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番茄早疫病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番茄早疫病tomato early blight

由茄链格孢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1882年美国首次报道。中国最早报道于1932年。
分布和为害 发生较普遍,1944年在英国局部地区因番茄早疫病大流行,番茄叶片、茎及果实均被害。叶斑暗褐色,椭圆形至不整形,斑面有突起的同心轮纹,周缘有或无淡黄色晕圈,潮湿时病部表面常产生黑色霉状物。茎部病斑椭圆形至梭形,深褐色,稍凹陷,轮纹不明显,后期病部常开裂。果实病斑近椭圆形,凹陷,褐色,斑面上生黑色霉,被害部分多发生在近花托处。幼苗被害常使茎基部变黑。
病因 病原物为茄链格孢(Alternaria solaniSorauer),属半知菌丝孢目。分生孢子孔出式,长卵形至倒棒状,淡榄褐色,具纵横隔膜,喙较长,有时分枝。分生孢子萌发最适温度26~28℃,最高45℃,最低-2℃,相对湿度在31%~96%范围内分生孢子均可萌发,以较高的相对湿度(86%~98%)更为有利。孢子形成需要紫外光照。寄主范围主要是茄科植物,除番茄外,还侵害辣椒、茄子、马铃薯、枸杞、曼陀罗、酸浆等,在台湾,剑麻上亦有报道。植株体内含丹宁和酸含量高的品种较抗病;含黄醇浓度大的品种感病。抗病品种有矮立克、密植红、满丝、金皇后、粤农2号等。栽培管理差,水肥不足,生长衰弱均发病较重。
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随同病株残体遗留在土中越冬,也可种子带菌,中国南部地区,气候温暖,冬季仍种植茄科蔬菜,病菌可继续生长和侵染。越冬后病菌产生的分生孢子是初侵染来源。种子萌芽后,其上所带的病菌首先侵染子叶,接着侵入胚轴,并扩展到茎和叶片上。土中病残体的菌丝也可直接侵入胚轴。主要借风雨传播,特别是雨滴反溅将病菌带到距地面较近叶片上。分生孢子萌芽产生芽管,通过气孔侵入寄主,也可直接穿过表皮层侵入。潜育期2~3天,形成病斑后3~4天即可产生分生孢子,引起再侵染。
发病程度与气候条件关系密切,低海拔地区,日较差小,露水少,病害发生主要决定于降水早晚和持续时间长短;高海拔地区,日较差大,易于结露,即使不下雨,当空气中达到一定湿度时,病害即可发生流行;保护地内,相对湿度容易得到满足,日平均温度达到15~23℃时,便可发病。
病害控制 选种抗病品种;播种无病种子或播前种子消毒;加强田间管理,提高植株抗病力;发病期间喷施代森锰锌、朴海因、敌菌丹、大富丹等杀菌剂。

番茄早疫病tomato early blight

番茄的一种真菌病害。病原菌是半知菌亚门茄链格孢〔Alternaria solani(Ell.andMartin)Sor.〕危害叶、茎和果实。病斑首先出现在植株基部叶上,逐渐向上发展。病斑圆形或不规则形,褐色至黑色,大小不等,最大的直径可达1~2 cm,革质,具同心环,外有褪绿晕圈,潮湿时病斑上有霉层。重病株的叶片早衰脱落。果实上病斑圆形,凹陷,干硬,具同心环,常在花蒂附近发生,病果易脱落。幼苗近土面处易发生颈腐,重者死亡。茎部病斑褐色至黑色,椭圆形,凹陷,有轮纹,严重时易断枝。病菌的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中越冬,种子也带菌。翌年新生的分生孢子通过气流和雨水传播,从气孔、伤口和表皮侵入。病株上产生的分生孢子引起再侵染。雨后天气持续冷湿,有利于发病,气候干热,则病害停止发展。宜栽培抗病品种、选择健康植株留种、生长期喷药保护。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5:4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