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的徽剧和黄梅戏
徽戏和黄梅戏是安徽最有影响的两个剧种。
徽剧形成于安徽徽州一带,曾流行于南方各省。明末清初,“徽州”、“青阳”、“四平”等声腔受昆曲的影响,演变为昆弋腔。昆弋腔又和北方的西秦腔相互影响而形成了吹腔、拨子、二黄等新腔。徽剧在清乾隆年间形成。乾隆、嘉庆年间,徽班进京,吸收了京腔、秦腔、汉调之长,发展成为以唱西皮、二黄为主的京剧。
徽剧的音乐流畅粗犷,生活气息浓厚,伴奏乐器以徽胡、笛、唢呐为主。表演豪放质朴,以武戏为主。传统剧目有《七擒孟获》、《八阵图》、《英雄义》等。新中国成立后,经整理演出的剧目有《出猎回猎》、《齐王点马》、《百花赠剑》、《水淹七军》、《淤泥河》、《打百弹》、《拿虎》等。
黄梅戏又叫黄梅调、采茶戏,流行于安徽以及江西、湖北等地,是以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调为主的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形成的。清道光年间,在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地带,形成了以演唱“两小戏”、“三小戏”为主的民间小戏。后来,又吸收了青阳腔和徽剧的音乐和表演形式,开始演出大戏。这时的大戏有《乌金记》、《七仙女下凡》等,小戏有《打猪草》、《卖半箩》等,生活气息浓厚。辛亥革命后,一批黄梅戏职业艺人出现,进入城市演出。在演出过程中,受到了京剧等剧种的影响,使黄梅戏发生了一些变化。
黄梅戏歌舞并重,音乐流畅动听,深受观众喜爱。《打猪草》、《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等剧目、脍炙人口。著名演员严凤英、王少舫、马兰等为全国广大观众所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