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柯劭忞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柯劭忞1850—1933山东胶州(今胶县)人 柯劭忞忞(min);1850—1933近代史学家。字凤荪,号蓼园,山东胶州(今胶县)人。光绪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侍读、侍讲、京师大学堂总监督。1914年任清史馆总纂兼代馆长,参与主持修《清史稿》,撰“天文志”等。综合前人研究成果,撰《新元史》二百五十七卷。1921年北洋军阀政府将之列为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二十五史。并著《译史补》、《春秋谷梁传注》、《文献通考注》等。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曾赠以名誉文学博士称号。 柯劭忞
柯劭忞
柯劭忞1850——1933字鳳蓀,又字鳳笙,晚號蓼園,山東膠州 (今膠縣) 人,1850年(清道光三十年) 生。16歲爲生員,不久被選人濟南尚志書院學習。1870年中鄉舉,旋随朱肯甫赴四川,襄助科舉事,後受聘於晉、粤、遼東等地書院擔任主講。1886年戊子科進士,入翰林爲庶吉士。散館後受编修職。1900年隨光緒帝赴西安,被派爲政務處行走。1901年任湖南學政。1904年回北京,先後任國子監司業,貴胄學堂總教習,翰林院日講起居注官,撰文侍講轉侍讀。1906年派赴日本考察教育,歸國後任貴州提學使。1908年再次調回北京,在學部任丞參上行走,一度署右參議並左丞; 又由學部奏派充京師大學堂經科監督。1910年清政府成立資政院,被選爲議員。1911年10月武昌起義時,被派往山東,任宣慰使兼督辦團練大臣。不久調回北京,爲典禮院學士、派懋勤殿行走,賜紫禁城騎馬。1914年北京政府任命爲約法會議議員及參政院參政,未就; 同年北京政府成立清史館,應聘為總纂,後兼代館長,參加編寫 《清史稿》。1925年5月,日本政府在北京設東方文化事業總委員會,任委員長。主持撰修《四庫全書提要》。1928年10月,任故宫博物院理事。1933年8月31日病逝。終年83歲。纂注有《谷梁傳》; 校注有《新元史考證》、《佚史補》、《蓼園詩鈔》等。 柯劭忞 山东胶县人。字凤荪,号蓼园。光绪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曾任湖南学政、京师大学堂总监督。民国成立后以遗老自居。1914年被选为参政院参政,未就职。后历任清史馆馆长兼《清史稿》总裁、东方文化事业委员会委员长、故宫博物馆理事等职。被日本东京帝国大学赠予名誉文学博士。精国学,擅诗文,对蒙古史、元史功力尤深。所著《新元史》被列为正史之一,与二十四史合称二十五史。另有《蓼园诗钞》、《蓼园文集》等。 柯劭忞 155 柯劭忞1850—1933史学家。字凤孙、号蓼园,山东胶县人,清朝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侍讲、湖北提学使、京师大学堂监督等职,被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授与名誉文学博士学位。1927年秋任清史馆总纂兼代馆长,主持编纂《清史稿》,负责本纪部分,撰写《清史稿》、《天文志》和部分列传,总阅了本纪、整理儒林、文苑、畴人等传。对蒙古史、元史颇有研究,曾著《新元史》,共257卷,被北洋军阀政府列为正史之一,与二十四史合称二十五史,著述还有《译史补》、《新元史考异》、《春秋榖梁传注》、《文献通考注》等。 ☚ 章学诚 孟森 ☛ 柯劭忞1850~1933历史学家。字凤荪,号蓼园。山东胶县人。光绪十二年(1886年)考取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编修等职。民国3年(1913年)任清史馆馆长、兼清史总裁,东方文化事业委员会委员长等职,主持纂修《清史稿》。他着力研究元史,是继洪钧之后,在研究《元史》方面取得较大成就的学者之一。其所著《新元史》征引大量新材料。此外还著有《新元史考证》、《盖喀图传补注》、《译史补》等。 柯劭忞1850~1933Ke Shaominmodern scholar and poet,also called Liaoyuan. Works: Poetry Anthology of Liaoyuan,etc. 柯劭忞1850—1933近代史学家。字凤荪,又号蓼园。山东胶州(今胶县)人。光绪进士。清末历任翰林院编修、侍读、侍讲、京师大学堂总监督等职。1914年,任清史馆总纂,除撰《清史稿 》中的天文志外,并整理儒林、文苑、畴人等传。他以四十余年之力,综合前人有关蒙古和元史研究的成果,撰成《新元史》。尚著有《译史补》 、《春秋榖梁传注》 、《文献通考注》等书。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