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元诗选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元诗选

元诗选

诗歌总集。清顾嗣立编选。三集。每集录元人诗一百家,其中又以天干数分为十编。体例仿吴之振《宋诗钞》,但间有辨订,并保存若干首原集已佚的诗,足资考证。有康熙间顾氏秀野草堂刻本和1987年中华书局本。

☚ 元诗体要   乾坤清气集 ☛
元诗选

元诗选

元诗总集。一百一十卷。清顾嗣立编纂。顾嗣立(1669—1722)字侠君,江苏长洲(今江苏苏州)人。顾性嗜书,康熙南巡时,顾进所编《元诗选》,颇获赞赏。康熙再度南巡时,顾以宋荦荐召试行在,被选至京师编纂《皇舆全览》等书。康熙五十一年(1712)中进士,改庶吉士,授知县,因病乞归。全书分为三集,初集六十八卷,二集二十六卷,三集十六卷。每集中又分十集按天干次序排列,从甲集至壬集(二集、三集独缺丁集)。专收有专集之作者。初集起自元好问,收元好问以下一百家。二集起自段克己、成己兄弟,收段克己以下一百家。三集起自麻革,收麻革以下一百家。按编者之意二集、三集从甲至壬各集要按次序插入与初集相对应的各集(如二集甲、三集甲插入初集之甲集后),这样全书大体是按时代先后排列。编者另拟癸集收录零章断什、不成卷帙之作,因病逝,癸集并未完成,只刻了部分版片,留下部分手稿(约有十七卷)。此书卷首为帝王之作,各文士之卷皆存其原集之名(《四库全书》收《元诗选》,每集只收作者之名,不存集名,并去掉原来的天干序列。这样,二集、三集俱各独立,难以插入初集)。各家俱附小传,并有评语,对于诗人生平经历搜集考订,多有创获,评论诗人得失亦多中肯綮。全编收罗宏富,蔚为大观,为编纂《全元诗》奠定基础。历来论者多从“选”之角度对此书论短说长,如翁方纲云:“顾秀野《元百家诗》体裁洁净,胜于吴孟举《宋诗选》远矣,犹嫌未尽审别雅俗耳。如关系史事及可备考证者,自不应概以文词工拙相绳。若其言怀叙景之作,自当就各家各体,从其所长,而去其所短。一人有一人之菁华,岂必一例编载,陈陈相因哉”(见《石洲诗话》卷五)实际此编之成就首先在于“一例编载”,其缺失亦在于未能“一例全载”。顾氏自称编此书采元集四百馀种,有所去取,不能尽存元人别集之全貌。后《四库全书》著录元别集仅一百六十九家,加上存目亦仅二百有馀,从此可见顾氏此书之价值。此书初集刊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二集刊于康熙四十一年,三集刊于康熙五十九年,皆为顾氏秀野草堂刻本。中华书局1985年据秀野草堂本标点排印出版,仍分为初、二、三集。

☚ 元人十种诗   元诗选癸集 ☛

元诗选

元诗选

元诗选本。六卷,补遗一卷。清顾奎光编选。顾奎光字星五,江苏无锡人,乾隆十五年(1750)进士,曾官知县,博学多才,诗古文俱有名于时。顾奎光认为元诗成就不高,但“其佳者则婉转怊怅,附物切情,工整而流逸,清新而丽,虑周而藻密,而不涉于粗疏,意深韵远,而不失之径直”。认为顾嗣立之《元诗选》“意在广收,未遑持择”,宋、明诗皆有选本,而金、元独少,因此编选此书录元朝一代诗作。起自元文宗、李俊民、刘因,终于和尚行端,共收一百九十馀家。以选小诗为主,也选了一些带有史诗性的长诗。书前附有作者简略生平,间有对元诗长处、特点的评论、品藻,并与宋诗作比较,颇多启发性意见。他指出“宋、明运祚长,故一代屡变”,元朝祚短,则不及变而止。元诗人多宗温(庭筠)、李(商隐),间学长吉(李贺),其病在纤秾繁缛。他还认为元人中最劣者为揭佑民,最俗者为黄公绍,最拙稚者为刘清叟、王义山等。有清乾隆间刻本。

☚ 元诗选癸集   元诗别裁 ☛

《元诗选》

《元诗选》

清顾嗣立所编的元代诗歌总集。《元诗选》从初集到癸集陆续刊行于世,其间相隔近200年,除秀野草堂本外,别无他本。因此是书在上世纪末已颇不易求获配全。1987年中华书局出版初、二、三集,对其作了初步整理,一是将全书加以标点,二是据有关总集或别集改正了某些版刻错讹,填补了部分墨钉,癸集尚待整理。

