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临安春雨初霁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临安春雨初霁

临安春雨初霁

宋诗篇名。七律。陆游作。见《剑南诗稿》卷一七。淳熙十三年(1186),陆游除朝请大夫,权知严州(今浙江建德)军州事,入奏行在,住于西湖,三月还家,七月始至严州。此诗即作于临安。孝宗召见时,谓“严陵,山水胜处,职事之暇,可以赋咏自适。”陆游欲一心报国,对任此职颇感失望。诗云:“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首联表示对仕途的厌倦与失望,并透露客居京华的懊悔。颔联为传诵名句,小楼听雨,深巷卖花,生动贴切地传出江南城市早春风情。诗境优美,韵味隽永,被瞿佑称为“佳句”(《归田诗话》卷上)。翁方纲则云:“陆放翁诗,以‘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得名,其余七律名句辐辏大类此。”(《石洲诗话》)《唐宋诗醇》评曰:“颔联圆转,脱口而出”,“有唐人风韵”。颈联写以书字、分茶自遣,“闲”、“戏”二字寄托郁闷情怀。尾联点化陆机《为顾彦先赠妇》“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诗意,用以自慰。此诗除将日常生活写得颇具情趣外,章法极严,用“客京华”、“听春雨”、“晴窗”、“清明”等字样,全面扣题,堪称陆诗佳作。姚鼐评谓:“上法子美,下揽子瞻,制裁既富,变境亦多。其七律固为南渡后一人。”(《今体诗钞·序目》)此说不为过誉。

☚ 书愤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

临安春雨初霁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2〕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3〕晴窗细乳戏分茶。〔4〕素衣莫起风尘叹,〔5〕犹及清明可到家。
 
 〔1〕淳熙十三年,作者奉召入京城临安。他被罢官家居已经六年,这次是孝宗皇帝起用他去权知严州(即代理严州知府),他入朝觐见。在等候诏见的日子,住在西湖边的旅店里写下这首诗。初霁,雨后刚晴。
 〔2〕“世味”二句:世味,世态人情。客京华,指离家到京城来做客,古人到外地去做官,也称“客居”。
 〔3〕“矮纸”句:矮纸,短纸、小纸。作草,写草书。语出张芝:“匆匆不暇草书。”草书难于楷书,要有闲暇时慢慢练习。句意为时间闲暇用短纸任意挥毫练习草书。
 〔4〕“晴窗”句:细乳,茶的一种精品,宋代北苑茶有白乳头、石乳、滴乳等品种。分茶,一种品茶方法,宋代流行的一种“茶道”。黄遵宪《日本国志·物产志》自注谓日本人的“茶道”用宋人之法,“碾茶为末,注之以汤,以筅击拂”云云。句意为在晴朗的窗前戏用“茶道”之法品尝名茶。
 〔5〕“素衣”二句:素衣风尘叹,化用陆机《为顾彦先赠妇》:“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作缁。”言京洛环境恶浊,将人玷污。素衣,洁白的衣服。犹及,还来得及。二句意为不必担心自己的清白被恶浊的环境染污,清明之前还来得及回家。
 
 这首七律从南宋时起,历来为人们称道,它表现了陆诗的另一种风格:清雅灵秀,别有韵致。诗人六年贬官闲居,起复官职,并不感到欣喜。他志在以身许国,恢复中原,不图做官,对于官场的污浊极为厌恶。朝廷屈辱妥协国策未变,他对同流合污的官场生涯根本不感兴趣,所以首联就说:谁让我又骑马到这里来呢;颔联写他欣赏的是江南二月小楼一夜听雨和黎明深巷的卖杏花声;颈联写他感兴趣的是练习草书和“茶道”;尾联表明为保持清白的人格还是及早回家。颔联是千古名句,描绘了江南早春二月都市的春天气息,情韵隽永,耐人寻味。

诗词作品《临安春雨初霁》鉴赏和精讲 - 可可诗词网

临安春雨初霁

 

陆 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为朝廷重新起用,授朝奉大夫、权知严州(治所于今浙江建德县)事,奉召由山阴入京,于临安某小楼上候召,此诗就是这时所写。陆游候召时在西湖边住了一些时日,三月返家,七月始至严州上任。这首七律写客中之感,流露了对仕途厌倦和对当权者失望的心情。因为这时的陆游已年逾花甲(62岁),长期浮沉宦海,壮志难酬,情怀郁抑。
 临安,即今杭州市,南宋京都。
 

