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现代化”之间的关系
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是不可分割的,有着内在的联系,它们既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又各自起着特殊的作用。概括来说,工业现代化是主导,农业现代化是基础,国防现代化是保障,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关键。
(1) 工业现代化在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过程中居主导地位,起主导作用。工业企业生产大部分生活资料和几乎全部的生产资料,工业担负着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先进的技术设备、供应燃料动力和原材料等的重要任务,工业也是技术改造的主导力量。所以,工业的本身性质和特点决定它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和起主导作用。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轴,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转。工业现代化水平最终决定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水平,可以说,没有工业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2) 农业现代化在实现四个现代化过程中居于基础地位,起基础作用。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粮食和副食品,为工业提供原料、劳动力、资金和市场等。因此,农业的高速发展是保证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条件,农业实现现代化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才有坚实的经济基础。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社会的稳定,农业是关系到治国安邦的大事。“如果不解决百分之八十的人的生活问题,社会就不会是安定的。”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7页)
(3) 国防现代化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我们实现国防现代化,是保卫国家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的需要; 是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正常进行的需要; 是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世界发展的需要。然而,国防建设要服从整个国家经济建设的大局。邓小平针对这一问题曾指出: “现在需要的是全国党政军民一心一意地服从国家建设这个大局,照顾这个大局。这个问题,我们的军队有自己的责任,不能妨碍这个大局,要紧密地配合这个大局,而且要在这个大局下面行动。军队各个方面都和国家建设有关系,都要考虑如何支援和积极参加国家建设。”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99页)实现国防现代化,需要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作后盾。“发展起来就好办了。大局好起来了,国力大大增强了,再搞一点原子弹、导弹,更新一些装备,空中的也好,海上的也好,陆上的也好,到那个时候就容易了。”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99—100页)
(4) 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关键。1978年3月,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的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 “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度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86页)科学技术之所以能成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关键,就是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最大的特点是它的渗透性。工农业生产中的各项实行要素都离不开科学技术,国防和军队建设也都离不开科学技术。因此,科学技术成功为实现其他 “三化” 的先导。
当然,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不只是这四个方面构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综合体,四个现代化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中是主要的方面,主体的结构。邓小平指出: “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但是说到最后,还是要把经济建设当作中心。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50页)这一点,在党的现阶段的基本路线中也有深刻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