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福清市
福清市位于福建中部沿海。东与平潭县隔海相望,西连永泰县,南接莆田市,北邻闽侯县和长乐市。始设县于唐圣历二年 (公元699年), 迄今已逾1200年。1983年7月划福州市管辖,1990年12月撤县建市。全市土地总面积1513平方公里, 其中耕地面积3.24万公顷。辖19镇1乡1个街道,447个行政村。总人口114.22万人, 以汉族为主, 其中畲、苗、壮等少数民族8万多人。福清是著名的侨乡,有50多万华侨、华裔, 主要分布于20多个国家和地区。
福清襟山带海,以丘陵为主。属亚热带气候,日照充足, 雨量充沛。山地面积6.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40%,沿海防护林带长300公里。名优水果有九月乌龙眼、下番荔枝、太四枇杷和水蜜桃等。海域辽阔,海岸线长348公里,岛屿岸线长79公里,滩涂6.2万公顷,渔业养殖潜力大,盛产花蛤、缢蛏、牡蛎、对虾、真鲷、蟹和淡水鳗鱼等。境内水陆交通便捷,国道324线纵贯全境,公路密度为每百平方公里42.3公里;大小溪流近百条;福清湾、兴化湾两大天然港湾南北拱卫;海口港历史悠久,为海上交通门户,航线直达香港及东南亚国家。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福清经济社会得到全面发展。1992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达30亿元, 工农业总产值32.9亿元, 财政收入8300万元;1993年工农业总产值超过60亿元,财政收入1.75亿元,成为福建省第十个财政收入超亿元的县(市);1994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超百亿, 财政收入达3.14亿元;1995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173.8亿元,国内生产总值90.81亿元。福清是福建的农业大县及全国农业百强县(市)之一,粮食总产位居全省第二,同时也是福建乡镇企业十强县之一。1995年农业总产值41.51亿元, 比1978年增长34倍, 平均年递增19.8%; 农民人均纯收入2866元,比1978年增长38倍,平均年递增23.7%;全市农村基本实现小康目标。福清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1)大胆探索实践,深化农村改革。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在稳定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大胆实践,深化改革。
❶改革土地使用制度,推广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提高土地利用率,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在经济发达地区,积极引导上地适度规模经营, 全市种粮6.67公顷以上的专业大户有17户;
❷大力推广股份合作制。有85%以上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行了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90年代以来兴办的乡镇企业,有80%以上实行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
❸积极发展农村合作基金会,拓宽融资渠道,充分挖掘社会资金雄厚的优势,通过合作基金会吸收社会闲资,增强资金流通活力。全市兴办农村合作基金会277家,1995年融资额达8亿多元,其中80%投资开发性农业,年增创产值12亿元;
❹不断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农口和其它经济技术部门的服务技能,从信息、引进品种、技术培训、农产品销售等多环节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系列化服务。全市100%的村都建立健全了经济合作社,为农户提供种苗、植保、农机、灌溉、流通等统一服务;发展各类农村专业研究会180多个, 会员达6000多人, 成为科技兴农的一支生力军。
(2)狠抓粮食生产,稳定农业基础。福清是百万人口大县,随着“三资”企业的发展,外来人口的增加及畜牧业的兴起,粮食需要量不断增加,加大了粮食生产压力。对此,福清始终把粮食放在首要位置,并作为国民经济的弱质产业加以保护和扶持,切实做到“领导力量、增产措施、资金保证、科技服务”四个落实:
❶领导力量落实。通过加强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力量、“三农”工作季度分析会、市领导及工作组分片下乡检查指导工作等措施,保证各项工作的落实;
❷增产措施落实。通过围垦造地、开荒造田等措施,扩大粮食播种面积,总面积稳定在5.33万公顷以上;建立高优农业基地,改良品种、改革耕作制度,提高复种指数;推广稻薯良种,改造中低产田,推广间作套种、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稻秆还田等措施,提高粮食产量;
❸资金投入落实。上级安排的资金定额予以配套,同时增加财政支农资金比重并充分发挥农民的投入主体作用;
❹科技服务落实。配足各农技站技术人员,搞好农业科技推广普及和技术培训。由于摆正粮食生产的重要位置,注重科技兴农,近年来粮食生产一直保持健康的发展势头。1995年全市粮食总产35.72万吨,比1978年增长50%,比1990年增长9.3%。
(3)发挥资源优势,拓展综合开发。充分发挥山多海阔的优势,鼓励和扶持“两水一牧一菜”(水产、水果、畜牧和蔬菜)为重点的开发性高优农业生产。福清西部是面积广大的山地、丘陵,发展林果业潜力大;中部平原水利设施完善,是主要的产粮区;东部多为丘陵旱地,浅海滩涂广阔。在对山海资源进行广泛普查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促进农业综合开发。中西部山区以发展林业和名优特水果为主;中部充分利用现有的沟河湖渠和较为完善的水利设施,发展淡水养殖;东部沿海地区以发展海水养殖业、海洋捕捞业和滩涂种养业为主,旱地种果,变种粮劣势为农业综合开发的优势。同时,发动沿海群众,利用海岸线曲折绵长的特点,大兴围垦,向海要地,变荒芜的海滩地为发展农业综合开发的“聚宝盆”。农业综合开发已向规模化、基地化、产业化方向迈进,全市建立了十大农业综合开发基地。在种植业方面,有名优水果生产基地、蔬菜生产基地和花卉盆景苗木生产基地。1995年,全市各类水果种植面积0.52万公顷,水果总产量3.29万吨;蔬菜种植面积0.95万公顷,产量27.1万吨;花卉生产面积100公顷,花卉苗木培植面积100公顷。在水产养殖方面,有鳗鱼、甲鱼养殖基地、对虾养殖基地、贝藻类生产基地、淡水鱼生产基地和网箱养鱼基地。