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儒艮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儒艮rú gèn一种哺乳动物,俗称人鱼。1909年钟观光《理科通证·动物篇·海兽》:“海马(儒艮): 牡有门齿二本,凸出口前而为牙状。牝之腋下有乳房两个,好以前肢抱儿,露头水面而哺乳之。”1936年《科学画报》第三卷第十七期:“儒艮,dugongs。” 儒艮【同义】总目录 儒艮人鱼 两栖动物 两栖动物螈类:螈(蚓~;鱼~;蛇~;泥~;虎~;蝶~;瘰~;肥~) ☚ 水生动物 腔肠动物 ☛ 儒艮sea pigDugong dugon Müller,又称人鱼。哺乳纲,海牛目,儒艮科。长约1.5~2.7 m,大者可达3m。体纺锤形。头部较小,吻部短而扁平,吻端朝下倾斜,状如口套。上唇触毛较多,用以搜寻食物。雄的上门齿特别发达。前肢鳍状,卵圆形,趾端无爪;后肢完全消失。尾鳍大,新月形。皮厚,灰白色,满布皱纹,被短而稀疏的毛。常三、五成群栖息河口或浅海湾内,多在黎明和傍晚出现,白天潜入水深30~40m的海底,定期浮出水面换气。主食海藻和海草。年产一仔。分布于亚洲热带海湾;中国产于广东、广西及台湾沿岸,尤以广西合浦至东兴一带沿岸最为常见。为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儒艮 儒艮海牛目儒艮科儒艮属的1个单型种。又名人鱼。中国国家I类保护动物。儒艮体纺锤状,体长2.5~3.2m;胃分贲门和幽门2室,幽门部有2盲囊;小肠长约10m,大肠23.6m。吃海藻和浅海水草。潜水至30~40m深的海底寻食,可潜水1~10min,浮至水面换气,再潜水。饱食后,伏于礁石丛中,静若岩石。不洄游。常成对或3~6只小群活动。游泳主要靠尾鳍挥动,游速慢。妊娠期11个月,1胎1仔。 儒艮 儒艮rugenDugong dugon脊椎动物,哺乳纲,海牛目,儒艮科。潜栖性动物,体呈纺锤形,外形似海牛。上体淡灰褐色,下体灰白色。体长1.5~3.5米,雄性大于雌性。2.9米长的雄性可重达416公斤。前肢呈卵圆形鳍状,无指甲,后肢退化。尾宽大呈新月形,头小,前端钝,短吻朝下,口向腹面张开。上唇触毛较多,可用来搜选食物。雄兽的上门齿发达外露,臼齿呈圆筒形,无釉质;鼻孔位于头的背侧方,不能完全关闭,但鼻道(长约10厘米)由于肌肉收缩可完全封闭,防止水浸入。眼小,瞬膜发达,无耳廓,外耳孔小。皮肤灰白色,极厚,毛稀少分散。栖息河口或浅海湾内,以藻类或其他水生植物为食。前肢基部有乳房1对。呼吸时,头部和胸部露出水面,远看好像是人在水中游泳,故被古代航海水手误称为“美人鱼”。年产1仔,哺乳时,母兽以水平姿势浮于水中,鳍肢向侧前方伸,幼仔与母体斜成一个角度,用吻吸住乳头,在水面或水下吸乳。分布于亚洲热带海湾及我国广东、台湾沿海。在广东合浦对达港至东兴竹山港一带的浅海里,于黎明或傍晚可见三五成群出现,白天则潜入30~40米深的海底,定时浮出水面换气。肉可食,味道鲜美。皮可制革,脂肪是贵重药材,也可提炼润滑油。由于数量减少,已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图438 儒艮 ☚ 海牛 奇蹄目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