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内联外引 八 内联外引蚌埠属全国甲类开放城市。近年来,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加紧了内引外联,筑巢引凤、引凤筑巢双管齐下,为经济进一步发展增添了活力,经济发展的外向功能逐步得到加强。 内联 蚌埠属上海经济协作区、淮海经济协作区和皖北经济协作区组成城市。全市有300多家企业同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下辖100多个地区的企业实行了生产、技术、物资、资金、人才等方面多形式的经济合作。一批企业参加了全国或地区性企业集团。蚌埠在京、津、沪、广州、深圳、厦门、海口、珠海等城市设立了办事处并兴办和发展了经济实体,同时与宁夏自治区石嘴山市、海南省海口市、云南省昭通地区、上海市长宁区、北京市门头沟区、江苏省连云港市建立了友好城市,在黑河开办了边贸公司。 外引 到1992年末,蚌埠共有三资企业47个,外商投资总额达3700多万美元。其中仅1992年便批准成立三资企业32个,注册资金3080万美元;协议利用外资1000万美元;外贸出口商品3亿多人民币。对外交往日趋活跃,已与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合作关系,并与日本、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美国等国8个城市分别结成友好城市和贸易伙伴关系。每年接待国外来访团组和华侨均在3000人次以上。1992年,共接待入境游客近万人次。 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内联外引,蚌埠市决定:一是继续扩大驻外机构,形成更广泛的经济协作网络。同时,继续加强与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间的友好往来,充分利用友好城市、经贸伙伴关系发展多种形式的经贸合作。加强与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侨属的交往与联系。二是加速发展对外贸易,充分发挥外贸企业具有直接进出口经营权的优势,努力增加出口创汇。瞄准国际市场,大力发展出口产品生产,抓紧建立出口工业、创汇农业、乡镇企业和三资企业四大出口生产体系和不同类型的农工贸技相结合的出口商品基地。不断拓宽出口渠道,实行多元化、多口岸出口。发展代理出口,联营出口,创造条件使更多的企业享有直接对外经营权。三是吸引更多的外资,创办更多的三资企业。同时鼓励外商同蚌埠市的企业和其它经济组织合作进行三来一补及到境外投资办实体,参与国际竞争。四是学会按国际惯例办事,产品质量、标准、成本、价格、会计制度等,加速与国际市场接轨。五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放手让国家、集体、个体、私营一起上,内资、合资、外资一起上,推动第三产业更快发展。作为省对外招商进行土地成片开发试点城市,蚌埠市还欢迎外商来经营房地产,发展房地产业。六是外商投资开发企业可在蚌埠市设立的龙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张公山经济技术开发区、锥子山及黄泥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桥北经济技术开发区、龙湖风景旅游开发区、市区的旧城改造等区内择地开发。七是加快城市建设步伐,继续加强环境保护工作,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八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市,继续深入普及有关法律基础知识,促进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抓好社会治安。 为加快蚌埠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步伐,培植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和拳头产品,打入国际市场,蚌埠市选定了第一批对外招商项目18个。