兴建各类养鳗场356家,年上市成鳗1.8万吨,成为全国最大的淡水养鳗基地之一;甲鱼养殖66.67公顷,产量840吨;建有9座对虾育苗室,虾池面积0.18万公顷;贝藻养殖0.6万公顷,产量4.5万吨;淡水养殖0.44万公顷,精养866公顷,总产2万多吨;网箱养鱼1.1万箱,总产1 100多吨。在畜牧业方面,有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和禽蛋生产基地,年生猪存栏37.48万头,出栏52.21万头;家禽519.24万只,出栏698.05万只,蛋品产量2.83万吨。以瘦肉型猪和禽蛋生产为主的畜牧业,已成为福清农村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而且不断向集约生产方向发展。全市年饲养250头以上的养猪专业户有173户,其中万头以上的有5户;饲养1 000只以上家禽的专业户有568户,万只规模以上的有47户。一些专业大户已形成了从种苗培育、饲料加工到生产饲养、产品深度加工等系列化、专业化生产,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产供加销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格局。
(4)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创汇农业。改革开放以前,福清农业主要以常规的种植业为主,效益相对低下。1978年农业与林牧渔业产值的比例为72:28。改革开放以来,福清积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对农业内部结构进行了调整。种植业与林牧渔业比重1985年调为58:42,1995年变为25:75,其中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从1978年的9.6%上升到21.3%,水产业产值比重从4.6%上升到15.7%。在种植业内部,采取稳住早季(保证粮食稳定增产)、调整晚季(扩大甘薯生产)、放活冬季(扩大菜、豆、油等经济作物)的作法,发动群众开山种果,种植经济作物,粮经比例从1979年的78:22变为1995年的46:54。农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提高了农民收入,促进了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和创汇农业的发展。在农业产品结构上,瞄准市场,以创汇为目标,积极引进、推广和开发名、特、优、新品种,1995年引进外资办农业企业达30多家。较大宗的创汇产品有对虾、淡水鳗、真鲷、石斑鱼、瘦肉型猪、荔枝、龙眼、枇杷等。1995年,全市年出口商品交货总值31.59多亿元,其中,农副产品交货总值5亿多元。养鳗业是福清市高创汇的产业,年产值达16亿元,创利润3.5亿元,上交税收4 500万元,占全市财政收入的1/7。全市年加工烤鳗2.5万吨,产值5亿元,产品大部分出口创汇。在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中,福清市还积极引导农村发展第二三产业,培育农村市场体系,进一步繁荣农村经济。近年来,随着福清市对外开放度的不断提高,乡镇企业呈现出以农民投入为主体,以“三资”企业发展为依托,多种经济成份并存,逐步向高科技、规模化、集团化方向发展的势头,已初步形成建材、食品、电子、蔬菜、玻璃、养殖、饲料等支柱行业,1995年各类企业总数达21 580家,总产值达110.64亿元,出口交货总值30.43亿元。有27个乡镇工业小区,落实项目200多个,投资额近10亿元,乡镇企业从零散、粗放、小型逐步向集中连片和技术集约的方向转化。福清市还注重培育市场,搞活流通。充分发挥靠近省会、交通便利的优势,通过在福州市区设立的销售网点和民间销售渠道,扩大在省城和各地(市)的市场占有量;充分发挥民间运销队伍的作用,不断开拓国内市场;积极依托外贸渠道,拓展港澳地区及东南亚和欧美市场。大量优质农产品已畅销欧美、日本和东南亚国家。
(5)改善基础设施,搞好村镇建设。多渠道、多方位、多层次筹集大量资金,改善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增强农业发展后劲。较大的农业基础设施项目有闽江调水工程、一都溪引水工程、千亩海堤加固达标工程、过桥山万亩围垦等,以及一批水坝、电灌站、渠道等中小项目,初步形成了大中小、蓄引提项目配套的水利设施网络,全市耕地有效灌溉面积达2.62万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80.8%。全市建成120公里高等级公路,基本实现公路水泥化和柏油路化,自然村村村通公路;电力事业发展迅速,先后建成1座22万伏、6座11万伏和一批3.6万伏变电站, 全市年用电量7.3亿千瓦时; 邮电通讯设施进一步完善, 全市电话装机容量8.12万门,实现村村通程控电话。基础设施的建设和配套,为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促进了农村的小城镇建设。福清是全国6个乡村城市化试点市之一,全市大部分乡镇都有组织、有规划地进行旧集镇改造建设,共投入资金5亿多元,拆迁危、旧房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 新建商品住宅楼配套设施78万平方米。城镇新区集中连片开发已形成一定规模。21个乡镇开发民用、生产、公共建筑面积600多万平方米,建成融城、宏路、渔溪、龙田等一批基础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中心集镇,有力地辐射和带动区域经济的繁荣。
为进一步拓展新思路, 争创新辉煌, 福清将围绕“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进一步加大综合改革力度和开放开发深度,充分发挥山、海、侨优势, 继续锻造农业和外向型经济两翼, 发展乡镇企业、通过抓好“两区三线”(融侨工业区、元洪投资区,福厦线、大真线和龙高线)及港口建设,带动全市的开放开发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形成全市区域经济内联外引、集约开发、联动发展的总态势和港口经济新格局,使福清成为闽江口经济圈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根据规划, 全市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540亿元(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年均递增20.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6000元,年均递增18.4%;农业总产值50亿元,年均递增7.2%;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将达到18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