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中政院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中政院 元朝中央官署名,为元廷后妃中宫控制的官署。元贞二年(1296)始置中御府,大德四年(1300)升为中政院,掌管后妃中宫财赋营造供给,并番卫之士,汤沐之邑。至大四年(1311)省并入典内院。皇庆二年(1313)复为中政院。其设官有院使、同知、佥院、院判等。其幕职有司议、长史等。属吏有蒙古必阇赤、掾史、回回掾史、怯里马赤、知印、宣使等。中政院机构庞大,所属官署众多,主要有中瑞司、尚工署、玉列赤局、赞仪署、翊正司、典钦局、提举司、提领所、总管府等。 中政院 中政院官署名。元代置。掌中宫财赋、营造供给,及护卫之事。《元史·百官志四》:“中政院:秩正二品。院使7员,正二品;同知2员,正三品;佥院2员,从三品;同佥2员,正四品;院判2员,正五品。掌中宫财赋营造供给,并番卫之士,汤沐之邑。元贞二年(公元1296年)始置中御府,秩正二品。至大三年(公元1310年)升一品,院使7员,同知、佥院、同佥、院判各2员。四年,省并典内院。皇庆二年(公元1313年)复为中政院,设官如旧。其幕职则司议2员,从五品;长史2员,正六品;照磨兼管勾承发架阁1员,正八品。吏属:蒙古必阇赤4人,掾史12人,回回掾史2人,怯里马赤2人,知印2人,宣使10人。” ☚ 中兵曹 中御府 ☛ 中政院 中政院元官署名,贞元二年(1296) 置中御府,正三品,武宗大德四年 (1300) 改中政院,秩正二品,至大三年 (1310) 升从一品,次年并入典内院。仁宗皇庆二年 (1313) 复为中政院。中政院掌中宫财赋营造供给、番卫之士和汤沐之邑,设院使7人,正二品; 同知2人,正三品,佥院2人,从三品; 同佥2人,正四品,院判2人,正五品。下领中瑞司、内正司、翊正司、典饮局,江浙等处财赋都总管府,辽阳等处金银铁冶都提举司,宝昌库,奉宸库、广禧库、诸路打捕鹰坊民匠总管府及各金银场提领所等。 ☚ 典瑞院 武备寺 ☛ 中政院元朝官署名。掌中宫财赋、营造、供给及宿卫、分地诸事。成宗元贞二年(1296),初置中御府。大德四年(1300),升中政院。武宗至大四年(1311),并入典内院。仁宗皇庆二年(1313),复为中政院。定置院使7员,秩正二品,同知、佥院、同佥、院判各2员。下领中瑞司、内正司、翊正司等机构。 中政院官署名。元元贞二年(公元1296年)始置中御府,秩正三品,大德四年(公元1300年)升中政院,秩正二品。掌中宫财赋、营造、供给及宿卫士和分地人户等事。至大四年(公元1311年)并入典内院,皇庆二年(公元1313年)复为中政院。设院使七人,正二品;同知二人,正三品;佥院二人,从三品;同佥二人,正四品;院判二人,正五品;幕职有司议二人,从五品;长史二人,正六品:照磨兼管勾承发架阁一人,正八品;属吏有蒙古必阇赤、掾史、回回掾史、怯里马赤、知印、宣使等。所属机构有中瑞司、内正司、翊正司、典饮局、江浙等处财赋都总管府、管领诸路怯怜口民匠都总管府、管领大都等路打捕民匠等户总管府、管领诸路打捕鹰房民匠等户总管府、管领种田打捕鹰房民匠等户万户府、海西辽东哈思罕等处鹰房诸色人匠怯怜口万户府、辽阳等处金银铁冶都提举司、管领本位下怯怜口随路诸色民匠打捕鹰房都总管府、宝昌库、奉宸库、广禧库及金银场提领所七处、铁冶管勾所二处。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