(1)轻定量涂布纸生产项目;(2)酒精废糟液综合治理项目;(3)饲料级L—赖氨酸项目;(4)涤纶帘(帆)布项目;(5)超薄玻璃生产线项目;(6)二醋酸纤维丝束项目;(7)30吨电炉炼钢项目;(8)维生素C生产线项目;(9)半导体力敏传感器项目;(10)变性淀粉项目;(11)复合、超细纤维项目;(12)30万吨水泥熟料项目;(13)滤清器生产线项目;(14)非织造布生产线项目;(15)淮河荆涂公路桥项目;(16)军用机场迁建项目;(17)煤气工程项目;(18)席家沟新建港口项目。另外,第二批对外招商项目也已初步拟定,不久即将公布。 蚌埠市为鼓励国内外企业、单位和个人来蚌埠进行交流与合作,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具体措施,尤其是对出口产品将实行更多的倾斜。政策跟着项目走,服务跟着客商走。竭诚欢迎国内外客商前来垂询洽谈,共襄盛举。 ☚ 七 社会治安 第三节 市辖区、县简介 ☛
八 内联外引 八 内联外引淮南市坚持全方位开放的原则,并从实际出发,扬长避短,积极开展内联外引,为发展经济增添了生机和活力。 引进外资效果明显 近5年来,共引进5万美元以上项目41项,总投资4421.7万美元;兴办三资企业35家,投资总额3441万美元,其中协议外资1050万美元。仅1992年就批准兴办三资企业20家,总投资额1600万美元,协议外资500万美元。1992年9月,淮南市成功地举办了第二届中国豆腐文化节暨安徽省第二届花鼓灯会,有效地宣传了淮南,提高了淮南的知名度,节会期间,贸易成交额达11.68亿元。 横向联合有了较大的发展 1992年初淮南市同淮阴市结为友好城市,同合肥、芜湖两市签订了经济技术协作意向书,与华东化工学院建立了稳定的技术协作关系,在沿海、沿边和其他城市设立了10个办事机构,实施的技术协作和经济联合项目100多项;参加了南京经济协作区,全国煤炭城市发展联合促进会,全国中等城市秘书网络等组织;组建了龙昌、化工、玻璃等5家企业集团,与全国各地区、各行业建立了广泛的联系,为沟通信息,共同发展准备了良好的条件。淮南物资贸易中心与苏、鲁、豫及本省近50家物资企业组成贸易联合体,扩大了购销领域。与此同时,还分别与保加利亚的鲁塞市和乌克兰的澳布霍夫市达成缔结友好城市的意向,扩大了淮南的对外交往领域。 经济开发区成绩斐然 19■年3月,淮南市建立了洛河经济开发区,19■年4月,省政府正式批准设立淮南洛河经济技术开发区。该开发区占地14平方公里,北倚淮河水道,南临合阜铁路,206国道穿区而过,交通十分便捷。近年来,又筹资3000多万元,新建了工业小区、商业小区、生活小区;开通了程控电话;配套了供水、供电设施;设置了工商税务、金融等服务机构,并按照国际惯例和“一个窗口、一枚图章、一套资料、一站办完”的原则,为投资者来淮投资提供高效便捷的一条龙服务,同时在外地实行招商代理制。几年来,开发区先后引进了中高级技术管理人才170余人,吸纳资金2000多万元,联合引进了电子、化工、冶金、铸造、服装、食品等一批工商企业,产品畅销全国20多个省市及海外十几个国家和地区。 内联外引的重点 进一步加强同沿海、沿边、沿江开放区的实质性协作和联系,在合肥、芜湖两市设立办事机构,建立稳定的对外协作关系。“借船出海,借梯登高”;大力发展三资企业,吸引外商兴办高新技术产业,并利用外资嫁接改造传统产业。到1995年三资企业力争突破100个,到1997年引进外资达1亿美元;组建一批企业集团,重点发展纺织印染、印刷包装、医药、电子机械等企业集团,推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科学配置;加快洛河经济开发区的开发建设。 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推进内联外引,淮南市在努力改善投资硬环境的基础上,同时注意优化投资软环境。仅1992年以来,就相继出台了5个关于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决定和意见,并先后制定了20多项配套政策和措施。 ☚ 七 社会治安 第三节 市辖区、县简介 ☛
