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大农业区zhongguo sida nongyequ
我国农业的地域差异,首先表现在东、西部的不同,然后又有南、北之间的差异。西部地区农业生产条件较差,气候干旱,水、土、热等条件的配合有较大缺陷,人烟稀少,大部分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农业以畜牧业为主,耕作业处于从属地位,农耕区小而分散; 东部地区人口稠密,自然条件优越,农耕业发展历史悠久,是我国绝大部分耕地、农作物、林业、渔业、副业的集中产区,农业生产在全国占有十分重要地位。在东部和西部各又可分为南、北两大地区。东部以秦岭一淮河一线为界,线以北是我国各种旱粮作物的主产区,旱地是基本耕地形态; 线以南是我国水稻以及各种亚热带、热带经济作物的主产区,以水田作为基本耕地形态。在西部,大致以祁连山为界,线以北的甘新地区,气候干旱,农业完全依赖灌溉,是我国灌溉农业区,荒漠放牧和山地放牧业发达; 线以南的青藏高原是以放牧为主的地区,农作物、牲畜、林木都带有高寒地区的特点。这四大农业区,无论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基础都有显著差异,因而农业生产特点也很不一样。
❶东南水田农业区。包括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南地区及西南地区。这里是我国人多地少、水热资源丰富、农林牧渔业都比较发达、农业生产水平最高的地区。全区农业人口约占全国的60%,耕地占40%左右,主要农产品产量在全国有举足轻重地位: 稻谷产量约占全国90%以上,棉花产量占45%以上,油菜籽产量占70%以上,花生播种面积占50%以上,甘蔗产量100%,茶叶产量100%,桑蚕茧产量占90%左右,猪存栏头数占60%以上,大牲畜头数占40%以上,淡水鱼产量占绝大部分。全区又可分为三个农业亚区。其中,长江中下游农业区,属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气候温暖湿润,活动积温4500~6500℃,无霜期210~300天,除少数山地外,农作物可一年二熟至三熟,大部分地区可种植双季稻和茶树、柑桔、油茶、油桐、杉木、毛竹等多年生亚热带植物,小麦越冬不停止生长发育。地形以丘陵为主,约占2/3,但大部为缓丘、低山与山间盆地、谷地。平原大部为各大、小河流的冲积平原,土地肥沃,湖泊众多,河网密布,淡水水域面积占全国一半左右。长江中下游农业区的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十分有利,是我国稻米、棉花、油菜、苎麻、蚕丝、茶叶和淡水鱼的主要产区,也是全国多种农产品首要的商品生产基地。西南农业区,纬度位置与长江中下游农业区相似,地处亚热带,热量条件一般较好。全区约近95%的面积是丘陵山地和高原,海拔500~2500米,因而水热条件的再分配受地形因素影响很大。北部有秦岭大巴山屏障寒潮侵袭,冬季温和,生长季长,除少数高山外,普遍可以稻麦两熟,及种植亚热带多年生作物。黔西及云贵高原海拔较高,夏季高温不足,不适于双季稻和棉花种植,川黔地区受地形影响多云雾阴雨,日照条件差,也不适于棉花等喜光作物生长。区内河谷平原和山间盆地 (坝子) 只占总面积的5%。呈零星散布状,是主要农耕基地。由于平地少,耕地扩展受限制,全区垦殖指数只有15%左右。农业分布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异特点,宜于农林牧综合经营,是我国粮食、油料、甘蔗、烟叶、茶叶、柑桔、猪、蚕丝和桐油、乌桕、生漆等主要产区。华南农业,地处南亚热带及热带,高温多雨,四季常青,作物季季有收,一年多熟,是我国唯一适宜发展热带作物的地区。农林水产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其中甘蔗面积占全国70%,是全国最大的蔗糖生产基地,也是柑桔、香蕉、菠萝、龙眼、荔枝等亚热带水果的主产区,更是橡胶、咖啡、可可、胡椒等热带经济林的唯一产区。珠江三角洲是全国著名的商品粮、甘蔗、蚕丝和淡水水产基地。
