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新中国成立前,攀枝花市是一个纯农业区,综合生产能力低。1949年,全市粮食产量仅5.1万吨,平均亩产只有118公斤。经济作物比重很小,除畜牧业外,林、副、渔生产基本是空白。农业总产值仅2 685.4万元,人均只有109.9元。新中国成立后到建市前的1965年,农业总产值达5 109.15万元,人均180.2元,分别比1949年增长90.2%和63.9%;粮食总产量9.8万吨,平均每公顷产2 482.5公斤,人均产粮345.6公斤,分别比1949年增长92.1%、40.25%和78%;林牧副渔业均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1965年建市以来,大规模的工业建设带动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经济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1991年,全市农村社会总产值80 279万元,比1978年增长5.11倍,年均递增16.28%;农业总产值41 44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88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3.57倍和6.9倍,年均递增12.13%和17.24%;粮食总产量18.4万吨,比1978年增长17.57%;甘蔗产量30.1万吨,蚕茧产量524吨,蔬菜社会上市量19.59万吨,分别比1978年增长2.2倍、53.6倍和1.56倍,年均递增9.42%、36.03%、7.5%;养猪业在连续12年稳定增长的基础上,1991年出栏肥猪26.47万头,肉类总产量2.091万吨,分别比1978年增长1.45倍和2倍;鲜鱼产量1 349吨,水果产量1.05万吨,分别比1978年增长26.7倍和2.93倍,年均递增29.4%和13.07%;鸡、鸭、鹅、兔、牛奶等,产量也有较大幅度增加。副食品生产初具规模,已建成千亩以上果园6个,百亩以上养鱼基地5个。目前,全市蔬菜、白糖自给有余,产品远销省内外;水果、鲜鱼、肉类自给水平由1978年的20%—30%提高到40%—50%。乡镇企业发展较快,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到1991年底全市有乡镇企业7 231个,从业人员32 641人,占农村劳动力的13.6%;完成产值38 837万元,实现经营收入34 290万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37.40倍和33.7倍;上交税金1 648万元,实现利润4 564万元,分别增长43.7倍和64.1倍。随着农村经济稳步发展,199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88元,比1978年增长6.9倍,年均递增17.3%。
由于地处金沙江干热河谷,自然灾害频繁,农业基础脆弱。因此,建市以来把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作为确保农业增产的大事来抓。“七五”期间,全市用于农业的资金达6 797.9万元,比“六五”时期增加3 988.3万元,增长141.9%,年均递增20.59%,较同期财政收入递增高出9个百分点。这5年间,全市乡镇企业用于支援农业的资金达2 135万元。由于农业投入的增加,农业生产条件得到很大改善。到1991年底,全市有各类水利工程5 674处,其中中型水库1座、小(Ⅰ) 型水库31座、小(Ⅱ)型水库127座、塘堰1 213处、引水工程3 282处,固定机电提灌站257个;农业总供水量32 930万立方米,有效灌面2万公顷,占全市耕地面积的64.95%,其中保灌面积1.59万公顷,占总面积的51.74%。
经过多年努力,全市已建成小水电站295座,装机312台,容量17 597千瓦,占境内支流可开发利用的10.48%,所有的乡、84%的村和81%的合作社通了电。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1.81万千瓦,平均每百公顷耕地7.11千瓦,高于全省水平;拥有各种农机具1.27万台(件),半机械化农具3.61万台(件),其中农用汽车844辆,农用拖拉机3 211台。乡村公路2 147公里,比1985年增长28.4%。
农业科技事业得到了较大发展。1991年底,全市农业科技人员达645人,建立县级专业技术协会24个、乡级协会184个、科普服务站30个,90%的村建立了科普小组,已初步形成以县为中心、乡为纽带、村为基础的农业科技推广网络。全市农村有职业中学3所、农机培训学校3所,农业广播学校3所,农技培训中心2所。“八五”期间,共培训各类人员5.3万人(次)。据调查,目前全市30%的农业劳动力已初步掌握1—2门农业适用技术。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七五”期间,先后引进和推广了地膜育秧、地膜栽培、规范化栽培、配方施肥、稀土运用、玉米育苗定向移栽、病虫害综合防治、生猪“双推五改”(推广经济杂交、推广仔猪外饲;改自然交配为人工授精配种、改单一饲料为综合饲料、改熟饲为生饲、改吊架子为直线育肥、改喂大肥猪为适时屠宰)等农业科技成果,均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全市累计推广杂交水稻3.22万公顷、杂交玉米3.03万公顷,分别比“六五”时期增长1.59倍和2.34倍,两项技术累计增产粮食13.6万吨;1990年,推广地膜玉米0.16万公顷,增产粮食3 600多吨。随着生猪“双推五改”技术的推广,生猪出栏率由1985年的49%提高到1991年的57.5%,肉类总产量达2.091万吨,比1985年增长64.64%。据测算,“七五”期间取得的经济效益中,科技教育因素达40%左右。
1986年以来,全市共动员112个市级以上单位、企业和198个县(区)属单位帮乡支农。6年中,帮乡单位、企业扶持贫困乡的资金及物资折款达304.95万元。各区、县把计划生育纳入扶贫工作的考核内容,使贫困乡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到控制指标线内。经过几年努力,贫困地区面貌有了明显变化。如盐边县1991年农民人匀纯收入达494元,人均产粮445公斤,分别比1985年增长1.17倍和20.9%。1991年, 全市4 195户建卡贫困户、17 255人越过了省定的温饱线标准,分别占建卡贫困总户数和总人口的31%和29.6%。
农业虽然发展较快,但亦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❶农村经济相对薄弱,综合生产能力仍不高。1991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47.69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只有4.14亿元,仅占8.68%,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人均产粮水平、生猪出栏率还低于全省水平。农村经济发展还很不适应城市经济建设的需要,特别是与城市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副食品生产起步晚、基础差,总量不足和结构性短缺比较突出,肉、禽、蛋、奶、鱼、果等自给水平还很低。乡镇企业结构单一,“七五”期间的发展速度低于全省4.15个百分点,至今尚有14个乡、250个村没有企业;
❷农业基础设施仍很薄弱。由于水热矛盾突出,灾害性天气十分频繁。到1991年底,全市有效灌面仅占耕地面积的64.95%,保灌面积只占51.74%,中低产田土占总面积的76%。至今尚有1个乡、134个村不通公路,4万多农民、7万多头牲畜在干旱季节饮水困难;
❸合理利用、保护耕地不够,资源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七五”期间,年均土地减少近73.33公顷,除国家建设征用外,各部门零星占地及农村建房、烧砖瓦等乱占耕地现象较突出;
❹服务体系不健全,农业科技推广缓慢。
❺是农业生产资料紧缺,农业成本陡升,工农产品剪刀差越来越大,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