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工业háng tiān gōng yèкосм ческая пром шленность航天工业四川航天工业在中央和四川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形成完整的配套体系,成为以航天高科技产品为代表的军民结合型科研生产基地,在航天工业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1967年以前,四川属航天工业部门的企事业单位有新兴仪器厂、巴山仪器厂、川南航空学校 (后改名为川南机械厂)。新兴仪器厂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由苏联援建的重点项目之一,1953年在成都筹建,1957年底建成投产,1959年开始试制四川最早的航天产品。巴山仪器厂原是重庆716厂的一个分厂,1967年划归第七机械工业部,命名为国营巴山仪器厂,从事无线电设备研制与生产。川南航空学校原是第五机械工业部重庆152厂的技工学校,1965年移交给七机部后迁至泸州市,改名为川南航空工业学校,1970年改名为川南机械厂,改建为航天工业火工品研制生产厂,1981年隶属062基地。062基地和064基地是三线建设时期兴建的。062基地开始选址于甘肃省和陕西省,1966年经中央批准改在四川兴建。1978年后,062工程16个项目陆续建成投产。经过几年运行生产,证明工程建设基本符合设计要求,适应科研生产需要,1984年,由国家对该工程进行竣工验收。064基地1970年在四川正式开工兴建,到1985年共竣工验收10个项目。1984年9月,经航天部批准,在重庆成立西南航天职工大学,是国家教委批准备案的独立建制的部属全日制成人高校,学制3年。1978年,七机部在成都成立航天西南物资供应站,为该部负责西南地区供销业务的派出机构,现为中国航天工业供销总公司直属企业。1986年5月,按照航天部关于经济体制改革要求,将在川的062、064基地合并,成立四川航天工业总公司 (保留 “062基地” 代号),尔后,国营巴山仪器厂、西南航天职工大学相继归属该总公司。1974年,经四川省和七机部批准,成立四川省第七机械工业局。1983年7月,重新组建航空航天工业部四川航天管理局。为适应市场经济和军民结合的需要,经国家批准,将在三线地区的企业和研究所调迁到成都,在成都市龙泉驿经济开发区新建一个航天科研生产基地,工程总投资6.4亿元,占地2350亩,1992年底全面开工。 几十年来,四川航天工业不断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国家下达的军品计划。1984年生产的国防尖端武器光荣地参加建国35周年国庆阅兵式,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国防实力。同时,还为运载火箭、卫星研制生产遥测设备和火工品,为不同型号的运载火箭生产了主要部段,为其他航天产品生产动力装置和无线电设备,为国防现代化做出了突出贡献。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央军民结合方针指引下,四川航天工业加速军转民的步伐,在保证完成军品任务的前提下,民品新产品开发取得了明显进展。民品生产以卫星地面接收站、汽车及零配件、纺织机械及其配件、液压自动关门器、五金模具、硬质合金小刀具、移动通信为主产品。有50项产品投入市场,15项产品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新产品。“八五”期间共完成民品工业总产值达10亿元。部分产品行销美国、新加坡、泰国、印尼、南韩、俄罗斯等国。 航天工业陕西航天工业是在60年代中期迅速发展起来的一个高技术产业。现有液体火箭发动机公司、西北化学动力公司、骊山微电子公司、西安空间无线电技术研究所、剑峰机械研究所等24个科研生产单位。职工3万多人,中级以上科研人员8000余名,其中高级技术人员2000余名。火箭推进技术、微电子、空间电子、特种化工、复合材料、精细加工、密封技术、传导技术等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不少项目已达国际先进水平。在航天发动机方面,研制生产出长征系列2号、3号、4号、“长二捆”与东方红2号远地点发动机等数千台火箭发动机,先后参加了40多次大型飞行试验,在我国发射的32颗卫星中,有28颗是陕西航天系统提供的发动机,成功率达到100%。“亚洲1号”卫星和“长二捆”火箭的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航天技术已居世界先进水平,跻身于国际卫星发射市场,陕西被誉为中国航天“动力之乡”。在空间电子技术方面,陕西航天系统也研制出多种型号的星上电子设备和地面测控设备。其中,转发器、应答机、天线系统等星上关键有效载荷,在多次卫星发射和回收中均获成功;CCD电视遥感成像系统,从卫星上摄像并适时传回的地形地物照片,受到国外遥感界的重视;地面、船载双频测速仪及引导雷达,成功地引导、跟踪了我国历次发射卫星,圆满完成了飞行试验任务;多种型号的惯性器件和系列微计算机,多次用于我国运载火箭的试验和卫星发射,均获得成功。陕西航天工业累计开发千余项适用技术和民用产品。经国家和部、省立项的军转民生产线和技术改造生产线已有15条,开发新产品70多种,各种民用产品已达500多种。主要有:地区电力网自动调度系统、生产过程微机控制系统、医用X线高分辨力实时诊断电视系统、体外碎石机定位系统、液力变矩器、耐蚀耐高压高低温特种泵阀、彩色显像管生产设备曝光台涂屏机、一二三类特种压力容器、装饰材料彩虹膜、铭版、电子琴及各种通用专用集成电路等。骊山微电子公司、西安空间无线电技术研究所、剑峰机械研究所研制的部分新产品已步入国际市场,出口原苏联和欧洲、东南亚等地区。1990年,航天系统民品总产值达9000万元,创利税4000多万元。