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议郎 承议郎官阶名。唐代置。文散官,正六品下阶,宋代亦沿用。《旧唐书·职官志》: “正第六品下阶: 千牛备身左右、太子文学、下州长史、中州司马、内谒者监、中牧监、上牧副监、上镇将、承议郎 (文散官)、昭武副尉 (武散官)。” 《续资治通鉴·宋纪·神宗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 “ (九月) 乙亥,正官名。……正言、太常、国子博士为承议郎。” ☚ 承勾 承奉郎 ☛ 承议郎官名。隋炀帝大业三年(607)置,备员三十人,官正六品。唐为文散官正六品下。 承议郎文散官名。唐始置,秩正六品上。宋初沿置, 品亦同。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改为承直郎。元丰三年 (公元1080年)改京朝官阶官左、右正言,太常、国子博士为承议郎,秩正七品。 承议郎寄禄官名。北宋神宗元丰三年九月,由左、右正言、太常博士、国子博士阶改。为文臣京朝官三十阶之第二十三阶。从七品。
简称承议。《夷坚志》甲集卷5《刘承议》:“至奉议郎,不考课。……于是勉自陈,遂转承议。……君仕宦至承议郎而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