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病
本病又名冻僵,是指人体在外界条件(如气温、冬眠药物)的影响下,体温下降至肛表35℃以下而产生呼吸、心跳微弱(几乎不能测出)、神志昏迷、肢体僵硬的一系列反应。战时部队在严寒地区行军作战,长久浸泡在冰河雪水中,或在户外站岗、作业、被雪掩埋均可发生冻僵。持续低温麻醉过深亦可能出现低温病。
深低温患者因生命征象被抑制,常被误认为死亡。患者陷入深昏迷,皮肤苍白或灰白,触之冰冷,颈与四肢僵硬不能弯屈,看不到呼吸运动,脉搏不能触及,瞳孔反射消失。如用测低温的温度计,可测出肛温在30℃左右或以下。在较浅的低温病员可出现有知觉的征象: 对疼痛有反应,可触及缓慢的脉搏,关节可弯屈。此外,也可发现低血压。心电图有心律失常(如房颤等),QRS综合波常伴有J波。血pH减低,有代谢性酸中毒。
治疗首要的是复温,并应采用积极的或缓慢的外部的或内部的复温措施。若患者尚有知觉,心律规则,肛温在31~35℃,则最好将患者移放在温暖的房内,盖上棉被;若在短时间内浸泡在冰冷的水中,体温急骤下降者,最好将患者浸泡在温水中,水温保持40~42℃; 当患者伴有过度疲劳、创伤或年老、体温逐渐陷入低温者,需积极复温,但不宜过快,可用一加热垫子,保持温度在37℃左右;对深低温患者,有条件时最好先用内部复温,如用温热的腹膜透析液进行透析,体外循环时应用加热器。在复温过程,必须注意创伤与感染的处理。支持呼吸,必要时可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密切观察心律,若有停跳,应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如为室颤,则应立即除颤。此外,根据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补液与纠正酸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