陕西已经成为我国一个机械、电子、化工相结合的、专业齐全配套的、技术密集的航天科研生产基地。截止1990年,陕西航天系统共获得国家和部、省级科技成果奖568项,其中国家级136项(包括科技进步特等奖7项和金质奖、银质奖等),部级423项,省级9项。曾多次受到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嘉奖和航空航天部、陕西省人民政府的表扬和奖励。 航天工业 航天工业设计制造航天所需要的设备、材料(如火箭、人造卫星、推进剂、供制导和跟踪用的地面设施以及电子仪器等)的企业,由于飞机、电机、电子、化工等有关的企业也参与这方面的工作,因此有时亦称作航天工业。航天工业首先是以军事目的为主导发展起来的,当然也涉及到通讯、气象、资源探查等实用领域。它常常优先利用最新尖端技术,是典型的研究开发集约型和技术集约型产业。它研制成功的新技术、新产品对其它产业的影响很大。 ☚ 空间科学 火箭技术 ☛ 航天工业Space Industry制造大气层以外空间航行的飞行器及与之相配套设备的工业部门。航天工业是知识、技术和资金密集型的新兴工业,其产品的科研、设计、生产和试验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发展大型运载火箭、导弹技术是航天工业的前提,同时还需要有配套的发射场、跟踪与测控台、飞行控制中心、数据处理中心以及回收区设施等。航天工业的发展显示出对经济、科学、文化、军事发展的重大作用,并为人类认识宇宙、开发宇宙创造了条件。 航天工业 航天工业hangtian gongyeaerospace industry有关航天产品研究、开发和生产的新兴工业。它包括火箭(导弹)工业和空间工业两大部分。 航天工业是国防工业的一个重要部门。它是集机械、电子、冶金、化工和通信等工业为一体,与空气动力、自动控制、物理、化学和天文学等学科相结合的综合工业部门。其特点是技术密集、高度综合,协作面广、研制周期长和投资费用大,在国民经济中具有先导作用。航天工业于20世纪20年代随着火箭技术的发展,首先从探空火箭和导弹武器的生产开始,然后扩展到空间的开发利用,逐步形成一个独立的工业体系。60~70年代,美国和苏联的航天工业占垄断地位;80年代,中国、日本、欧洲以及印度、巴西等国家的航天工业兴起,改变了世界航天工业的格局;20世纪末,有20多个国家建立起了独立的航天工业体系,其中美国、俄罗斯、中国、法国、英国、德国、意大利、日本、巴西、印度、澳大利亚和以色列等国家的航天工业已具备相当规模。全世界航天工业的年度预算约达1000亿美元,从业人员超过150万人,美、俄、法、英等国家的导弹生产占全世界总数的80%,年销售额达30亿美元,其中美、俄占70%以上。 航天工业产品基本上包括五大类: ❶导弹、航天器、运载火箭及其推进系统等支柱产品; ❷各类航天器上用的通信和导航设备、液压系统、雷达、电源及各种有效载荷等配套产品; ❸保障航天飞行的地面雷达、指挥和发射控制设备、自动测试设备、测控设备和模拟训练设备,以及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和地面应用系统等产品; ❹航天器上的生产实验设备及其空间产品; ❺航天器的地面应用系统、网络及设备。 航天工业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军事和科技水平,是国家综合国力、国防实力的重要标志。它的发展足以带动一些新兴产业和新兴学科的发展。 ☚ 其他国家核工业 中国航天工业 ☛ 航天工业 航天工业生产大气层外宇宙空间的飞行器及其有关设备的新兴工业部门。它是在航空工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为20世纪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过程中最活跃、最先进的科学领域之一。与航天器相关的工程技术主要有: 喷气推进技术、火箭制导技术、航天器设计、制造技术、航天器试验、发射、返回技术、航天器姿态、轨道控制技术、空间通讯技术、生命保障技术等。 ☚ 核工业 航空工业 ☛ 航天工业 航天工业大气层外宇宙空间的飞行器及其有关设备的制造业。它是在航空工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20世纪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过程中最活跃、最有影响的科学技术领域。有关航天器的研究、设计、制造、试验、发射、返回、控制、管理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主要工程技术有: 喷气推进技术,火箭制导和控制系统,航天器设计、制造技术、航天器试验、发射、返回技术,航天器姿态、轨道控制,空间通信,遥测、遥控技术,生命保障等。航天工业能直接服务于国民经济的众多部门。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由苏联发射成功,开辟了航天纪元; 1961年4月12日,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东方”1号飞船进入太空,人类遨游太空的理想得到实现; 1969年7月,美国发射的“阿波罗”11号飞船登月成功,使人类涉足地球以外的另一个天体。至80年代,可重复使用的航天飞机的出现,为人类提供了理想的航天运载工具。我国航天技术发展迅速。1970年4月24日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随后相继研究和发射了一批科学和技术试验卫星,并掌握了用一枚运载火箭将一组三颗空间物理探测卫星同时送入地球轨道的“一箭多星”技术; 还相继发射成功陆基洲际导弹、潜地中程导弹等; 具备了发射近地轨道、太阳同步轨道、地球静止轨道等多种卫星的能力,在测控技术、回收技术、低温燃料火箭技术等方面亦有较高水平。 ☚ 航空工业 运输业 ☛ 航天工业aerospace industry |