* * * *


 
 这首诗文字尚称浅显,首尾两联一目了然,不必多讲,唯中间两联需要着重讲一讲,因为,颔联是向为传世的名句,颈联则藏有较多疑难之处。故须多费一点唇舌。
 首联: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世味,犹言世情。骑马,说骑马,暗示自己已被召复官,因为古代富贵家骑马,贫贱者乘驴。这里的京华,即指当时南宋之京城临安。大意是说,自己隐居家乡已久,用世之心已经淡得如薄纱,不料朝廷如今又要我出山工作。
 颔联: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这是向为人们传诵的名句。为什么?因为它比较典型地表现了江南二月的“都市之春”。短短两句含蕴着三个境界:一,小楼听雨,这是一诗境;二,春雨绵绵,杏花盛开,又是一诗境;三是,深巷卖花,再见一诗境。从今夜的雨声到明朝的卖花声,正传递了春雨杏花之间的若干消息。这不仅诗句形象生动,韵味醇厚,而且暗寓着关怀春事和惜花伤春之意。清人舒位在《书剑南诗集后》云:“小楼深巷卖花声,七字春愁隔夜生”。它指明了寓于言外的这层意思。再看看诗友王季夷的词《夜行船》,其意就更明白了。词中有:“小窗人静,春在卖花声里”。
 同时,陆游在这里,化用了当时杰出诗人陈与义《怀天经智老因访之》一诗中:“客子光阴深巷里,杏花消息春雨中”的名句而著称于当时诗坛的。当然,主要的还是诗句本身写得优美动人。从这联中可以看出诗人并不着意对偶,十四字一气贯注,自然圆转逗人喜爱。这一联所以成为传诵千秋的名句,是有其道理的。
 颈联: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这一联疑难之处较多,上句七字,几乎字字都得费点神才能领会。比如:
 什么叫矮纸?一般注者都只说“小纸”或者“短纸”,其原由没有说。其实,它原意是指古代书家常在“手卷”上写字,这里是指卷面不阔(高)的纸。
 又如什么叫闲作草?这里的“草”是指草书;“作”,是写;“作草”,就是书写草字。因为前边已经讲明有“矮纸”。拿纸写字这一举动,是容易明白的。在此,为什么在“作草”前加一个“闲”字,倒是有些来历了。
 陆游是精于草书的,但作草书却不能草率。这是书法家的一个诀窍。晋代,草书大家张芝,就曾说过:“下笔必为楷则,号‘怱怱不暇草书’,”(见严可均《全晋文·四体书势》卷三十)北宋也曾流行两句书法谚语:“信速不及草书,家贫难为素食”。(见方回《桐江续集》卷二十六)南宋陈师道在《答天咎画苑》中,也说:“卒(倅)行无好步,事忙不草书,能事莫促迫,快手多粗疏”。陆游自己也有《草书歌》、《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等诗,还有《锦堂春》一词中有句云:“弄笔斜行小草”,所以,此诗中写上了“闲作草”。可知,这是历代书法家对自己实践的科学总结,不是任意用上这个“闲”字的。
 至于“斜行”,一般都释为“歪歪斜斜地书写的行动”。是否符合原意,还可以研究。
 至此,我们知道这句话的大意:闲着没事,便在纸上歪歪斜斜地写草字。
 这一联诗的下句,也有两个词语比较费解,即——
 ①细乳是什么?一般都释为:“沏茶时水面泡沫”,或说“像奶一样的水泡沫”等。其根据何在?没有细说,对古诗文的解释,最怕望文生义。其实,此解依据有两条:首先,诗中有先例可援,苏轼《浣溪沙》词中有句云:“细雨斜风作小寒……雪沫乳花浮午盏”。其次,有史实来历,据五代前蜀毛文锡《茶谱》载:“婺州有举严茶,其片甚细,味极甘芳,煎如碧乳。”可见,“细乳”是茶之泡沫,是无可怀疑的。
 ②分茶,指的是什么?一般注本简单地注云:“品茶”。但是“分”字为何可以训为“品”呢?有的说,分者,鉴也;品尝,即是一种鉴别,乍听之,似乎不无道理,但到底有点“望文生义”之嫌。于是,若干注家进行了考证。原来“分茶”是有来历的,那是宋代流行的一种“茶道”,即一种颇为讲究的喝茶方法。在宋人王明清《挥尘录·余话》(卷一)中就载有蔡京的《延福宫曲宴记》,其中叙述了“分茶”情况。云:“上命近侍取茶具,亲手煮汤击沸(拂),少顷白乳浮盏面,如疏星淡月,顾群臣曰:‘此自布茶’。”这个故事的记录,还能进一步印证上句“细乳”的解释是正确无误的。清人黄遵宪《日本国志·物产志》自注云:“日本‘点茶’,即同宋人之法:碾茶为末,注之以汤,以筅(筅帚)击拂”。
 这样就可搞清这句诗的意思是:在天晴的窗前,对着杯子的泡沫,品茶消遣。再联系上句,可归纳此联(颈联)诗的大意是:春雨初晴,闲居无事,只得以写字、分茶自遣。
 尾联: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这里,诗人借用陆机的“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为顾彦先赠妇》)诗句之意,说自己在此不会太久的,何虑为京城之风尘所污染。果然,陆游自当年三月返山阴故里,七月即去严州上任。素衣,即洁白衣服。犹,可能。
 