顾嗣立(1665~1722),字侠君,江苏长洲(今江苏吴县)人。博学工诗,曾被召入京分纂宋、金、元、明四代诗选及《皇舆全览》等书;康熙五十一年(1712)会试,特赐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后以散馆改授知县,移疾而归。元诗的选编工作,早在元代已有进行,如傅习、孙存吾的《皇元风雅》即选了100多人的诗作。到了明代,偶桓《乾坤清气集》、孙原理《元音》、宋绪《元诗体要》、李蓘《元艺圃集》等相断问世。但以上各书,或收录范围较狭,或每家收诗至多30首左右,都很难反映元代诗歌的全貌。顾嗣立每以此为憾,矢志选编足以反映元代诗歌全貌的《元诗选》。他年轻时即留意元人诗集,着手选编《元诗选》。康熙三十二年(1693),顾氏28岁时已将初集100家(并附160家)编成,并在次年由顾氏的秀野草堂刊行。是书的二集(并附107家)刊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三集(并附117家)刊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顾嗣立将每集又按天干分编为10集,其中自甲至辛8集所收各家均有专集可据。方外、闺秀编入壬集;诸家选本仅存几首及山经、地志、稗官、野史所传者则总编为癸集附后。因此初、二、三集均无癸集。顾氏在世时,癸集虽已编目,并在秀野草堂开刻,但不久顾氏谢世,因此未及最后成书。过了10余年,才由顾氏门人席守朴编成并补刊剩余部分,但并未印行。经战乱,旧版散失,守朴之子席世臣又在顾嗣立的曾孙顾果庭处寻得已刻之版和未刻之稿,又经10载,终于在嘉庆三年(1798)刊印成书。这个印本后来又在战乱中散失。现存的癸集是席世臣的曾孙席威根据残存的旧印本扫叶山房的藏版,在光绪十四年(1888)重新刊印成书的。顾嗣立一生博览群书,著述繁富,加以对元诗广搜博采,心力俱瘁,以期玉成巨观,使一代精华,不致磨灭弗彰,这为《元诗选》的编选创造了良好条件。《元诗选》的价值,正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说:“网罗浩博,一一采自本书,具见涯略,非他家选本短饤缀合者可比。有元一代之诗,要以此本为巨观矣。……而嗣立所见,今不著录者亦往往而有,盖相距五六十年,隐者或显,而存者亦或偶佚。残膏剩馥,转赖是集以传,正未可以不备为嫌也。”

元诗选

总集。清顾嗣立编选。分初、二、三编,每编录元人诗100家,3编合附见者340家,还收录了许多零篇断章,不成卷帙之作。为保存元诗最丰富的总籍。有康熙中顾氏秀野草堂刻本。

元诗选

一百一十卷。清顾嗣立 (1665—1722)编辑。顾嗣立,字侠君,江苏长洲人。康熙进士官至翰林院庶吉士。博学工诗。曾入召纂修宋、金、元、明四代诗选及《皇舆全览》等书。著有《闾邱先生自订年谱》、《昌黎先生诗集注》、《寒万诗话》、《春树闲钞》等。此集为元代诗歌总集。全书分为三集。初集刊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卷首有宋荦序及顾氏自撰《元诗选凡例》,收一百家均有专集可考的诗人(另有十六人附见于有关诗人之后); 二集刊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卷首有顾氏序,亦收入一百家诗人(另附七人于有关诗人之后);三集刊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共收一百家诗人(还有十七人见附于有关诗人之后)。此三集,每集又按天干顺序排列,凡有全稿的诗人编入甲至辛集,方外、闺秀则为壬集,没有专集行世的诗人,编为癸集。此集体例仿元好问《中州集》:“寓史于诗,而黎然具一代之文献”(《元诗选凡例》);此诗选迄今为止篇幅最大、内容最全的一部元诗总集。从其问世以来,一直受重视和好评。王士祯称其“甚有雅裁”(《带经堂诗话》卷四); 翁方纲评之 “体裁洁净”(《石洲诗话》卷五),有元一代之诗,要以此本为巨观矣。然此集毕竟是以个人之力完成的巨著,由于资料、能力、水平所限,亦确实存在一些不足,尽管如此,仍为研究元诗必备的主要资料。此书刊行于嘉庆三年(1798)秀野草堂,现已佚。现存癸集是席世臣曾孙席威于光绪十四年(1888)据残存旧印本与扫叶山房藏版重新刊印。1985年中华书局据此本重加整理、纠误、补阙刊行,是迄今国内外的最好版本。

《元诗选》yuan shi xuan

Anthology of Yuan Verse→comp. 顾嗣立(Gu Sili)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2:5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