八 内联外引 八 内联外引近几年来,滁州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方位、大跨度地推进横向经济技术协作,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1985年以来,与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建立了协作关系,共达成协作项目2498个,引进各类人才6825人。1992年签订协作项目170个,执行项目219个,引进资金7245万元,人才交流8990人次,使企业新增产值10.2亿元,利税1.3元,创汇1340万美元。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拓宽横向联合路子,今后几年的主要打算是: 农业方面 鼓励国内外投资者前来开发土地、荒山、荒坡、水面、矿产等资源,进行农副产品深加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重点着手投资建设肉牛综合开发利用、皖东河蟹养殖基地、瘦肉型商品猪综合开发利用和新建饲料、饲养、加工联合生产线等大型项目,各县市、区正在建设桑蚕、大蒜、蔺草、板栗、杜仲、茶叶、水果、水产、蔬菜等一大批开发性农业基地,正待引进资金和技术,促其向规模化、区域化方向发展。同时,大力引进良种,特别是水稻、小麦、棉花、畜禽等优良品种。进一步加强同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联系,引进先进技术和科技人才,使农业的发展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 工业方面 该市已拥有家电、食品、纺织、化工、机械、电子、建材、冶金等诸多工业门类,近期主要有以下1000万元以上的合作投资项目:扬子电气公司年产5000吨搪瓷粉、年产50万只搪瓷浴缸、年产1000套大中型模具中心、年产20万只洗碗机、年产1000辆大中型客车组装生产线、年产6000辆轻型车、10万台高速多缸发动机铸件铸造中心、年产1万吨工程塑料制品加工;滁州电扇总厂年产500万只微电机生产线;滁州市家用电器厂年产20万只蒸气电烫斗;滁州无线电厂年产150套水泥立窑节能设备、年产10万线程控电话交换机和电网调度、通讯和负荷控制三合一系统生产线;全椒柴油厂年产26万台小缸径多缸柴油机;安徽省第二纺织机械厂引进铸造关键性生产技术和设备;滁州轻飞集团总公司年产6万台地面清洗机;滁州电视机厂年产10万台镭射视唱机;皖东水泥厂扩建年产30万吨水泥生产线;定远石膏矿扩建年产20万吨石膏及其制品生产线;明光凹凸棒粘土材料厂扩建凹凸棒粘土开采及加工厂;滁州刨花板厂人造刨花板制品扩产;定远盐矿扩建年产20万吨精盐;滁州化纤厂年产2800吨粘胶长丝;华厦化学工业公司年产5000吨聚苯氧基树脂;来安医药玻璃总厂引进药品包装材料生产关键设备和生产工艺;滁州市色织厂完善色织布加工及后整理设备;嘉山县明光酒厂年产3000吨活性干酵母;滁州市肉联厂肉类加工及综合利用;凤阳县油脂饲料厂的大豆饲料和油脂加工扩产;滁州药用包装材料厂年产600吨药用铝箔PTP生产线等。合作方式主要是合资、合作或补偿贸易。与此同时,全市工业急待寻找发展跨度大、潜力大、附加值高、效益好的协作项目,急需引进技术和人才。 第三产业方面 全市规划第三产业以21%的速度逐年递增,到“八五”末,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30%。因此,必须积极发展商业、服务业和各项公用事业,大力兴办金融、房地产、信息咨询、法律、技术服务等第三产业。可供合作的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大项目主要有:滁州经济技术开发总公司的经济开发区综合楼、标准工业厂房、基础设施建设和兴办房地产开发公司;滁州市五交化公司兴建1万平方米东方大厦;滁州琅琊山管理处建设琅琊山3个主要风景旅游区;凤阳县恢复建设“中都城”;滁全一级公路等。 ☚ 七 社会治安 第三节 市辖区、县简介 ☛
八 内联外引 八 内联外引改革开放以来,宿县地区积极扩大对外开放和横向联合。10多年中,宿县地区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外商投资的优惠政策,多次邀请外商及港、澳、台客商前来参观考察,洽谈合作项目,还先后组团赴美国、德国、芬兰、日本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参观考察,洽谈技术引进和合作项目。至1992年底,全区以补偿贸易方式引进外资5项,利用外资额1051万美元;兴办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企业28家,合同金额2688.04万美元,利用外国政府贷款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3项,其中芬兰政府贷款4900万美元的合成洗涤剂原料项目合同已签订并生效,现汇技术引进项目30项,用汇总额1300万美元。在国内横向经济联合与协作方面,宿县地区积极参与了淮海经济区、皖北经济区和兰新经济带等区域经济组织活动,1988年宿县地区同福建省莆田市结为友好地市,还先后在北京、上海、深圳、海口、厦门、哈尔滨等地设立了办事处,积极引进资金、技术、人才、扩大区域合作,促进了全区经济发展。 ☚ 七 社会治安 第三节 地辖市、县简介 ☛
