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切诊
儿科切诊分为小儿脉法和儿科按诊两个方面。
小儿脉法 小儿气血未定,脉息难凭,故周岁以下,不作脉诊。周岁以上小儿由于臂短位小,寸、关、尺三部难分,一般采用“一指定三关法”。对年长儿切脉则与成人相似。由于婴幼儿在诊病时不易合作,每因恐惧哭闹不安,而使脉搏迟数变化较大,故一般应在小儿安静或睡眠时切脉。
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脉象与成人悬殊。《颅囟经》:“凡孩子三岁以下,呼为纯阳,元气未散,若有脉候,须于一寸取之,不得同大人分寸。其脉候之来,呼之脉来三至,吸之脉来三至,呼吸定息一至,此是和平也。若以大人脉五至取之,即差矣。”《脉经》:“小儿之脉快疾,一息七、八至曰平。”小儿年龄愈小,脉搏愈快,1~2岁,每息6~7至;3~6岁,每息5~6至,以后随年龄增加,而脉搏则相对减少。
小儿脉象分类,《小儿药证直诀·小儿脉法》。分浮、沉、缓、急、弦、细、促、乱八脉。《幼幼集成》取浮、沉、迟、数、定表、里、寒、热,而以有力无力定其虚实。临床小儿脉象常分为浮、沉、迟、数、虚、实、滑、弦、结、促十脉。
浮脉: 轻手按之即得,重手按之脉力不足,主表证。因外邪侵袭肌表,卫气抗邪,脉鼓动于外而脉浮。也有里虚而见浮脉者,多为阴虚不能恋阳,阳气浮越于外的缘故。其特点为浮而无力。此外,常见浮兼别脉,如: 浮迟风寒,浮数风热,浮滑风痰,浮结风湿等。
沉脉: 轻手按之不应,重手按之乃得。主里证。邪郁在里,气血困滞,则脉沉而有力;阳气虚陷,不能升举,则脉沉而无力。
迟脉: 脉搏比同年龄正常小儿缓慢,主寒证。寒邪侵入体内,阳气被郁而不宣畅,故脉象见迟。邪热内结,阻滞血脉运行,亦可出现迟脉,但必迟而有力。
数脉: 脉搏比同年龄正常小儿为快,主热证。数脉为阳,邪热鼓动,脉行迅速,因而脉数,是数而有力。阴虚内热,消灼阴精,脉亦见数,必是数而无力。
虚脉: 脉来无力,按之指下有虚空不充盈的感觉,主正不足。气不足以推动血液运行,故脉来无力; 血不足以充盈脉道,故脉来空虚。
实脉: 脉来有力,按之指下有充盈过盛的感觉,主邪气有余。邪气与正气相搏,鼓动脉气,致使脉道坚满,脉来过于有力,故主邪气有余的实证。
滑脉: 脉的往来流利,圆滑,按之有如珠走盘之感。主痰、食、实热。滑脉属阳,为气实血涌,冲动脉搏,故脉来流利圆滑。痰、食内滞,邪气盛实,故亦脉滑。
弦脉: 脉来“端直以长,如张弓弦”。主肝胆病,疼痛,痰饮。脉弦无柔和之象,为气血收敛,脉道拘束。小儿肝常有余,易动肝气生风,影响肝之疏泄而成气结,使气血收敛,而脉弦。气是人体活动的主要动力,气机失宣,血液运行受阻,肺脾二脏功能亦能受影响,故弦脉又主疼痛、痰饮。又“疟脉自弦”。基于病人体质及病情的不同,证有偏热偏寒之差异,故有“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的区别。
结脉: 脉来迟而中止,止无定数,主阴盛气结,血瘀。阴盛而阳衰,气机被郁,脉道不利,故脉搏节律不齐。由于阴气偏盛,阳气不振,故脉来迟而中止。
促脉: 脉来数而中止,止无定数。主阳盛热实,或气滞血瘀。阳盛则阴衰,营血亏虚,脉道失养,故脉搏节律不齐。由于阳气过亢,阴不能济,故脉来数而中止。
儿科按诊 医生用手按压病儿体表或深在部位,以检查有无异常的变化为儿科按诊。如探测体表的温凉,可了解表、里、虚、实及阳气盛衰的变化。肤冷为寒,肤热为热,汗多为表虚,无汗为表实。婴幼儿泄泻,皮肤温暖的为阳气未衰,病情较轻,如泄泻稀薄,皮肤寒冷的为阳气不足,病势较重,等等。
按前额: 据《全幼心鉴》所载凡小儿半岁之际,有病当于额前、眉端、发际之间,以名、中、食三指曲按之,儿头在左举右手,在右举左手,食指为上,中指为中,名指为下。三指俱热,主感风邪,鼻塞气粗,发热咳嗽;若三指俱冷,主外感风寒,内伤饮食,发热吐泻;若食、中二指热,主上热下冷;名、中二指热,主挟惊之疾;食指热,主胸满食滞。按头颅: 婴儿应检查前囟大小、凹陷或隆起、压力以及是否闭合。正常前囟于一岁至一岁半闭合。迟闭或大而边缘软者为肾气不足。未闭的正常囟门按之柔软,平坦或稍凹陷。囟门明显凹陷者,为囟陷,属虚证,见于久病泄泻,或伤阴。囟门隆起压力高,称囟填,多属实热。
正常小儿颈部两侧可扪及少量绿豆大小结,若结如黄豆、蚕豆或更大,多个或成串,为痰核或瘰疬;若伴有红肿,按之疼痛,多为热毒壅结。
按胸腹: 胸腹为脏腑的城廓,阴阳气血的发源,故按胸腹的坚软,拒按与否,可知正邪的虚实,脏腑的盛衰。胸骨高突为鸡胸。胸部虚里(左乳下第四、五肋处)按诊,可测知心与宗气的改变。《柳州医话》:“凡治小儿不论诸证,宜先揣虚里穴,若跳动甚者,不可攻伐,以其先天不足也。”故虚里可触心脏之气。按之应手,动而柔和,为宗气积于胸中,属正常现象。若动而微弱,触之不甚明显,为宗气内虚。如动而太过,甚至可以引动衣服,为宗气外泄,心病较重。《诊病奇侅》: “虚里动气有三候,浅按便得,深按觉不得者,气虚之候。轻按洪大,重按虚细者,血虚之候。有形而动者,积聚之候。”
正常小儿腹部柔软,不胀,不满,按之不痛。腹胀灼热而硬实者,为胃肠积滞;若兼拒按,为实邪积结。腹胀叩之如鼓为气滞,叩之浊音,多为虫积或积水。腹胀柔软,喜按喜暖,属虚寒;腹胀而硬,得暖益甚,拒按,属实热。
按四肢: 初病即起,见四肢发凉,多为素体阳虚,兼感表寒;病中四肢厥冷,冷过肘膝,体温不升,胸腹俱冷,多为阳气衰盛。头额、胸腹比掌心热重者,多属外感;掌心比头额,胸腹热重者,多属阴虚内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