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二、“一五”计划时期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二、“一五”计划时期 二、“一五”计划时期1953—1957年进入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时期后,原来实行的高度集中统一的农产品购销体制,暴露出一些与新的形势和任务不相适应的问题。从1953年起,安徽省根据1952年9月全国大区贸易部长会议精神,按经济区域建立农副产品批发站,把原来高度集中的农产品购销体制改为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体制。企业通过核定资金,取消金库回笼制;企业之间的商品调拨和资金往来,一律通过银行划拨清算,停止内部转账办法;企业的盈亏直接同当地财政部门进行解缴和清算,改变统收统支、不计盈亏的贸易金库制度。根据“一五”计划经济建设需要,安徽省逐步扩大了农副产品的收购范围:1953年11月,对粮食、食用植物油脂、油料实行统购统销;1954年9月,对棉花实行统购统销;1955年,开始对生猪实行派养、派购;1956年,又改为统购;1956年下半年进一步扩大了对主要农副产品的统购范围。1957年8月,全省贯彻国务院《关于由国家计划收购(统购)和统一收购的农副产品和其他物资不准进入自由市场的规定》,至此,主要农副产品基本上为国营商业所控制。 ☚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 三、“大跃进”时期 ☛ 二、“一五”计划时期 二、“一五”计划时期从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起,整个国民经济纳入了“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轨道。由于多数农副产品直接关系国计民生,大都实行了计划管理。1953—1957年,为适应“一五”建设的需要,天津市的商业行政管理机构和业务经营机构进行了多次调整。1953年6月设立国营商业局,1955年,商业局一分为三,第三商业局负责管理副食和合作社。合营商业和小商贩由工商局管理。此后,又成立了天津市副食品局,主管全市蔬菜、猪牛羊、鸡鸭、蛋品、水产、水果等副食品的收购、调运、加工、储存及市场供应等工作。 ☚ 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三、“大跃进”至“文化大革命”时期 ☛ 二、“一五”计划时期 二、“一五”计划时期1953—1957年这期间,由于自然灾害的影响,农业生产发展缓慢。粮食、油料等重要农产品的产量下降,低于1952年的水平,其他副业产品的产量上升,按当年价格计算,农产品收购额,1957年达到4.3亿元,比1952年增加0.1亿元,增长2.4%。农副产品收购量有增有减,增长的有猪、羊、蛋、甜菜、羊毛、牛皮、羊皮、人参、鹿茸等;减少的有粮食、油料、大麻、烤烟、晒烟、菜牛。 ☚ 一、三年经济恢复时期 三、“大跃进”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 (一) 建立统购统销价格体制/(二) 以粮价为中心调整农产品比价/(三) 实行物价分工管理 ☚ (三) 调整地区差价 (一) 建立统购统销价格体制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