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关于1986年农村工作的部署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关于1986年农村工作的部署 《关于1986年农村工作的部署》中共中央1986年1月1日发布。当时,我国农村在成功地进行了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中心内容的改革的基础上,1985年又迈出了以改革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调整农业结构为中心内容的重大的一步,并也已取得了成效。农村经济搞活了,商品的流通渠道增多了,商品经济的横向联系加强了,农民按市场需求进行生产的积极性提高了,整个农村经济开始走上了有计划发展商品经济的轨道。农村的产业结构经过调整,一向比较薄弱的林、牧、渔和加工服务业得到了加强,农村经济正沿着综合经营、协调发展的道路前进。为进一步研究农村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总结广大农民和农村干部在改革实践中的新鲜经验,不断完善党在农村经济改革中的方针政策,部署1986年的农村工作,中共中央、国务院于1985年12月5日至21日召开了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经过会议的认真讨论,形成了《关于1986年农村工作的部署》的文件,由中共中央于1986年1月1日发出,用以指导1986年的农村工作。文件认为,我国农村在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又在改革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成效十分显著。最主要的标志就是农村经济搞活了。但也应当看到,农村现有的物质基础还十分脆弱,部分地区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有下降的迹象。在农村新旧经济体制交替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不协调现象,城乡改革汇合以后各方面利益关系的调节更为显得复杂。必须把已经开始的改革坚持下去,认真落实好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调动起一切积极因素,保证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因此,1986年农村工作总的要求是,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的战略方针,进一步落实党的各项农村政策,继续深入进行农村改革,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组织好产前产后服务,推动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文件指出,农村经济改革还远未达到既定的目标。改革既要有破,又要有立,完善流通体制和合作体制,调整产业结构,都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改革中遇到的种种难题,要靠深入改革来解决,后退是没有出路的。文件指出,农产品统派购制度的改革,涉及到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等各个方面的利益,在前进的步伐上需要城市改革相互协调。1986年工作的重点是围绕已经实行的政策,加强后续工作,以巩固和扩大改革的成果。文件强调指出,把粮食统购改为合同定购,是粮食收购制度的重大改革,只能逐步完善,不可因为粮食生产出现年度性波动就动摇改革的方向。集体林木和牧区畜产品要坚持放开,不要退回去。流通领域必须坚持实行多渠道经营。为调动各业农民特别是从事粮食生产的农民的积极性,文件对以上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具体完善政策实施的意见。在强调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正确处理好粮食生产和多种经营关系的同时指出,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不可代替的重要产品,粮食生产必须得到切实的保证。粮食又是低盈利的商品,要靠多种经营来补充收入,粮食生产与多种经营必须统筹兼顾,密切结合,相互促进。一定要搞好产前产后服务,有效地保障农村商品生产的发展。农村商品生产的发展,要求生产服务社会化,因此,完善合作制要从服务入手。我国农村商品经济和生产力在地区之间、产业之间参差不齐,农民对服务的要求也会各不相同,不同内容、不同形式、不同规模、不同程度的合作和联合将同时并存,切忌一刀切。文件提出,要在坚持共同富裕的前提下,进一步落实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的政策。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全体劳动者提供了劳动条件和发展的机会,国家又掌握着调节社会收入的手段,这是实现共同富裕避免两极分化的根本保证。但由于劳动者之间和地区之间所处的具体条件不同,出现先富后富和富裕程度不同是不可免的。一定要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也一定要注意发展合作制度,实行税收调节,做好扶贫工作,并完善法制,保护合法权益,制止非法牟利,发展生产力,走向共同富裕。文件强调,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全局至关重要,对实现本世纪末的小康目标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一定要奋发努力,促使农村经济全面振兴,夺取农村改革的全面胜利。文件的发布和实施,推动了农村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推动了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 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