* * * *


 
 这首诗篇幅虽小,而容量挺大。开首先说自己被谗废退多年之后,饱谙世味,对于此次返京,并无热情;诗中写自己触景生情和闲居无聊,徒以写字、分茶自我消遣,最后,表示对当时朝廷不抱更多幻想,估量不久即可返里。
 从这些叙述中,透露了诗人的一个信念:纵然写日常生活的小诗,也含有政治性,真不失为一个爱国诗人的本色。这首七律告诉人们:诗人如何善于发掘常见景物的美好和平凡的诗意,并用借景手法,随意拈来,即可造成一种诗味盎然的境界。你看,这篇《临安春雨初霁》不就是这样吗?它以清亮的音韵,自然的语汇,圆转的笔致,不仅绘色绘声地写了春雨初霁时的明媚风光和思念故里的情怀,而且又深深地抒发了诗人对宦海的倦厌和对时局的失望心情。

《临安春雨初霁》作者|全诗原文|赏析|鉴赏 - 可可诗词网

《临安春雨初霁》

陆 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 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 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 犹及清明可到家。

陆游的这首《临安春雨初霁》写于淳熙十三年(1186),此时他已六十二岁,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赋闲了五年。诗人少年时的意气风发与壮年时的裘马清狂,都随着岁月的流逝一去不返了。虽然他光复中原的壮志未衰,但对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的软弱与黑暗,是日益见得明白了。这一年春天,陆游又被起用为严州知府,赴任之前,先到临安(今浙江杭州)去觐见皇帝,住在西湖边上的客栈里听候召见,在百无聊赖中,写下了这首广泛传诵的名作。

自淳熙五年孝宗召见了陆游以来,他并未得到重用,只是在福建、江西做了两任提举常平茶盐公事;家居五年,更是远离政界,但对于政治舞台上的倾轧变幻,对于世态炎凉,他是体会得更深了。所以诗的开头就用了一个独具匠心的巧譬,感叹世态人情薄得就像半透明的纱。世情既然如此浇薄,何必出来做官?所以下句说: 为什么骑了马到京城里来,过这客居寂寞与无聊的生活呢?

“小楼”一联是陆游的名句,语言清新隽永。诗人只身住在小楼上,彻夜听着春雨的淅沥;次日清晨,深幽的小巷中传来了叫卖杏花的声音,告诉人们春已深了。绵绵的春雨,由诗人的听觉中写出;而淡荡的春光,则在卖花声里透出。写得形象而有深致。传说这两句诗后来传入宫中,深为孝宗所称赏,可见一时传诵之广。历来评此诗的人都以为这两句细致贴切,描绘了一幅明艳生动的春光图,但没有注意到它在全诗中的作用不仅在于刻画春光,而是与前后诗意浑然一体的。其实,“小楼一夜听春雨”,正是说绵绵春雨如愁人的思绪。在读这一句诗时,对“一夜”两字不可轻轻放过,它正暗示了诗人一夜未曾入睡,国事家愁,伴着这雨声而涌上了眉间心头。李商隐的“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是以枯荷听雨暗寓怀友之相思。晁君诚“小雨愔愔人不寐,卧听臝马齕残刍”,是以卧听马吃草的声音来刻画作者彻夜不能入眠的情景。陆游这里写得更为含蓄深蕴,他虽然用了比较明快的字眼,但用意还是要表达自己的郁闷与惆怅,而且正是用明媚的春光作为背景,才与自己落寞情怀构成了鲜明的对照。在这明艳的春光中,诗人在做什么呢?于是有了五六两句。

