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胸膜炎*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胸膜炎* 病名。 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腔层胸膜与脏层胸膜之间的炎症。本病大多继发于肺部或胸膜的病变,当位于胸膜附近的肺部发生各种炎症时,胸膜往往受累及而发病,少数情况下胸膜炎也可通过血行感染而引发。 以结核性胸膜炎最为多见。中医无胸膜炎这一病名。 根据其临床表现,咳嗽、咳痰、胸肋痛等,其分散见于中医书籍有关“咳嗽”、“悬饮”、“胸痛”等病的论述之中。《内经》:“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声,甚则唾血,……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箾下满。”《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夫饮有四,……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西医认为干性胸膜炎往往由肺结核蔓延至胸膜所致。 渗出性胸膜炎是干性胸膜炎的进一步发展,多发生在初次感染结核后期,中医认为本病病位在肺。起因多由于素体虚弱,或原有慢性疾患,肺虚卫外不固,毒邪侵袭所致。邪犯胸肺,肺气失宣。因足厥阴肝经布于胸胁,肝经为毒邪所扰,故疏泄失职,气机不利。 肺失宣降,通调失职,水液代谢失常,饮停于胸胁,络脉不和;饮阻气郁,气不行血,则痰瘀互结,气郁日久化火伤阴或耗损肺气,最后导致脾肾俱虚。《症因脉治》:“悬饮之因,饮食不节,水浆不忌,脾肺不能运化,水流在胁下,上攻肺家,故咳而吐,气逆,阻绝肝胆生升之令,是以痛引胸胁,而成悬饮之症矣”。 根据临床症状:干性胸膜炎起病往往较急,常有发热、干咳、胸痛、气促等;渗出性胸膜炎当胸液急性大量产生时,压迫心肺及血管,出现气急、心悸、口唇紫绀等,结合体征、实验室及其他检查。中医辨证: ❷ 饮留胸胁,外邪失解,郁于胸胁,则肺失通调,水液代谢失常,饮停胸胁,故见胸胁疼痛较前减轻,饮在胸腔故胁肋胀满隆起;水饮上迫于肺,则胸闷、咳嗽、气急、不能平卧;舌苔白腻,脉沉弦,为水饮停聚之候。 ❹ 阴虚内热、悬饮久留胁下,气郁化热伤阴,故见咳嗽少痰、口干咽燥;阴虚则内热,可见午后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胸胁闷痛为经气不利所致;久则阴伤至极,可见形体瘦削;舌尖红,苔少,脉细数。 方用膈下逐瘀汤加减;属于阴虚内热者,治宜滋阴清热、化痰理气。方用沙参麦冬汤加减;属于脾肾两虚者,治宜健脾补肾、益气化饮。方用参苓白术散合七味都气丸加减。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