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全国经济委员会蚕丝改良委员会Sericulture Improvement Committee,China Economic Committee20世纪30年代中国蚕业改进领导机构。1934年1月30日国民政府在全国经济委员会内成立蚕丝改良委员会,为指导全国蚕桑丝茧各业,以达到蚕丝改良的目的。委员会有监督和奖惩之权,先在江苏、浙江一定区域内实施。委员会设主任委员1人,由曾养甫担任; 常务委员9人,由江、浙两省建设厅长、金融家、蚕丝企业家及蚕丝专家谭熙鸿、沈百先、张公权、冷遹、胡笔江、薛寿萱、吴申伯、葛敬中、何尚平等人组成。会址设在杭州,在沪、宁设办事处。会内设有秘书室及技术室,技术室负责有关技术业务的筹划和实施。室主任由葛敬中兼任,聘技术专员若干人。该会成立后,事业进展迅速。后由于抗日战争爆发,机构解散而中止。3年中主要工作如下: 技术指导 在江苏省金坛县、浙江省萧山县和杭县设3个县蚕桑改良模范区,各区分设多个指导所。在安徽省全椒县、山东省临朐县、湖北省天门县、四川省潼南、巴县、江北、壁山等县设指导所。推广工作重点在模范区,培训蚕户、组织合作社、辟小蚕专用示范桑园、无偿发给蚕户桑苗、配发优良蚕种、组织共同消毒、蚕种共同催青、小蚕共同饲育、栽桑养蚕上蔟等技术指导,对蚕茧丰收茧质优良的蚕户实行奖励。在其他各省的指导所主要做技术宣传和栽桑及养蚕示范,并用江、浙优良蚕种配给农民,对秋蚕饲养起着创始作用。 开办蚕种场 在江宁县、杭县各办1所蚕种场。利用丘陵垦荒栽桑各1500亩以上,并逐步建筑房屋。计划每年各生产蚕种200万张,同时在江宁场内设蚕丝研究所,聘请专家玛利博士从事少量研究。 蚕业教育 该会委托江苏省立女子蚕业学校办大专性质的两年制制丝专修科,招生20余名,毕业后派赴日本参观学习,抗日战争起后回国。又委托该校及中国合众蚕桑改良会镇江女子蚕业学校办初级女子蚕业指导人员养成所,招生200余人。1年后合并在镇江,再经1年毕业,毕业生分配在各蚕业指导所工作。 改进缫丝设备 对几家丝厂贷款,在金坛、无锡、嘉兴、杭县、临朐5县装置新式烘茧机共8台,同时改进收茧办法。又设立江、浙联合丝厂指导委员会,促使12家丝厂联合。先进行交流提高缫丝品位和降低成本的技术经验,后由会购置多绪式丝车及煮茧机等租给初步联合的各厂。在计划共同收茧、技术合作、管理合作时,适逢丝价暴跌,若干丝厂倒闭,未能实现计划。 编辑出版蚕丝刊物 技术室下设编辑委员会,出版《中国蚕丝》杂志。3年中共出21期,又编《蚕丝统计月刊》两年。 该会还设立江、浙蚕种业指导委员会,指导蚕种场提高蚕种品质,并补助江、浙两省蚕种取缔所(检验蚕种、取缔劣种的政府机构)经费,督导蚕种场的蚕种生产。又拨款补助浙江省昆虫局研究桑害虫防治方法,并托该局编印防治桑害虫图及浅说,发给蚕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