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中国哲学与宗教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中国哲学与宗教 002 中国哲学与宗教中国原始宗教虚构龙、麟、凤、龟四灵; 没有崇拜天空的自然属性的天神,至上神“天”的自然属性多于社会属性;征兆迷信与祖先崇拜盛行。这些特点制约着中国奴隶社会哲学的天人感应化倾向,以及着重亲亲的伦理道德化体系,并影响着中国宗教哲学的非一神崇拜与对龙的特殊崇奉。中国原始宗教的生殖崇拜是阴阳说的基础,一直潜移默化影响了中国封建社会以前的哲学。汉代谶纬迷信的流行是原始征兆迷信的延续和发展。东汉末年出现的道教补充了汉代的“元气”论,弘扬了魏晋玄学,丰富了隋唐哲学,奠定了宋明理学的基础。它追求长生不死,强调“唯人为贵”,以生为贵,注重人生的价值。主张以诱发人体内部的潜能与服食外部自然物相结合的方法延续人的寿命,阐述人的来源,人和自然界存在着某些相互感应关系,企求以人的自我力量完善自身,改造自然,对我国古代人生哲学有卓越贡献。其自然哲学为中国儒、佛所未有。其伦理思想也独树一帜。均对中国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我国,对中国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思想方法、伦理思想等影响极大。唯识学涉入唐以后中国所有佛教派别,并远及中国近现代思想家。华严宗与禅宗的哲学范畴——“理”经过程颢、程颐、朱熹等人加工制作,成为程朱理学中最核心的概念。佛教般若学给中国认识论史增添了新的内容。佛教哲学比中国传统哲学强于思辩,它在诡辩中蕴藏的辩证法因素对于推动中国哲学转向抽象思辩有一定意义。其思想方法也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所启迪。中国哲学史上的“中道”、“双遣”方法与儒家中庸思想不同,而与佛教密不可分。佛教的伦理思想也为佛教盛行中国之前的中国哲学所没有。伊斯兰教在唐代传入我国,公元14世纪出现附儒倾向,到了17世纪,随着明末清初大批伊斯兰教译著和著述的出现,其附儒倾向更为明显,并同时开始佛化道化。中文伊斯兰教译著的出现,打破了伊斯兰教与儒、佛、道等意识形态长期隔离的局面,结束了中国封建社会思想领域中儒佛道三家鼎立的局面,解决了儒家性理学说的“源头”问题上的矛盾,对性、理概念的含义,性理的性质及其关系,性理的品级,怎样尽性穷理复命归真进行了系统说明,又把这种说明同伊玛尼、明明德、天人合一、前定自由等联系起来,将性理分为十四个品级,融于一个宗教哲学体系之中,从而丰富了理学的性理学说。基督教在唐代传入我国,在中西文化交流中起了极大作用,通过传教士为媒介,既播撒了西方近代文明的种子,将中国古老文化进一步在西方扩展开来,也对近代中国哲学产生了影响。中国少数民族宗教也铸造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尤其是彝族的虎宇宙观与驰名中外的十月历更是中国哲学的源头之一。遍及中国广大地域的萨满教、藏传佛教亦涉入汉族与许多少数民族的哲学之中。摩尼教、火袄教在南北朝时传入我国,丰富了道教哲学与我国的政治思想。明清以来流行于民间的秘密宗教促进了各种宗教哲学的交融与广泛传播。虽然我国的宗教只是在殷代一度占据过统治地位,任何一种宗教都未能取代非宗教的儒学的地位,但宗教与哲学的关系源远流长,交融与斗争的错综状况贯穿于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史之中。 ☚ 中国哲学 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