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六祖坛经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六祖坛经

佛教经典,简称《坛经》。为中国佛教禅宗的主要典籍。据认为禅宗是印度僧人菩提达摩于南北朝时在洛阳少林寺创立的,故称之为初祖,经几代相传至唐朝时,僧人慧能被称为六祖。《六祖坛经》即是慧能的弟子及传人法海等人对慧能事迹和语录的集录。该书内容丰富,分为十品:行由、般若、疑问、定慧、坐禅、忏悔、机缘、顿渐、宣诏、咐嘱等。主要内容是:(一)提出了“人性本净”的佛性本有论。慧能说:“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从而肯定了每个人都有成佛的可能性,成佛即是“自识本心,自见本性。”而佛与众生的区别即在“迷”与“悟”,“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佛。”“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二)由佛性本有出发,对于佛教修习提出了顿悟说,认为既然佛性本有,因此成佛只能靠自己的觉悟,即“自性自度”,而要达到自己觉悟,关键不在于长期忏修、读经、念佛、坐禅,而在于一念悟解。若得顿悟,刹那间即可成佛。“前念迷即凡,后念悟即佛。”这种修行理论既充分肯定了在修佛过程中修习者自身的认识能动作用,又使修习过程简捷易行,这对于传统的佛教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变化。(三)提出了“无念”的修行内容和境界,“无念者,见一切法,不着一切法”,即指人们在与外界事物接触时,不受其影响。而达到了“无念”,也就能现出见识自己的本性——佛性。因此,修行就是修心,是破除外境侵扰的邪念、妄念。达到了无念,也就达到了佛的境界。“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六祖坛经》提出的这些思想,使佛教进一步中国化、世俗化,使禅宗成为中国佛教史上影响较大,生命力较强的宗派之一。

