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番茄病毒病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番茄病毒病tomato virus diseases

由一种或数种病毒(或类菌原体)侵染番茄引起的全株性病害。世界有20多种,中国已报道12种。
分布和为害 30年代中国在广东、河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等省已有记载。50年代各地普遍发生,其中以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TMV)引致的花叶病和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virus,CMV)引致的蕨叶病危害最大。1981年上海春番茄因病毒病(主要是TMV)减产50%。华北春番茄常年减产30%以上,严重地区减产6~7成。如TMV和CMV复合侵染番茄,损失更为严重。苗期或花前期染病损失几乎达100%。马铃薯X病毒和马铃薯Y病毒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地分别引致番茄轻花叶病和重花叶病,但为害较轻。番茄 黄顶病 (Tomato yellow topvirus)1963年在广东流行。番茄斑萎病于1986年和1991年先后在成都和广州发生流行。番茄巨芽病和丛枝病(MLO)于1982年在海南省首次被发现,但为害轻微。
不同的病原病毒引致不同症状,可分为花叶类和黄化类两类。花叶类中,番茄花叶病的症状主要是花叶。植株染病后6~8天新叶轻微褪绿,随后表现明显花叶。早期感病植株严重矮缩,小叶和分枝显著增多。TMV的不同株系引起的症状可不同,有的株系引致褪绿黄斑,而“条斑株系”引致茎、叶柄褐色条斑和果畸形坏死。TMV和CMV复合侵染则引致“双病毒条斑”,果面长瘤突,严重坏死。蕨叶病(CMV)目前在南方比北方更为严重,但北方近年也有加重趋势。植株染病后6~10天表现花叶,随后叶扭曲变形,甚至新出叶只有主脉,成鞋带状线叶(见图),有的枝叶丛生,一般严重矮化,不孕或果面凹突,或嵌纹斑坏死。如复合侵染TMV或PVX,则病茎、叶柄和叶脉出现褐色坏死条斑。番茄轻花叶病由马铃薯X病毒(Potato virus X,PVX)引起侵染的植株叶片先出现褪绿小斑,后成小枯斑。有时在叶脉、叶柄及基部产生坏死条斑。由马铃薯Y病毒(Potato virus Y,PVY)引起,番茄重花叶病花叶症状可轻可重,有时病茎、叶脉有坏死症。斑萎病(Tomato spotted wilt virus,ToSWV)病株首先在叶上出现浅褐色环斑,1~2天后变成黑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坏死斑,病果上出现褐色环纹坏死斑,有的成瘤突,病果易脱落。在茎和叶柄上有深褐色坏死条斑。随后病株顶部枝叶萎蔫,病株枯死。在黄化类中,番茄黄顶病的病株顶叶褪绿黄化,叶小而皱缩,中部稍凸,叶缘多向下、少数向上卷曲;严重时整个叶片呈棒状;其后病株矮缩,丛枝,不开花结果。番茄巨芽病(MLO)病株新生叶小,顶枝梢肥大,萼片成筒状,长出淡紫色的肥大腋芽,顶部丛生数个直立不定芽。病株不结果或只结坚硬小果。丛枝病(MLO)新生叶黄化而小,顶枝纤弱或丛枝“扫帚”状。
病因 中国目前已报道有12种病毒和类菌原体,其中较明确的有8种。❶烟草花叶病毒(TMV)。粒子硬棒状,大小为280~300×15~18(纳米),钝化温度90~95℃,体外存活期30天以上,在干燥条件下病毒在病组织内可存活多年。按在烟草Havana 38或白肋烟等品种上出现花叶症或枯斑症,TMV分为TMV—普通株系和TMV—番茄株系,前者遍布全国各地,后者分布在广东、南京、北京等地;如按抗性基因型,则TMV分为0;1;1,2;2等4个株系,其中株系0分布最广,株系1次之。可侵染36科200多种植物;最主要的是茄科的烟草、番茄、辣椒和茄子等。
