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三、基本经验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三、基本经验

三、基本经验

安徽乡镇企业经过40多年的发展,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和实力。回顾发展历程,历经坎坷,几度波折,走过一条螺旋式上升的道路,发展经验有以下几条:
(1) 提高认识,加强领导。乡镇企业每迈出新的一步,重要一条是认识深化,领导加强。过去,由于旧体制、旧观念的束缚,一部分人对发展商品生产缺乏足够认识和思想准备,对乡镇企业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清,褒贬不一,环境时紧时松,尤其是一遇风吹草动容易产生动摇,关键时刻稳不住,错失良机,延误发展进程,拉大了和兄弟省市的距离。事实教育了安徽人民,认识到安徽农村经济之所以落后,主要是乡镇企业落后, 上不去。特别是1991年之后,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进一步深刻认识到发展乡镇企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反复强调“再不抓乡镇企业就要犯历史性的错误”。明确提出“必须把发展乡镇企业作为最紧迫的任务,作为振兴农村经济和富民、富县乃至富省的突破口来抓”。同时,对各级领导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凡是不重视抓乡镇企业的,不能担任党委、政府的领导职务;凡是抓不好乡镇企业的,就不是称职的领导干部”。全省自上而下对乡镇企业的重要地位和重大作用形成共识,坚持不争论,不动摇,不松劲,不断增强发展乡镇企业的坚定性和自觉性。真正做到“咬定青山不放松”、“风吹浪打不动摇”。由于不断深化认识,切实加强领导,安徽乡镇企业出现了超常规发展的好势头,在振兴安徽经济中发挥了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2) 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大发展,大提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锐利武器,也是变革生产关系,使之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保证。过去一个时期乡镇企业的发展一度受到很大的限制,根本原因在于没有能够真正坚持生产力标准,缺乏实事求是、大胆开拓的精神。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全省乡镇企业之所以能够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正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发展是硬道理”,不断探索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新路子的结果。根据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需要,不断调整生产关系结构,在坚持集体所有制为主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多种经济成分。指导原则先后由“四轮驱动”(乡办、村办、户办、联户办)发展为“多轮驱动、多轨运行”,放开手脚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积极鼓励发展联营企业、中外合资企业等。在发展思路上,坚持“三看三不看”的指导方针,做到在注重效益、注重环保前提下,能发展什么就发展什么,能发展多快就发展多快,极大地解放生产力,调动了广大农村干部和农民群众发展乡镇企业的积极性。
(3) 深化改革,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乡镇企业是改革的产物,必须不断深化改革,求得新的发展。同时,乡镇企业的发展也离不开政策的引导和扶持,为其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这是乡镇企业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条件。近些年来,为了加快乡镇企业的发展,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以及各级各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和措施,最大限度赋于乡镇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使其以市场为导向的自主、灵活的机制优势不断强化,逐步完善乡镇企业的决策机制、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积极推行股份合作制,明确产权和企业的经营权,切实做到政企分开。坚持自力更生,发扬“四千精神” (千辛万苦、千山万水、千言万语、千方百计),多渠道、全方位、多种形式增加对乡镇企业的投入,安徽省人民政府成立了乡镇企业发展基金,税收上从涵养税源的角度出发,实行适当的税收减免政策,坚决制止乱收费,乱摊派。同时引导企业正确处理好积累和消费的关系,提高乡镇企业的自我发展能力,使之能够滚动式发展。通过实行优惠政策,鼓励各类专业人才和大中专毕业生到乡镇企业兼职、挂职、就业。认真做好各行业主管部门对乡镇企业的包扶工作,做到扶一片,活一方。大力推行横向技术联合,组织动员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国有大中型企业与乡镇企业分工协作,做到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使科技成果迅速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了乡镇企业的技术进步。认真处理好国家、企业和农民的利益关系,保护乡镇企业和农民的合法权益,特别是保护依法经营的企业家,做到政治上给荣誉,经济上给实惠,坚决制止平调乡镇企业的资产和改变骨干企业的隶属关系的错误做法,使他们专心致志地搞好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管理。实践证明,这些措施对推动安徽省乡镇企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4)坚持速度与效益统一,发展和提高并重。安徽乡镇企业起步较晚、基础差、底子薄,各地发展不平衡,乡镇企业自身素质也参差不齐,因此,对乡镇企业的发展既要讲速度,又要讲效益,坚持大发展、大提高。根据各地区的不同情况,因地制宜,突出特点,分类指导,坚持实行抓两头、带中间的战略方针。在经济发达和有条件的地区,着力培植龙头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狠抓企业上台级、产品上质量、技术上等级,不断扩大经营范围和生产规模。对基础薄弱、发展相对缓慢的地区,着力抓起跳,加强规划布局,从投资周期短、风险小、见效快的项目起步,放手发展。在全省乡镇企业中,以效益为中心,抓好原有企业的经营管理,搞好产业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大力推进科技长入经济,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

