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以形写神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以形写神 以形写神与诗学有关的古代美学概念。语出东晋顾恺之:“凡生人亡有手揖眼视而前亡所对者,以形写神而空其实对,荃生之用乖,传神之趣失矣。”(见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形”指艺术表现对象之外形或现象的一面,而“神”指艺术表现对象之内在精神、本质的一面。“以形写神”意为通过对艺术表现对象之形貌的刻画描写,达到对其内在精神、本质的呈现。形神之间关系的讨论原来自庄子哲学。庄子主形残而神全,《淮南子》等沿其馀波,讲神为“君形者”,以为拘泥形似而伤其神:“画者谨毛而失貌”,“画西施之面,美而不可说;规孟贲之目,大而不可畏:君形者亡焉”。形神关系首先是在艺术中的绘画领域展开的,顾恺之论“以形写神”也不例外,而后这一观念扩大到文艺领域的各个方面。它的提出还与当时玄学的思辨成果相关。言、意关系的讨论产生了“寄言出意”,以言为意之表现和象征工具的观点。而“以形写神”通过外在形貌的刻画达到内在神明的体现的观点,与它恰相对应。在当时及后世的诗学批评中,“形”的概念运用非常普遍:刘勰《文心雕龙·物色》:“自近代以来,文贵形似,窥情风景之上,钻貌草木之中。”钟嵘《诗品》:“张协又巧构形似之言。”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相如巧为形似之言。”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何逊诗实为清巧,多形似之言。”遍照金刚《文镜秘府论·地苍》:“形似体者,谓貌其形而得其似,可以妙求,难以粗测者也。”苏轼《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虽是论画,但“诗画本一律”,也有关诗学。或以为这是贬损“形似”,其实是主张不泥于“形似”,当同时写出“神似”。如王若虚《滹南诗话》中的诠解:“妙在形似之外,而非遗其形似。”即形神兼备,不抛开形,又传达到神,如宋晁说之所谓:“画写物外形,要物形不改,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和苏翰林题李甲画雁》)这些都较好地诠释了“形”、“神”之间的辩证关系。 ☚ 形与神 韵外之旨 ☛ 以形写神 以形写神《历代名画记·卷五》中记载的顾恺之的美学观点。顾恺之在论述中特别强调“传神”是绘画创作的关键,但是要“传神”又离不开“写形”。文中写道:“人有长短,今既定远近以瞩其对,则不可改易阔促,错置高下也。凡生人亡有手揖眼视而前亡所对者,以形写神而空其实对,荃生之用乖,传神之趋失矣。空其实对则大失,对而不正则小失,不可不察也。一象之明珠,不若悟对之通神也。”这里讲的是画眼睛对视线的表现和“传神”的关系问题。在顾恺之看来,画人像最重要的是画出给人以“悟对”之感的眼睛,“悟对”更能“通神”,而面貌则是次要的。这里第一次明确区分了“形”与“神”,指出“形”是为了“神”,“形”对“神”处于从属地位,脱离了写“神”的“形”不具有艺术的意义与价值。这种要求表现人物内在精神的美学观点是极有见地的。 ☚ 美不常珍,恶不终废 迁想妙得 ☛ 以形写神 人有长短,今既定远近以瞩其对,则不可改易阔促,错置高下也。凡生人亡有手揖眼视而前亡所对者,以形写神而空其实对,荃生之用乖,传神之趋失矣。空其实对则大失,对而不正则小失,不可不察也。一象之明昧,不若悟对之通神也。 ——摘自《历代名画记》卷五 以形写神 以形写神中国画绘画论点之一。绘中国画不仅要求所绘对象在形象上的逼真,还应追求其内在精神气质的酷似;神应以形为依据,仅形似,而不能显其神质,不能成上品。特别是人物绘画,要通过笔墨刻划人物的性格特征、内心活动与表情动态。东晋·顾恺之《魏晋胜流画赞》载有:“凡生人亡(无)有手楫眼视而前亡所对者,以形写神而空其实对,荃生之用乖,传神之失矣。空其实对则大失,对而不正则小失,不可不察也。”相传顾恺之画人物,有时数年不点睛,问其故,答:“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之中。”因为“征神见貌,情发一目”。 ☚ 五清图 神韵气力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