八 内联外引 八 内联外引为了促进内联外引,地区和各县市分别制订了引进人才、资金、项目、技术方面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给予工商、税务、土地等方面的优惠,竭诚欢迎海内外投资者来皖西兴业办厂。一是扩大驻外机构,加强与各大中城市的横向联合和经济协作,加强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挂靠联引。二是以区内重点骨干企业为龙头,组建麻纺织、棉纺织、丝织、粮油、机电、建材、化工等一批企业集团,提高内聚力,增强竞争力。三是办好经济开发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商。四是寻求联合,引进技术、资金开发周集铁矿,开发山区中药材资源、矿泉水资源、皖西白鹅及羽绒资源和天堂寨、古寿春旅游资源。五是加快对现有企业的嫁接改造,大力发展三资企业和外向型企业。 ☚ 七 社会治安 第三节 地辖市、县简介 ☛
八 内联外引 八 内联外引近年来,全区以推进内联外引为契机,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仅1985年以来,在内联方面,共引进人才1182人;结成友好市(县、区)15对;吸引区外资金3.1亿元;开展各类经济技术合作项目1661个;组建企业集团10个。并参加了南京、皖中两个经济协作区。在外引方面,引进项目22个,投资2.4亿多元;兴办三资企业31家,外商投资725万美元。同时,外贸出口有了较大增长,对外交往逐步增多。 进一步加强对外开放,扩大内联外引是全区经济建设的一个重要突破口。今后几年的主要打算是:一是扩大驻外机构。由目前30多个驻外办事处发展到50个,分布全国各大中城市,形成广泛的经济协作网络。二是组建4个企业集团。即以巢湖柴油机厂、油泵厂为龙头的柴油机集团;以巢湖冷冻厂、华丰公司为龙头的速冻食品集团;以巢湖水泥厂、东关水泥厂为龙头的水泥建材集团;以安徽维尼纶厂为龙头的仿真丝绸集团。三是办成跨区域、跨行业的联合体项目5个,引进技术合作项目100个,人才600人。四是充分利用合肥、芜湖两个开放城市的优惠政策,鼓励引导企业在合、芜两市设立窗口或组建企业集团,借船出海。五是办好巢湖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无为二坝经济技术开发区、含山林头工业小区及和县沈巷工业小区,以出口创汇农业、外向型企业、房地产开发为重点,积极同外商合作、合资。六是大力发展500—600个中外嫁接项目。主要合作项目有:扩建巢湖水泥厂6号窑、无为建陶厂磨光瓷质砖、含山瓷厂花岗岩瓷砖、含山砂轮厂人造金刚石、巢湖市巾被厂针织内衣、庐江风机厂特种风机等。七是加快技术引进。重点实施仿真丝绸、小缸径多缸柴油机、铸钢中压阀门引进项目。八是积极争取外国政府贷款和外商投资,兴建巢湖电厂、二坝深水码头、凤凰颈船闸、150万吨水泥厂、小岭硫铁矿200万吨采选等几个大项目,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九是大力组织土建、清洁、搬运、种菜等劳动密集型的劳务输出。十是兴办境外企业20个,利用外国政府货款2000万美元。 为进一步促进内联外引工作,巢湖地区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使有志于与本区合作的国内外企业、单位和个人在税收、土地使用等方面享受特殊的优惠,竭城欢迎国内外工商企业、各界人士和朋友,来巢湖观光旅游,投资投智,创建实业,广泛地、平等互利地进行经济、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 七 社会治安 第三节 地辖市、县简介 ☛ 000049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