❷华北、东北旱田农业区。本区大部分属温带,小部分属暖温带和寒温带,年降水量400~800毫米。耕地多为旱作农业,是我国重要的小麦、杂粮、棉花的主产区和全国最大的用材林、温带水果的基地。全区自北而南分为四个小区。一是东北农业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除朝阳地区)三省及内蒙东北部大兴安岭地区。本区土地、水、森林资源丰富而热量资源不足,除辽宁南部外,大部分地区冬小麦不能越冬,只能一年一熟。本区是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是大豆、小麦、高粱等农产品的重要产区,甜菜、柞蚕的集中产区和最大的用材林基地。其中,大豆、高粱、谷子产量均占全国45~50%,甜菜产量约占60%,木材蓄积量占全国1/3,森林覆盖率达30%,柞蚕茧产量占全国60%左右,按农业人口平均粮食产量居全国第一位。本区农业经营历史较短,耕作粗放,生产潜力较大。二是内蒙及长城沿线区,包括内蒙古自治区包头以东地区(除大兴安岭地区外)、辽宁朝阳地区、河北承德和张家口地区、北京市延庆县、山西晋北和晋西北地区、陕北榆林地区沿长城各县、宁夏盐池和同心县。本区地处东部平原向内蒙古高原,由半湿润地区向半干旱地区过渡的地带,是一个草原广阔、农牧兼营地区,畜牧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从长城到内蒙古高原,地势起伏平缓,草原辽阔,尤其是东部的呼伦贝尔草原和锡盟东部的草甸草原,牧草茂密,是我国最好的草原。著名的乌珠穆沁马、三河马、三河牛等均产在这里。向西过渡到干草原和荒漠草原,盛产绵羊,南部以种植业为主,生产有各种旱杂粮、甜菜、耐寒油料等,耕作粗放,单产低。北部以牧为主,绵羊、山羊、牛、马等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三是黄淮海农业区,包括长城以南、淮河以北、太行山及豫西山地以东地区。本区农垦历史悠久,土地平坦,土地的开垦程度为全国之首。地处暖温带,光、热、水资源丰富,作物可以两年三熟到一年二熟,平原地区普遍具有发展水利灌溉的条件。本区是我国小麦、棉花、花生、芝麻、烤烟等种植面积最大的农业区,谷子、大豆、高粱等作物种植面积仅次于东北,居第二位,梨、苹果、柿子等温带水果居全国之首。但本区林、牧业十分薄弱,森林覆盖率、人均牲畜单位是东部各农业区中最低区之一。由于地形、水文、气候等因素的时空结合欠佳,地面比降小而多洼地,降水集中夏季,多暴雨,春季十年九旱,蒸发强烈。因而春旱夏涝常在一年中交替出现,农业生产低而不稳定。四是黄土高原农业区,包括太行山以西,青海日月山以东,长城以南,秦岭以北广大地区。全区70%以上地面覆盖着深厚的黄土层,水土流失严重,农业生产以旱杂粮为主,产量低而不稳。区内仅有少量河谷平原、山间盆地,耕作条件较好,如关中盆地、汾河谷地等,是本区主要农业产区,耕作集约,农业历史悠久,盛产小麦、棉花。广大的黄土高原上,大部分为坡耕地,有不少还是陡坡耕地,产量低而不稳,作物以耐瘠的谷子、糜子为主,在片面扩大耕地、滥垦陡坡情况下,草地、林地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地力迅速减退,形成“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为根本改变本区落后面貌,必须在利用河谷平原、山间盆地修建稳产高产农田的同时,要千方百计地控制水土流失,合理利用土地。
❸西北内陆农业区。包括新疆及甘、宁、蒙三省区的西部地区。本区地处内陆,气候干旱,光能资源丰富,地广人稀,沙漠面积广大。农业生产是以沃洲农业和放牧业为主的农牧区。全区95%以上地区是荒漠和山地。在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和盆地周围,牧场广阔,分布有著名的伊犁马、焉耆马、细毛羊等。农业全靠灌溉,以水定地,耕地小块零星、分散,分布于山麓平原及黄河河套地区,盛产小麦、优质棉花、葡萄、哈密瓜等。由于气候干旱,降水量少,风蚀强烈,使风沙危害严重,土壤多盐碱化,有机质含量低,大部分牧区载畜量低,不利于农牧业发展。
❹青藏高原农业区。包括西藏、青海的大部,四川西部及云南西北部,甘肃的小部分。这里是一个以海拔4000米以上高原、山地为主的高寒农牧区。由于地势高,大部分地区热量不足,谷类作物难以成熟,只宜放牧,只有东部及南部一些海拔在3000米以下、面积不足1/10的河谷地区,种植耐寒喜凉的青稞、豌豆、马铃薯、油菜等作物。最南部边缘河谷地带可种植玉米、水稻等喜温作物。本区是全国太阳辐射量最多地区,日照时间长,气温日较差大,为作物高产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条件。区内草原辽阔,天然草场约20亿亩,占全区土地面积的60%,是全国面积最大的牧区,牲畜以耐高寒的牦牛、藏羊为主。本区东南部是我国第二大林区,森林以云杉、冷杉等暗针叶林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