六祖坛经

六祖坛经

中国佛教典籍。亦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法宝坛经》,简称《坛经》。一卷。唐慧能于唐高宗时应韶州刺史韦璩之请,在广东韶州(今广东韶关)大梵寺坛上说法,弟子法海集录成书。慧能(638—713),又作惠能,俗姓卢。原籍河北范阳(今北京城西南涿县),出生于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县东)。禅宗南宗的创始人,中国禅宗的第六祖。三岁丧父,家境贫寒,少时即采薪谋生。唐龙朔元年(661,一说咸亨年间670—674)至湖北黄梅谒见禅宗五祖弘忍,作“行者”。弘忍命其在碓房舂米。八个多月后,弘忍为传衣法,命弟子各作一偈,慧能以一偈而博得弘忍的赏识,秘密授予顿教衣法,命即南归暂作隐居。仪凤元年(676,一说武则天垂拱年间685—688)正月初八慧能到南海(广州)法性寺,恰逢印宗法师在此讲《涅槃经》,因风幡之议而引起印宗注意,遂为之落发,并由智光律师为其受具足戒。从此开始从事佛教活动。翌年至韶州(今广东韶关)曹溪宝林寺,弘扬“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悟法门。前后讲法三十多年,影响越来越大。武则天、唐中宗曾诏谕他入京,均婉言辞却不去。卒后曾被唐宪宗谥为“大鉴禅师”,宋太宗加谥“真宗禅师”,仁宗赐谥“普觉禅师”,神宗赐谥“圆明禅师”。弟子甚众,著名的有青原行思,南岳怀让,荷泽神会,南阳慧忠,永嘉玄觉等。他们得法后各成一家。
《坛经》记载慧能一生得法传宗的事迹和弘法的言教,为中国佛教著作中唯一被尊称为“经”者。此书不但是禅宗最重要的典籍,亦是研究禅宗思想和禅宗发展史乃至中国佛教史的重要依据。《坛经》主张舍离文字义解,而直溯心源。其中心思想为“见性成佛”,人人皆可成佛,因为人人具有佛性。慧能指出“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他解说禅法以“定慧为本”,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并诱导禅者修行禅定的方法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他指出行住坐卧皆是坐禅,只要做到“无念”,就体现了禅定功夫。同时强调“法即一种,见有迟疾”,“法无顿渐,人有利钝”。他主张“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慧能指出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为后世倡导在家禅的嚆矢。由于《坛经》的佛教理论比其他诸宗更为明快简易,因而吸引了更多信徒,流行也更加久远。《坛经》的这些禅学思想对中唐以后的佛教及宋明理学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由于敦煌本《坛经》及《神会语录》的发现,其中内容颇有出入,因而引起了种种争论。首先是胡适据敦煌文献,先后发表了《菏泽大师神会传》、《坛经考之一》、《坛经考之二》等论文,认为《坛经》的作者不是慧能而是神会。1945年钱穆撰《神会与坛经》,对此提出异议,主张《坛经》是慧能的作品。后有杨鸿飞撰《关于六祖坛经》,赞成胡适之说,认为“它的确为神会所作”。钱穆又撰《略述有关六祖坛经之真伪问题》,反驳了杨鸿飞的观点。此后两人曾反复辩论,各自坚持自己的主张。另有澹思撰《慧能与坛经》,认为坛经的作者应该是慧能,但一定经过神会或神会一系人的窜改。蔡念生作《谈六祖坛经真伪问题》,也指出不能“认为全部《坛经》,都是神会伪造”。1971年在台湾的印顺撰《神会与坛经》等文,对胡适提出的论点和证据,一一加以反驳,认为:“《坛经》决非神会或神会门下所造”。“神会门下补充了一部分——《坛经》传宗”。1979年吕澂在其名著《中国佛学源流略讲》中,也认为《坛经》为慧能作,后人在内容上有所增加。关于《坛经》真伪问题,在日本学者间亦有争论。1935年宇井伯寿著《第二禅宗史研究》,不同意胡适之说,认为《坛经》的作者为慧能。1964年关口真大撰《禅宗思想史》,认为《坛经》代表了神会思想。1967年柳田圣山作《初期禅宗史书之研究》,更认为《坛经》中“无相戒”、“般若三昧”、“七佛二十九祖说”等,是牛头宗六祖慧忠所说,鹤林法海所记,神会晚年将其引入自宗,由门下完成。近年来,中外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坛经》的基本内容代表了慧能的思想,但不无后人增益的成分。
此书由于历代辗转传抄,补充和修订,因而出现各种不同的版本。现行本有四种:一、敦煌写本,不分品目。题目“《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一卷,兼受无相戒弘法弟子法海集记”。一般认为是现存最早的版本。原本现藏英国博物馆,后由日本学者铃木大拙将其分为五十七节。二、流通本(宗宝本),一卷,十品。题名《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前有德异序,《略序》改作《六祖大师缘起外纪》,系宗宝于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的改编本。因文字经过润色,较流畅,且内容又含有某些后期的禅宗思想,故长期来几乎成为《坛经》的唯一流通本。三、惠昕本(兴圣寺本),二卷,十一门(一作三卷十六门)。题名《六祖坛经》,是惠昕于唐乾德五年(967)根据繁本《坛经》删定而成。书前有惠昕序。后传入日本,由兴圣寺再行刻印。又有金山天宁寺本及大乘寺本,题作《韶州曹溪山六祖大师坛经》,文字稍异,无惠昕序,有北宋政和六年(1116)比丘存中的序文。四、德异本(曹溪原本),一卷,十品。题名《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全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曹溪原本》,简称《曹溪原本》。系德异于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一说1052—1056年间)改编。前有德异《略序》,记述六祖身世。1944年“普慧大藏经刊行会”曾刊印以上四种版的合编本。日本《大正藏》收录了敦煌本和流通本(宗宝本》二种,金陵刻经处有流通本(宗宝本)的单刻本。
注释本有丁福保的《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笺注》,郭朋的《坛经校释》等。

☚ 南海寄归内法传   华严五教章 ☛
六祖坛经

《六祖坛经》

简称《坛经》,中国佛教禅宗典籍。是中国僧人所著唯一一部被冠以“经”的佛书。由禅宗六祖慧能所说,其弟子法海集录而成。记载慧能生平事迹和语录。体现了六祖“识心见性,顿悟成佛”的主张;性,指众生本具之成佛可能性; 顿悟,认为“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万法尽在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同时也宣扬了唯心净土思想,认为“随其心净,即佛土净”。在修行方法上强调“无念、无住”,于一切事物不可执着,必须使心无所系缚。由于流传甚广,历代传抄,出现了许多版本,主要有: 1、敦煌写本,1卷,全名《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六祖慧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为最古本。2、惠昕本,2卷,晚唐僧人惠昕删简而成,传入日本后,由日本大兴圣寺再加刻印,又称兴圣寺本。3、《曹溪原本》,1卷,全名《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曹溪原本》。一般认为此本曾经宋代僧人契嵩改定,内容大增。4、宗宝本,1卷,题为《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由元代僧人宗宝改定,此本最流行。《六祖坛经》标志着佛性学说和解脱理论的彻底中国化,在佛教思想史上具有广泛的影响和深远的意义。

☚ 六度   巴布派 ☛

六祖坛经liu zu tan jing

【佛教】Analects of the Sixth Chan Patriarch Huineng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14:3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