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青枯病tomato southern bacterial wilt由青枯病假单胞菌引起番茄植株凋萎的维管束病害。 分布和为害 分布很广,亚热带发生最严重。中国主要分布在华东、华中、华南和西南部分地区。多在开花期出现,病株叶色较淡,呈萎蔫状,早期在傍晚至清晨尚可恢复正常,数日后即行枯死。天气潮湿时,茎上常发生褐色油浸状不规则斑,或主茎中下部形成粗短不一的不定根。横切茎部可见木质部变褐,用手挤压时有乳白色粘液渗出。 病因 病原物为青枯病假单胞菌〔Pseudomonassolanacearum (Smith) Smith〕,植物细菌,假单胞属。菌体短杆状,两端圆,0.9~2×0.5~0.8(微米),极生鞭毛1~3根,在肉汁琼脂培养基上,菌落圆形或近圆形,污白色、暗褐色至黑褐色,平滑,有光泽,革兰氏染色阴性。寄主范围广,可侵染33科100余种植物,除茄科蔬菜外,烟草、芝麻、花生、大豆、萝卜等均被害(见马铃薯青枯病)。病菌生长发育温度10~41℃,最适温度30~37℃,因各地菌系不同,其适温也有在25~28℃或27~32℃之间的。致死温度52℃ 10分钟。一般当土温20℃左右时,病菌开始活动,25℃左右时,病菌活动最盛,病害进入高峰。雨水多,湿度大是发病的重要条件,土壤湿度在20%以上时,影响番茄根系呼吸,造成根的损伤及腐烂,有利病菌侵入。因此,降雨早晚和雨量多少,是发病轻重的决定因子。久旱或大雨后转晴,气温急剧上升,极易造成青枯病发生。栽培管理对番茄青枯病也有密切关系。连作地、整地粗糙、中后期中耕过深损伤植株根系等,均易诱发青枯病。 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 病菌主要潜伏在病残体内,遗留地上越冬。病菌从寄主的根部或茎基部伤口侵入引起初侵染,侵入后在维管束的导管内繁殖,沿导管向上蔓延,有时病菌穿过导管进入邻近的薄壁组织,在茎上出现油浸状坏死斑,使其变褐腐烂。由于导管被大量细菌堵塞,水分运输被阻,导致叶片萎蔫。再侵染作用甚微。主要通过雨水和灌溉水传播蔓延,也可通过农事操作进行传播。 病害控制 发病严重地区应选种适宜的抗病品种;避免连作,最好进行水旱轮作;无病土育苗;加强栽培管理,注意田间卫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