“矮纸”就是短纸、小纸,“草”就是草书。陆游擅长行草,从现存的陆游手迹看,他的行草疏朗有致,风韵潇洒。这一句实是暗用了张芝的典故。据说张芝擅草书,但平时都写楷字,人问其故,回答说,“匆匆不暇草书”,意即写草书太花时间,所以没工夫写。陆游客居京华,闲极无聊,所以以草书消遣。因为是小雨初霁,所以说“晴窗”,“细乳”即是沏茶时水面呈白色的小泡沫。“分茶”指鉴别茶的等级,这里就是品茶的意思。无事而作草书,晴窗下品着清茗,表面上看,是极闲适恬静的境界,然而在这背后,正藏着诗人无限的感慨与牢骚。陆游素来有为国家作一番轰轰烈烈事业的宏愿,而严州知府的职位本与他的素志不合,何况觐见一次皇帝,不知要在客舍中等待多久!国家正是多事之秋,而诗人却在以作书品茶消磨时光,真是无聊而可悲!于是再也捺不住心头的怨愤,写下了结尾两句。

陆机的《为顾彦先赠妇》诗中云:“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不仅指羁旅风霜之苦,又寓有京中恶浊,久居为其所化的意思。陆游这里反用其意,其实是自我解嘲。“莫起风尘叹”,是因为不等到清明就可以回家了,然回家本非诗人之愿。因京中闲居无聊,志不得伸,故不如回乡躬耕。“犹及清明可到家”实为激楚之言。偌大一个杭州城,竟然容不得诗人有所作为,悲愤之情见于言外。


历代诗词精品之《临安春雨初霁》鉴赏 - 可可诗词网

临安春雨初霁

 

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淳熙十三年(1186)由山阴赴召知严州时,作于临安客舍。此时陆游六十二岁,已退居五六年,宦情已淡,还是怀着一线希望赴阙。严州有子陵滩、钓台,为东汉大隐士严光隐居处,故陛辞时孝宗特嘱以“山水胜处,职事之暇,可以赋咏自适”,则放翁亦可称奉旨作诗了。正是“辜负胸中百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梁启超)。知此,便不难理会此诗何以有厌倦官场的心情。
 首联言宦情已淡,偏又出山。用迷惘、自责的口吻,表现出此次赴召的失望心情。以“薄似纱”形容宦情(“世味”),赋无形以具象,极为佳妙。“谁令”?除了胸中那颗爱国心,还有谁呢。结果被自己的感情欺骗了。
 次联撇开话头,写临安春雨初霁之景。其所以脍炙人口(据说传入宫中,深为孝宗所赏识),首先在于它抓住了江南风物特色,其次在于通过听觉描写淡荡春光。诚然,这容易使人联想到老前辈陈与义“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的下句,而且陈诗的上句,也隐含在陆诗的后一联中。然而陆游将“杏花消息雨声中”,扩为一联,增加了不少新意,大大丰富了原有的诗味,一是明确了一夜春雨与明朝杏花之间的因果关系,二是增加了“春在卖花声里”(王季夷)的意思。是卖花人将先到郊野的春光,带入了临安街头巷尾。小楼屋檐滴雨声未绝,而街头巷尾卖花声已起。诉诸听觉,但已具一幅何等别致的早春都市风情画。然而这样的都市风光,在那个特定的时代,对这个特定的人物来说,不有点过于和平了么!
 三联写寓所生活情事。也显得过于清闲无事,究心于书道与茶道——这两事非有闲心不办的。东汉大家书张芝写草书十分考究,平时都写楷字,人问其故,答云:“匆匆不暇作草。”陆游善书,今存手迹疏朗有致,风韵潇洒,盖亦深谙个中三昧,故云“闲作草”。“矮纸”指尺幅较短的纸。“分茶”即品茶、点茶,是宋代流行的一种茶道,后传入日本(参黄遵宪《日本国志》)。“细乳”指茶水面上浮起的白色泡沫。“戏分茶”与“闲作草”一样,皆幽人雅致,非志士所宜,无怪放翁并不满意。
 末联明点倦宦之意。晋人陆机诗云“京洛多风尘,素衣染为缁”,是说两京车马辐辏,容易把浅色衣服领口弄脏,后世多用为倦于宦游故事。此处“素衣”前置,诗人好象是拍拍衣裳,宽慰自己道,估计清明前可以赶回家乡,祭扫先人坟茔,并与家人团聚。遥应篇首,反映了这次临安之行的失望情绪。