☚ (四)出口创汇   第四章 农业区划与农业综合开发 ☛

三、基本经验

三、基本经验

1.充分认识水利的命脉作用, 坚持不懈地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新中国成立以来,贵州水利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和其它事业的发展。但过去(特别是“六五”期间)曾一度忽视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欠帐”太多,工程老化失修,效益衰减的局面仍未根本扭转。目前全省水利化程度仍较低,每个农业人口只占有0.02公顷灌溉面积,抗御旱涝灾害的能力很差。据统计,从新中国成立前的202年到1990年,共发生较大旱灾120多次,平均约二年一次;洪灾也时有发生,1991年还发生了特大洪灾。一遇旱涝灾害,各种农作物特别是粮食就大幅度减产。多年实践证明,必须坚持不懈地把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来抓,切实抓出成绩。
2. 因地制宜,综合治理,分类指导。根据贵州实际,应实行水利建设和生态建设相结合,稻田灌溉和旱地灌溉相结合,蓄、引、提、排相结合,大、中、小相结合的方针。坚持小型为主、配套为主、自力更生为主、管理为主。同时积极发展地方中小水电和地方电网建设,加强地方电力管理,促进农业和地方工业的发展。要分类指导:在坝子地区重点是现有工程的维修配套,除险加固,防渗改造,充分发挥效益。在新建工程中应以蓄水工程为主,重点放在增加潜力大,集中联片的旱区以及资源较好的水利空白地区和水资源严重不足地区。对全省13. 3万公顷高塝田应在水电条件具备的条件下,多发展提水灌溉,扬程可到100—200米。毕节、六盘水地区旱地占绝大多数,要大力发展旱地灌溉。农村人畜饮水应根据水源情况,因地制宜修建蓄、引、提等工程,小型多样,大力推广小水窖。水土保持治理措施应采取山上退耕,山下建设基本农田,即山上保山下,山下促山上,把水土保持与开发扶贫相结合。在防洪排涝上要恢复和保护现有耕地和易被冲毁或水打沙壅的田坝;对海子地要有计划进行排水;部分县、区城镇的防洪宜逐步安排解决。
3.认真落实和完善水利政策,发动群众集资投劳办水利。自1989年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决定》后,贵州出现了新的水利建设高潮。其主要经验是认真落实和完善水利有关政策。这些政策有: 自力更生为主,国家支援为辅,谁受益、谁负担,本着需要、自愿、量力的原则,按受益范围分级举办;实行农田劳动积累工制度;多层次多渠道集资;农用水费实行以物计价,以粮计收等等。这些政策都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大大推动了水利事业的发展。
4.重视水利科学技术,加强勘测设计和施工管理。贵州在岩溶山区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非常复杂的情况下,成功地解决了库、坝选址及进行地基处理等方面的问题,建成了一批富有成效的水利工程。其中各种类型的坝工建设(以拱坝来说,坝高在15米以上者共227座,占全国的26%),特别是浆砌石拱坝,具有坝体工程量小、便于就地取材、可常年进行施工、安全稳定性好等优点,具有山区水利工程特色。在枢纽布置、地质条件及建筑结构上也多种多样。渠道防渗节水技术,采用的浆砌石勾缝、混泥土防渗、水泥砂浆抹面及勾缝、粉煤灰砂浆混凝土防渗、水泥石灰混凝土防渗、塑膜防渗、化剂土防渗(加三聚磷酸钠)等办法;一批100—200米的多台串联或并联的高扬程水轮泵站等,也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70年代中期,电子计算机技术始用于水利工程设计。目前勘测设计部门,从测量、地勘、试验到规划设计,都不同程度使用了高、中、低档微机,袖珍机及程序计算器,如测量中的测距记录计算,内业计算,质量检评;地勘中的覆盖层深度、地震勘探计算,地质勘探计算,地震地质剖面图测绘;试验中的岩石弹性模量,岩石、土壤抗剪试验资料整理;水文水能中的频率计算,调节计算及差积曲线法水能计算,洪水演算,水库回水计算及经济分析;水文观测资料的整编、校核、水情自动译电等都因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勘测设计工作效率和设计质量,缩短了设计周期,促进了水利事业的发展。