❷黄瓜花叶病毒(CMV)。粒子球形,大小为30纳米;钝化温度50~60℃,体外存活期2~3天。寄主范围包括双子叶及单子叶植物22科70多种,主要是番茄、辣椒、烟草及葫芦科各种瓜类。CMV有多个株系,但迄今尚未明确抗CMV基因型的番茄系列,因此株系区分混乱。
❸马铃薯病毒X(PVX)。粒子为线状,大小520×10~12(纳米),可为害番茄、马铃薯、茄子和烟草等。
❹马铃薯病毒Y(PVY)。粒子形态、大小和寄主与PVX大致相同。
❺番茄斑萎病毒(ToSWV)。病毒粒子球形,有明显包膜,大小为70~110(纳米),寄主范围包括单子叶及双子叶植物34科166种,如烟草、花生、大丽菊等。
❻番茄黄顶病(ToYT)。其病原可能是双生(联体)病毒。寄主范围包括野草胜红蓟(Ageratum conyzcides),人工嫁接还可传染烟草、心叶烟和茄子(隐症)等。
❼番茄巨芽病。
❽番茄丛枝病。后两种病害的病原物均为类菌原体(MLO),大小分别为147~195×240~390(纳米)和60~460(纳米),膜厚均为11纳米,对四环素敏感。巨芽病MLO的寄主范围较广;有番茄等10种;丛枝病MLO只侵染番茄等3种植物。此外据报道北京地区番茄上还发现有苜蓿花叶病毒(AMV)和烟草蚀纹病毒(TEV);1988年天津市农业科学院用血清学方法测试发现天津近郊番茄上还有番茄黑环病毒(Tomato black ringvirus,ToBRV)和绒毛烟斑驳病毒(Vetch tobaccomottle virus,vtmov)。
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 番茄花叶病的初侵染源主要是越冬野生寄主植物、带有病残株种壳碎屑的土壤以及污染了病毒的种子,其次是吸烟者污染的手和衣服。传染途径主要是摩擦传染;在苗期主要是由吸烟者传染;在大田则是在移植、打顶整枝等农事工作中的接触传染。番茄蕨叶病的初侵染源,在华南主要是冬种番茄及各种蔬菜类寄主作物,在寒冷的华中、华北则为冬种大棚和温室黄瓜或其它蔬菜,以及多年生的野生或栽培寄主植物。此病毒可由摩擦传染,但更为重要的是由介体蚜虫(如桃蚜、棉蚜等)作非持久性传播。番茄轻花叶病和重花叶病的初侵染源主要是带毒的马铃薯种薯长出的病株,前者摩擦接触传染,后者还可由马铃薯长管蚜和桃蚜等作非持久性传播。番茄斑萎病的初侵染源为栽培或野生越冬寄主植物,可由汁液接触传染,更重要的是介体烟蓟马(Thrips tabaci)和豆蓟马(T.setosus)等持久性传播。番茄黄顶病在华南的初侵染源是越冬番茄和野草胜红蓟等,只能由白粉虱的成虫作持久性传播。番茄巨芽病和丛枝病的初侵染源在海南是越冬番茄等寄主植物,介体昆虫不明。
病害控制 以种植抗耐病品种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❶对番茄花叶病(TMV),目前中国各主产区都有1~2个抗TMV优势株系的优良品种,如广东的GA25、GA26等,北方的早魁、早丰、中杂4、浙杂5号、双抗2号等。欧洲和日本应用弱毒株系保护番茄获得增产;近年北京等地大面积喷布N14、N11等弱毒株系疫苗有一定效果;北京农业大学的耐病毒诱导剂Ns-83据认为有防病前景。从健株采留无病种,种子播前用10%磷酸三钠消毒,种植无病苗、早期拔除病株和注意农事卫生对防病也很重要。
❷对番茄蕨叶病,目前还没有理想抗病品种,可种植相对耐病品种如丰顺、红牡丹、中蔬5号、毛粉802等,苗床和大田周围不种CMV的寄主作物。早期拔除病株避免接触传染,及时喷药治蚜。应用CMV卫星RNA作为CMV生物防治手段也有效果。
❸番茄轻花叶病和重花叶病的防治主要是番茄植地要远离马铃薯田块。对重花叶病进行以附近马铃薯田块为主,番茄田块为次的治蚜防病措施。
❹番茄斑萎病和黄顶病,在未进行测报的情况下,只能在病害开始发生时拔除病株和喷药杀灭蓟马和粉虱等传病介体。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7:4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