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勒律治
柯勒律治(1772~1834),是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团体 “湖畔派” 三诗人之一。出生于一个牧师家庭,曾求学于剑桥大学,后中途辍学参加骑兵团。与骚塞商定前往美洲森林建立“平等邦”的计划失败后,乃致力于写诗。1798年,与华兹华斯 一起发表 《抒情歌谣集》。在德期间,他翻译了席勒的 《华伦斯坦之死》。
他的诗作不多,却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长诗 《古舟之咏》、《忽必烈汗》、《克里斯脱贝尔》等被认为是浪漫主义文学中的佳作。他将奇异可怕的冒险、神秘诡奇的事迹、超俗离奇的幻想描写得动人心魄,作品显得扑朔迷离、玄妙古怪,极具浪漫色彩。
柯勒律治还是一位重要的理论家和评论家。他由德归国后,做了一系列关于莎士比亚和弥尔顿的演讲,《文学传记》中集中了他评论的精华。他强调诗的形象思维,尤其是想像的力量,认为想像力是诗人的最高品质,想像是诗的灵魂,突出作者的主观作用。
柯勒律治的诗歌以新颖的形式丰富了英国文学,以高度的音乐性和鲜明的节奏感而著称,诗中的幻想和模糊的象征是其诗歌理论的实践,有时也不免显得有些晦涩。
英国诗人、评论家。生于牧师家庭。代表作叙事长诗《古舟子咏》,把泛神论和基督教思想结合起来,探讨人类的罪与罚问题。其诗奇幻神秘、语言富于音乐性。文艺批评著作主要有《关于莎士比亚讲演集》和《文学传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