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渍涝、盐碱地改造治理
宁夏渍涝、盐碱中低产田主要分布在平原引黄灌区和南部山区的清水河流域。1949年,平原引黄灌区仅有的12.8万公顷灌溉面积因渠道设施简陋,排水不畅,湖泊密布(有72连湖之称),次生盐渍化严重,几乎全部为渍涝、盐碱地。另有盐碱荒地近33.3万公顷。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灌排工程的兴建,全自治区各地对渍涝、盐碱地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和连续治理。1958年土壤普查,灌区渍涝、盐碱地面积占56.67%。1962年,灌区渍涝、盐碱地面积增至67.39%,其中银北的平罗、石嘴山(今惠农县)尤其严重,分别为73.04%和87.06%。1982年,银北地区14.48万公顷灌溉面积中,非盐渍化面积增至29.91%,重盐渍区面积下降到45.64%,呈减轻趋势。到1990年,引黄灌区灌溉面积达到33.4万公顷,其中经连续改造治理并达到高产的农田9.1万公顷(以小麦单产400公斤以上计),得到不同程度治理的渍涝、盐碱中低产田仍有19.33万公顷。“八五”期间,对渍涝、盐碱中低产田进行高标准治理7.67万公顷。南部山区清水河流域随着灌溉面积的发展。水浇地中的盐碱地面积目前尚有1.37万公顷(分别在固原、海原、同心县境内),均为原生型盐碱地,属土壤母质含盐,治理难度大。
宁夏平原引黄灌区土壤盐碱化,盐分组成以硫酸盐—氯化物、氯化物—硫酸盐为主。清乾隆《宁夏府志》记载,宁夏平原的耕地是:“上者沙砾,下者斥卤,膏腴之壤,实不及半”。民国《朔方道志》进一步总结出次生盐碱化的原因是“地脉积寒,宿水停滞”,以及“必得河水乃润,必得浊泥乃沃”的灌溉、放淤、洗盐的改良方法,归纳了“霖雨虽多而潮碱易起”的水盐运动规律。新中国成立后,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依靠科技力量改造治理渍涝、盐碱地大规模地展开,长期改造治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总结出改土治碱十二字诀,即排、稻、灌、洗、淤、平、肥、翻、轮、松、种、换。
宁夏改造治理渍涝、盐碱地行之有效的水利技术措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