴阳者,以是知天地变化,二端而己”,猜测到事物对立面统一的某些原理。在认识论上,张载肯定人的主观意识是依赖于外界的客观物质的,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张载是关中人,而且长期在关中讲学,他的弟子也多为关中人,故其学派被称为“关学”。明清时代,关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郿县的李柏,富平的李因笃,周至的李颙,代表了这一时期“关学”的最高成就。其中李颙(1627—1705),是清初倡导经世致用,反对空谈理性的代表。关学,不仅促进了北宋以后的关中学术文化的发展,而且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流派之一。 关学 关学宋代理学奠基人之一张载所创立的学派,因张载长期在陕西关中地区讲学,故名。关学为宋明理学四大学派之一,素有 “濂、洛、关、闽、周、程、张、朱” 之称。参见 “横渠学派” 条。 ☚ 二程学派 濂学 ☛ 关学以北宋张载为代表的学派。因张载讲学于关中,故名。主张“太虚即气”、“一物两体”、“以实用为贵,以涉虚为戒”。主要人物有张戬、吕大忠、吕大钧、吕大临、范育、侯仲良等。张载死后,传人很少。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