古诗文《临安春雨初霁》原文|注释|赏析 - 可可诗词网

临安春雨初霁

 

[宋] 陆 游


 世味年来薄如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注释〕
 ①本篇选自陆游《剑南诗稿》。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春,作者将知严州,由山阴到临安等候召见之时作此诗。临安,南宋城都,今浙江抗州。②世味,对人情世态的兴味;此指对仕宦的兴趣。③矮纸,犹短纸。草,指草书。④细乳,茶中精品。宋代北苑茶有白乳头、石乳、滴乳等。⑤素衣,白衣。⑥犹及,还能赶上。
 
 〔分析〕
 宋孝宗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春,陆游被任为朝请大夫,权知严州,由山阴被召入京,居于西湖畔。诗即作于此时。
 陆游生活在动乱黑暗的南宋时期,朝廷的昏聩、世态的炎凉、官场生涯的庸碌鄙俗,激起了他对仕宦的不满和憎恶,致使弃官归乡的念头日趋强烈。追昔抚今,诗人感慨万千,一吐胸中块垒,鲜明地表示,自己对入世为官的兴味已经薄如轻纱,出语痛快淋漓而又发人深省。一个渴望建立功业的有志之士,何以会萌生如此想法?其弦外之音,不言自明。此句与其说是自明心迹,不如说是愤激于官场的昏暗。“薄如纱”的比喻,看似平平,用在这里却极有份量。诗人厌倦了官场生活,想与之决裂,又身不由己,陷入了极度的矛盾中。“谁令”问得突兀,似在责问朝廷:既然你们排挤、迫害主战派,又为何召我入京? 又似在自责、自怨、自叹。一句诘问,寓藏着多少难忍的悲愤、难诉的苦衷、难遣的烦恼! 百般无奈,于是只能故作旷达,自我排遣。三、四两句略作盘旋,点染雨中雨后情事,全从听觉着笔。春天京城无迅风急雨,只有和煦的春风;夜阑人静之时,濛濛细雨随风飘洒,那轻轻的淅沥声,听来令人畅快。置身于这春夜雨景,世俗的喧嚣、政事的烦恨均荡然无存,心情显得格外幽闲恬静。无须多言,仅“一夜听”三字,即足以说明他此时已心与景会,并为之深深陶醉,整个身心都融合于大自然了。清晨,雨过天晴,深巷中频频传来卖杏花声。“深巷”二字下得绝妙,那叫卖杏花声仿佛在幽深的小巷中飘荡四散,渐远渐消,意境清幽,韵味无穷。从雨声到叫卖声,通过声音的转换,再现了京城春日的自然美,极富江南水乡的生活情韵。据南宋诗人刘克庄《后村诗话》载,这二句“传入禁中,思陵(宋高宗)称赏,由是知名”。闲居无事,写字品茶也不失为一种消遣的方式。“矮纸”,指短纸。“细乳”,婺州出产的一种片细味甘的名茶。诗人在此以“矮纸斜行”和晴窗分茶两个日常生活小景,生动地刻画出外表安宁,而实则百无聊赖、烦闷不堪的人物神态。末联以感喟作结。当年陆机有诗云:“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为顾彦先赠妇》)直斥官场污浊,连白衣都被染成了黑色。“素衣”句由此化出,却反其意而用之,劝慰人们“莫起风尘叹”,紧接着再强调前题,因为清明还来得及回家,道出劝慰之因,一切释然。这样的收束,更见其归念之心不可动摇。
 放翁于七律最为擅长,集中所载尤多,名章佳句,叠出层见。本诗即广为传诵。其佳处在圆美俊逸,而对偶流美工切,最为人称道,颔联就是历来脍炙人口的一例。但也有人嫌其七律流于熟滑,如纪昀即谓此诗“格调殊卑,人以谐俗而诵之”(《瀛奎律髓汇评》)。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6:2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