☚ (四)水土保持方面,进行了一批小流域试点,重点防治开始起步   第四节 农用工业与农业生产资料 ☛

(一)放宽政策,落实渔业生产承包责任制/(二)调整生产结构,明确渔业发展重点/(三)增加资金投入,加强渔业基础设施建设/(四)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渔业生产水平/(五)加强渔政管理,保护水产资源

☚ (八)江河捕捞   (一)放宽政策,落实渔业生产承包责任制 ☛

(一)坚持贯彻“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方针/(二)实行农工商综合经营/(三)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发展农垦经济/(四)深化改革,兴办职工家庭农场,实行双层经营体制/第九节 华侨企业/一、发展历程/(一)创业时期/(二)整顿时期/(三)深化改革时期/二、生产水平/(一)农业生产/1.甘蔗/2.茶叶/3.剑麻/4.水果/5.林业/6.畜牧业/(二)工业生产/1.生产规模/2.经济效益/3.荣获部优、省优产品

☚ (四)科技、教育、卫生和其它服务业   (一)坚持贯彻“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方针 ☛

(一) 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二) 必须坚持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的方针/(三) 必须坚持机械化、半机械化、机、电动力和/(四) 必须坚持建立健全农机管理和农机技术服务

☚ (三) 改革发展阶段   (一) 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

(一) 把充分利用水力资源,作为发展农村电力的/(二) 实行大水电、小水电和火电联网,是解决枯/(三) 发展农电事业,必须充分发动社会各方面的

☚ (三) 电气化县建设   (一) 把充分利用水力资源,作为发展农村电力的 ☛

三、基本经验

三、基本经验

近几年来, 陕西在农村奔小康中, 经过实践中摸索、总结和积累了一些基本经验。
❶必须用奔小康总揽农村工作全局, 党委统一领导, 党政齐抓共管, 部门包乡包村, 社会积极参与, 形成打总体战的局面;
❷必须制定一个指导思想明确, 发展路子清晰, 政策措施具体的奔小康规划, 使广大农民有方向、有目标、有奔头;
❸必须组织一支素质较好、力量较强的工作队伍, 深入农村第一线, 扎扎实实抓落实, 实实在在见效果; 同时建立一个领导比较得力、干部素质较好、综合协调功能较强的工作机构, 对奔小康工作进行有力的组织、协调和指导;
❹必须以发展农村经济, 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为中心, 着力发展支柱产业,建立 “龙型”经济实体, 使农业和农村经济逐步走上产业化轨道;
❺必须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 使建成的小康村, 有一个物质生活富裕, 精神生活充实, 村容村貌整洁, 人民安居乐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象;
❻一手抓小康, 一手抓扶贫, 使贫困地区加快脱贫致富, 实现共同富裕。

☚ 4.农村经济有较快发展   第九章 农村教育、文化与卫生 ☛
00027682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7:4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